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新京和会定乾坤 万国来朝铸新秩(2/2)
“其五,罗马尼亚王国解体,分设特兰西瓦尼亚、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三国,永不得合并。其南部多布鲁贾地区,划归保加利亚王国。三国需承担战争赔款。”
对战败国本土的处置方案一经公布,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其严苛与彻底的程度,仍让在场所有代表感到了刺骨的寒意。帝国这是要一劳永逸地消除所有潜在的战略对手,其手段之决绝,布局之深远,令人心悸。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关于全球殖民地的再分配,才是真正引爆各国矛盾焦点的盛宴。大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微妙和紧张,贪婪、算计、警惕的目光在各国代表之间交错。
文履谦稍作停顿,待众人稍微消化了之前的冲击,才缓缓展开诏书的另一部分:
“其六,关于原德、美、奥、意、荷、比等战败国及附庸国之海外殖民地、保护领及势力范围,依据各联盟成员国在此战中之贡献与损失,重新划定归属。”
争夺的焦点首先集中在非洲。德国在非洲的遗产被迅速瓜分:德属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大部分划归英国,但关键的鲸湾港及周边一百公里海岸线,由中华帝国直接控制,作为帝国大西洋舰队的重要支点。德属东非(坦噶尼喀)由英国与葡萄牙瓜分,但帝国要求在基卢瓦设立永久海军基地。多哥划归英国,喀麦隆则由英国与西班牙分割。
对比属刚果的争夺尤为激烈。法国以其在战争中的巨大损失和西线牵制德军为由,要求获得整个资源丰富的比属刚果。这遭到了同样觊粟该地、且在非洲有传统利益的英国和葡萄牙的强烈反对,英国希望将其部分并入周边英国殖民地或国际共管,葡萄牙则希望获得刚果河口区域。
会议一度陷入僵局。法国为了打破僵局,不惜抛出重磅筹码,秘密向襄王柏凌川提出:法国愿意将马达加斯加岛的全部主权转让给中华帝国,并正式、永久性地承认帝国对波旁岛(留尼汪)、新喀里多尼亚、法属波利尼西亚等原法国在印度洋、太平洋上已被帝国占领或控制的殖民地的所有权,以换取帝国支持其获得整个比属刚果。
柏凌川将这一提议迅速反馈给核心层。文履谦、柏凌岳、柏凌峰等人经过紧急磋商,认为此举对帝国极为有利。马达加斯加是控制印度洋航路的战略要地,正式获得这些散布于两大洋的岛屿,将极大巩固帝国的海洋霸权,形成完整的基地链。而比属刚果深处非洲腹地,帝国直接占领管理成本过高,让给法国,既能换取实实在在的战略利益,又能加深法英在非洲的矛盾,符合帝国“分而治之”的策略。
于是,在接下来的会议上,帝国代表明确表态支持法国获得比属刚果。英国和葡萄牙虽心有不甘,但在帝国明确站队法国的情况下,且法国承诺放弃对喀麦隆和苏里南的争夺后,也只能无奈接受。
其他殖民地的划分随之迅速敲定。
美国的前殖民地:菲律宾、关岛及所有太平洋岛屿明确划归中华帝国。波多黎各划归帝国,维尔京群岛划归英国。
荷兰的前殖民地:荷属东印度已为帝国领土。荷属安的列斯群岛中,南部的库拉索、阿鲁巴等岛划归帝国,其余由英法瓜分。苏里南(在法国放弃后)划归英国。
意大利的前殖民地:利比亚归英国,厄立特里亚归法国(无视了埃塞俄比亚代表的强烈抗议),意属索马里归英国,但帝国获得在摩加迪沙设立海军基地的权利。
中华帝国看似没有大规模争夺非洲内陆领土,实则通过获取关键港口和海军基地(鲸湾、基卢瓦、摩加迪沙),牢牢扼守了大西洋、印度洋的战略航道。同时,帝国以不深度介入非洲内陆争夺为条件,换取了英、法、西、葡等国对帝国在太平洋、印度洋绝对主导权,以及对扶桑王国独立的正式承认。这是一笔极为精明的交易,帝国将力量集中于掌控海洋这一未来霸权的关键,而非陷入陆地殖民管理的泥潭。
最终,在所有主要争议点都在帝国意志主导下达成“共识”后,文履谦宣读了和约的最后部分:
“为确保上述条款得以严格执行,防止战败国再生事端,帝国及联盟各主要成员国,有权在德、美、奥、意、罗等战败国境内长期驻军,直至赔款清偿完毕,新秩序稳固为止。驻军费用,由战败国承担。”
“此《新京和约》之最终文本,由各国代表签署用印后,即刻生效,具有永久约束力!”
诏书宣读完毕,万国宫内一片寂静。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棂,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尘埃,也照亮了每一张写满复杂情绪的脸。胜利的喜悦、瓜分的满足、失落的隐痛、以及对未来帝国独大局面的深深忧虑,交织在一起。
柏凌云缓缓起身,目光如炬,扫过全场。
“旧的时代,已于战火中焚毁。新的秩序,将在今日奠定!望诸卿谨守和约,共维和平。若有不臣,胆敢挑战此寰宇新秩者,”他的声音骤然转冷,带着凛冽的杀意,“帝国之铁骑,必再次跨海征伐,犁庭扫穴,绝不容情!”
“皇帝陛下万岁!帝国万岁!联盟万岁!”在帝国官员的带领下,殿内响起了参差不齐却无人敢怠慢的附和声。
这场决定世界命运的瓜分盛宴,落下了帷幕。一幅由中华帝国亲手绘制的全新世界地图,就此诞生。
帝国的征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以绝对霸权统治全球的时代,但这巅峰之上的风景,是永恒的繁荣,还是隐藏着更深的危机?唯有时间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