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权利交棒(2/2)
程家明愣住了。他当然明白这箱资料的价值,这无异于何晓将自己最青涩、最不设防的一面坦诚在他面前。这不是指导,不是审视,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托付与信任——信任他能够理解前辈的来路,从而更自信地开辟自己的去路。
“何董,这……”程家明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何晓笑了笑,眼神温和而深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山要爬。我以前总想着帮你把路铺平,把山铲低。现在想明白了,那没用。该摔的跤,省不掉;该撞的墙,绕不开。我能给你的,不是地图,是当年我爬山时用的那根旧手杖,还有站在山顶看到的风景。路,还得你自己一脚一脚去走。”
他顿了顿,看着程家明,语气变得郑重:“家明,‘何记’现在是你的了。怎么带,往哪儿带,你放手去做。对了,是你的本事;错了,改了就是经验。我这把老骨头,就在后面给你看看行李,添把柴火。别怕。”
这番话,如同春风化雨,瞬间消融了横亘在两人之间那层无形的薄冰。程家明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眶有些发热:“何董,我明白了!您放心!”
自此之后,一种新的默契在两人之间形成。何晓真正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将舞台彻底交给程家明。而程家明,在卸下了“模仿前任”的心理包袱后,领导风格愈发成熟自信,决策更加果决有力。他依然会就重大事项向何晓汇报,但不再是请示,更多的是分享思路、寻求背书;何晓的回应,也从具体的建议,变为更高层面的视角补充和坚定的支持。
也正是在这种真正“放手”之后,何晓才得以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未来——那个超越程家明、甚至超越他自身生命周期的、关于“何记”永续传承的终极命题。
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了“何记薪火学院”的年轻学员们,投向了集团内那些崭露头角、思维活跃的“新生代”。他开始有意识地与这些年轻人交流,不设框架,天马行空,倾听他们对未来的想象,观察他们身上的潜力与心性。他启动了一个名为“未来领袖发现计划”的非正式项目,不为立即选定接班人,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人才池,为“何记”下一个甲子的发展,储备无限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着手一项更为私密、也更为深远的工作——系统梳理自己的“企业家心得”。不是出版自传,也不是制定规章,而是以一种更自由、更坦诚的笔触,记录下自己执掌“何记”数十年的感悟、反思、遗憾与依然存在的困惑。他谈成功,更谈失败;谈智慧,也谈人性的弱点;谈对行业的洞察,也谈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希望这份不设防的“内部备忘录”,有朝一日,能够成为那些未来可能引领“何记”的年轻人,在黑暗中摸索时,一点微弱的、却来自同样走过夜路的人的星光。
暮色渐浓,何晓离开传承院,缓步下山。半山腰上,他回头望去,传承院的灯光在渐暗的天色中温暖而坚定。山下,是“何记”灯火通明的总部大厦,那里,程家明和他的团队,正在为明天的征程挑灯夜战。
他微微一笑,继续向山下走去。脚步沉稳,心绪平和。
交棒,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他将燃烧了半生的火炬,稳稳地交到了下一任手中。而他自己,则转身成为了那个守护火种、眺望星空的人。前方的路,依然漫长,但火种已传,星光正亮。
“何记”的故事,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永恒乐章,即将由新的指挥家,谱写新的旋律。而何晓知道,自己已完成了属于他的那一章,厚重,而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