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新的征程(2/2)
危机来得太快,程家明团队一度有些慌乱。供应链环节复杂,溯源排查需要时间,而舆论的怒火已呈燎原之势。
这一次,何晓没有等待汇报,直接拨通了程家明的电话。他的声音异常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家明,现在不是查内部责任的时候,首先是向公众交代。你立刻做三件事:第一,全线召回该系列所有产品,无条件退款,并送权威机构全面复检;第二,你亲自出面,召开新闻发布会,不做任何辩解,只道歉,公布召回和复检方案,并承诺邀请最严格的第三方机构入驻,对‘静嘉堂’乃至整个集团的供应链进行不限范围的彻查;第三,立刻启动对全集团所有高端、限量产品的独立飞检,结果全部公开。”
程家明迟疑一瞬:“何董,全线召回和彻查,代价巨大,而且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恐慌……”
“信任没了,才是最大的代价!”何晓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何记’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百分之百不犯错,是犯错后百分之百的担当!这个时候,姿态就是一切。要让所有人看到,在‘真’字面前,‘何记’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程家明深吸一口气:“我明白了,何董!马上执行!”
“何记”以近乎“壮士断腕”的决绝姿态应对危机。程家明在发布会上的坦诚与担当,赢得了舆论的初步谅解。深入的调查结果最终显示,问题源于云南偏远山区的一个小型合作社在干旱年份的个别不规范行为,且“静嘉堂”的采购环节存在抽样检测的漏洞。程家明据此开除了采购负责人,并宣布投入巨资升级全链条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从茶树到茶杯的完全透明可查。
风波逐渐平息,但留给“何记”的反思是深刻的。它暴露了在业务极度复杂化、供应链不断延伸的情况下,确保“绝对诚信”面临的巨大挑战。何晓在事后与核心团队的一次闭门反思会上,说了一段让所有人沉思的话:
“这次事件,看似是供应链管理漏洞,根子上,是我们对‘极致’的追求,是否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现有监管和技术能保证的‘真实’边界?我们有没有为了满足市场对‘稀缺’‘古早’的想象,而让宣传的翅膀,飞得比事实的脚程更快了一点?‘何记’的‘真’,不仅要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更要经得起良知的拷问和时间的淘洗。慢一点,实一点,才能走得更远。”
这场危机,如同一场高强度的“信任压力测试”,虽带来短暂剧痛,却也让“诚信”二字,以最刻骨铭心的方式,重新烙入“何记”的肌体。它让程家明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守业之难,也让何晓更加坚定了“暗线”布局的必要性——未来的竞争,是系统可靠性的竞争。
数月后,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何晓在传承院接待了一位特殊的访客——何昊。
何昊没有预约,风尘仆仆,眉宇间少了硅谷的锐气,多了几分沉静。父子二人在榕树下喝茶,良久无言。
“爸,”何昊终于开口,声音有些沙哑,“我辞职了。”
何晓并不意外,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那边很快,很聪明,但也……很虚无。”何昊望着远处的海,努力组织着语言,“大家都在追逐下一个风口,计算着退出回报,却很少人问,我们做的这些东西,到底让世界变得更温暖了,还是更冰冷了。我想……我想回来,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
何晓没有立即表态,只是给他续上茶。夕阳将榕树的影子拉得很长。
“传承院后面,有个小茶研所,一直在研究中国本土茶树的种质资源保护和老茶园生态修复,缺个能折腾的负责人。”何晓淡淡地说,“没什么估值,没什么风口,就是跟着老师傅们,满山跑,跟土地打交道。有兴趣吗?”
何昊抬起头,看着父亲平静而深邃的眼睛,心中翻涌的情绪忽然落定了。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望着儿子走向茶研所的背影,何晓知道,这又是一颗种子,播撒了下去。它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也可能寂寂无闻。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片土壤,依然有孕育各种可能性的力量。
新程已启,前路漫漫。何晓转身,走回那座沉淀着百年光阴的“传承院”。他的使命,就是守护好这片土壤,让该生长的,自由生长;让该沉淀的,继续沉淀。至于远方是何风景,已无需他亲眼见证。
灯火初上,传承院的窗口,透出温暖而坚定的光。如同一个沉默的誓言,守望着过去,也照亮着未来必将踏上的、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