第162章 新征程(下)(2/2)
?发起“全民家常菜大赛”:在社交媒体鼓励用户晒出自家拿手菜,并邀请“何记”厨师点评互动,淡化品牌距离感,强化“家”与“传承”的共鸣点。
然而,变革之路从未坦途。“数字彼岸”战略的推进,遇到了内外部的巨大挑战。
内部,“两种文化”的冲突日益尖锐。传统业务部门的老臣子,看不惯DNB部门“散漫”的工作风格和“烧钱”的营销方式,质疑其投入产出比。而DNB的年轻人,则觉得老部门“僵化”、“不懂用户”。一次关于是否将“何味”的一款网红产品引入主品牌菜单的争论,几乎导致两个团队的对立。
外部,初期的试水也并非一帆风顺。“何味”的首家快闪店虽成打卡热点,但复购率不佳,被质疑“形式大于内容”;虚拟偶像“小何师傅”被部分网友批评“人物设定不够立体”;元宇宙项目则因技术体验尚不完善,关注度有限。
质疑声四起,压力再次聚焦于何晓。就连最初支持他的董事会成员,也开始担忧战略是否过于激进。
关键时刻,何晓再次展现出其作为领袖的定力与智慧。他没有强行压服,也没有匆忙转向,而是采取了“搭建桥梁,数据说话,长期主义”的策略。
他亲自组织了数次“新老对话”工作坊,让林薇团队用详实的用户行为数据、生动的案例,向老臣子展示Z世代的消费逻辑和未来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也请老师傅们分享一道经典菜品背后蕴含的功夫与情感,让年轻人理解“何记”品牌的厚重底蕴。他强调:“DNB不是要取代传统,而是要为‘何记’探索新的可能性,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传统业务是我们的压舱石,DNB是我们的探路船,两者缺一不可。”
同时,他要求DNB团队更加聚焦于“产品力”这个根本,虚化营销必须建立在过硬的口味和品质之上。他给林薇的指示是:“可以试错,但要快速迭代;可以创新,但不能背离‘好吃’这个餐饮的本质。”
转机,在坚持中悄然到来。
经过几个月的快速试错和优化,“何味”2.0版本的门店,在保留高颜值和社交属性的基础上,大幅提升了菜品口感和性价比,复购率稳步提升。“小何师傅”通过持续输出优质内容,逐渐积累了核心粉丝,其推荐的同款食材包在电商平台销量喜人。更重要的是,这些面向年轻人的举措,开始产生“反哺效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何味”或“小何师傅”知道了“何记”,并对主品牌产生了好奇,带动了主品牌在年轻群体中的关注度和好感度。
最终,让所有人信服的,是一组关键数据:最新季度财报显示,“何记”在25岁以下消费者中的营收占比,实现了成立以来的首次显着提升。虽然绝对值仍不高,但增长曲线极为陡峭。这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数字彼岸”战略方向的正确性。
至此,内部的质疑声逐渐平息,共识重新凝聚。大家认识到,拥抱数字原生代,不是可选动作,而是生存必需。何晓成功地将“危机感”转化为了“共识力”和“行动力”。
站在新的起点,何晓没有庆祝,而是陷入了更深的思考。跨越“数字鸿沟”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何记”这艘传统的巨轮,真正具备在数字海洋中持续航行的能力,实现“代际传承”的永续发展,才是更艰巨的课题。他意识到,这需要一场更为深刻的、关乎权力交接、人才结构和创新机制的系统性变革。
几天后,何晓做出一项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他宣布,将集团CEO的日常运营职责,移交给经过多年培养、已成熟练、且对数字化转型有深刻理解的COO(首席运营官),自己则仅保留董事长职务,将更多精力专注于集团长期战略、核心技术布局、企业文化传承以及……寻找和培养下一代领军者。
他在内部信中写道:“‘何记’的航船,需要能够驾驭不同风浪的船长。我的责任,是确保这艘船不仅有坚实的龙骨,更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能够引领它驶向更远的未来。”
这一决定,标志着“何记”正式进入了“后何晓时代”的筹备期。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征程的开始。何晓的目光,已经超越了当下的市场得失,投向了如何构建一个不依赖于任何个人、能够自我驱动、不断进化的“生命型组织”。
“新程”的战略蓝图,在经历了市场的锤炼、组织的蜕变和代际的碰撞后,变得愈发清晰和坚实。前方的海洋,依然浩瀚无边,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何记”这艘巨轮,在何晓的掌舵下,已然完成了又一次关键的升级与转向。它携带着传统的深厚底蕴,也焕发着数字时代的蓬勃朝气,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破浪前行。
传奇的下一页,将是关于传承与新生、坚守与变革的永恒故事。而这部史诗,正由新一代的“何记”人,接过笔,继续挥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