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潮流涌动(2/2)
“刚结束。你这电话来得正好,我正需要一点清醒剂。”程家明苦笑一下,将NewGen的消息简单告知。
何昊听完,并无太多惊讶,只是点了点头:“NewGen的创始人艾琳娜·陈,我认识。她是技术天才,也是极致的效率主义者。她的目标是‘用工程思维解决吃饭问题’,味道和文化,在她优先级里不高。”
“你有什么建议?”程家明直接问道。
“打价格战,我们短期内没有胜算。”何昊一针见血,“我们的优势不在成本,而在‘厚度’。‘植本滋味’的背后,是‘何记’几十年对风味的理解、对供应链的掌控、对品牌的信任积淀。NewGen的肉再便宜,它能模拟出中式红烧肉的‘锅气’和‘年味儿’吗?”
他顿了顿,继续道:“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和它在‘替代肉’这个单一品类上硬拼,而是加速推进我们的‘融合菜’战略——把‘植本滋味’作为顶级食材,融入到我们招牌的中式菜肴里,突出其健康、可持续的附加值,用完整的餐饮体验对抗单一的产品性价比。同时,联盟内部,是否可以探讨与NewGen……某种形式的合作?比如,引入他们的技术,降低我们某些基础产品的成本,解放资源,专注于高端定制和风味创新?”
何昊的思路,跳出了非此即彼的对抗逻辑,指向了竞合与生态。程家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这思路,与他不谋而合,也符合“何记”一贯的“和而不同”的智慧。
“我明白了。谢谢,昊弟。”程家明郑重道,“庆典后,我会立刻调整策略。另外,你那边‘昆仑计划’进展如何?”
“样本采集已进入最后阶段,数据分析比预想中复杂,但很有价值。或许能为我们应对未来的气候挑战,找到一些‘古老’的智慧。”何昊的语气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审慎与期待。
挂了电话,程家明深吸一口气,重新走向宴会厅。脸上的疲惫与凝重已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属于领袖的决断与沉稳。NewGen的挑战是危机,也是契机,逼迫“何记”必须更快地进化。
而此刻,太平山顶,“何记传承院”内,却是另一番光景。
院门轻掩,将山下的喧嚣与流光隔绝在外。书房里,只亮着一盏孤灯。年近八旬的何晓,鬓发已近乎全白,但腰杆依旧挺直,眼神清明如昔。他坐在宽大的书案后,正戴着老花镜,慢慢翻阅着一本刚打印出来的、还散发着油墨味的厚厚报告——《全球饮食系统脆弱性评估与“何记”韧性建设路径(2035-2050)》。
这份由“未来办公室”耗时一年完成的秘密报告,预测了未来十五年,气候变化、地缘政治、技术颠覆叠加作用下,全球食物链可能出现的极端情景及对“何记”的冲击。结论并不乐观,甚至有些触目惊心。
何晓看得极其仔细,不时用铅笔在页边写下细密的批注。他的眉头微蹙,并非因为恐惧,而是源于一种更深沉的忧虑和责任。报告旁边,放着一台静音的显示器,正实时播放着山下“凌霄阁”庆典的现场画面。他看到程家明在台上挥洒自如,看到嘉宾们脸上的赞叹,也看到了周敏悄然上台耳语时,程家明眼中那一闪而过的锐利。
老人端起手边早已凉透的茶,呷了一口,目光从报告移到屏幕上,又从屏幕移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他看的,不是眼前的繁华,而是报告中所描绘的、那隐伏于未来海面下的巨大冰山,以及程家明这代掌舵人,即将面临的、远超以往任何时期的惊涛骇浪。
九十周年,对一家企业而言,是一个辉煌的里程碑。但何晓深知,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潮水,正在肉眼可见地加速涌动,而“何记”这艘已行驶了九十年的巨轮,能否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既保持航向,又成功穿越那些未知的风暴?
他拿起内线电话,接通了传承院值班秘书的号码,声音平静而清晰:
“请通知程主席,庆典结束后,如果他有空,请他来我这里一趟。有些关于……未来风浪的看法,我想和他聊聊。”
放下电话,何晓靠向椅背,轻轻合上眼。窗外,维多利亚港的灯火依旧璀璨,但在这位老人的静谧之中,却仿佛能听到,远方海平面下,那沉闷而巨大的、新时代的潮涌之声,正滚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