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凯旋盛典耀寰宇 深宫夜语思未来(1/2)
启元二十二年秋的新京,天高云淡,金风送爽,这座帝国的首都仿佛被镀上了一层辉煌的金色。持续数年的全球大战硝烟散尽,迎来了首个象征彻底胜利与无上荣光的凯旋盛典。
战争的创伤尚未完全平复,但一种混合着自豪、悲痛与对新纪元期盼的复杂情绪,在帝国上下弥漫。今日,便是要将这情绪,以最隆重、最盛大的方二式,宣泄出来,告慰英灵,震慑四方,亦昭示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
从皇城正门承天门直至城外十里阅兵场,宽阔的御道两旁,早已被汹涌的人潮挤得水泄不通。百姓们穿着尽可能整洁的衣裳,翘首以盼,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激动。禁卫军士兵盔明甲亮,持枪肃立,组成一道威严的人墙,维持着秩序。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赤龙旗,一些商铺甚至自发张灯结彩,空气中弥漫着香烛、硝烟(为营造气氛特许燃放的)和人群热浪混合的独特气息。
辰时三刻,皇城钟鼓齐鸣,声震九霄。
皇帝柏凌云,并未乘坐銮驾,而是换乘了一辆特制的敞篷阅兵车。他今日未着繁复的衮服,而是换上了一套更为干练、绣有金龙云纹的玄色元帅常服,肩章与胸前佩戴的星徽在秋日阳光下熠熠生辉,十二旒冕冠也换成了镶嵌东珠的大元帅军帽。这身装束,少了几分平日的帝王雍容,却多了几分铁血统帅的锐气与亲民。武王柏凌岳、定王柏凌峰、靖王柏凌锐三位亲王,同样身着元帅礼服,乘车紧随其后。再之后,是文履谦为首的内阁重臣、萨镇冰等海军元老、以及宋占彪、邓安邦等陆、海、近卫军高级将领。
车队缓缓驶出承天门,瞬间,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直冲云霄,无数鲜花、彩带抛向空中,民众的热情达到了顶点。柏凌云立于车上,身姿挺拔如松,面容沉静,目光缓缓扫过道路两旁激动万分的子民,时而抬手致意,每一次挥手,都引来更狂热的欢呼。他能看到老人们眼中的泪光,青年们脸上的狂热,孩子们懵懂却兴奋的神情。这是帝国的根基,亦是帝国力量的源泉。然而,在这极致的荣耀时刻,他眼底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这欢声雷动的背后,是百万家庭的残缺,是无数忠魂的沉寂。
阅兵场,旌旗招展,猎猎作响。受阅部队以营方阵为单位,已然列队完毕,如同钢铁铸就的森林,肃穆无声,只有秋风吹过旗角的猎猎声。当皇帝的车队驶上检阅台,军乐队奏响雄浑激昂的《帝国凯旋曲》。
“开始!”随着阅兵总指挥、近卫军司令邓安邦大将一声令下,分列式正式开始。
首先通过检阅台的,是功勋卓着的陆军部队代表。
走在最前面的,是来自第三集团军、在科韦利初战和东欧泥潭中浴血奋战的第八军荣誉旗帜方队。士兵们手持着布满弹孔、甚至沾染着暗褐色血渍的战旗,步伐沉重而坚定。这些旗帜,象征着牺牲,象征着不屈。观礼台上,不少经历过战火的高级将领神色肃然,吴佩孚、段祺瑞等人更是目光凝重,仿佛又回到了那炮火连天的东线战场。
紧接着,是来自第一集团军的柏林攻坚英雄师方阵。他们头戴21式钢盔,手持上了刺刀的“启元二式”步枪,步伐铿锵,杀气凛然。这些从柏林巷战地狱中走出的老兵,眼神中带着历经血火淬炼后的冰冷与坚毅,他们的出现,让整个阅兵场的气氛为之一肃,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几分。
随后,来自第五集团军的“亚平宁尖刀”旅、来自第四集团军的“多瑙河铁流”团……一个个承载着辉煌战绩与惨烈记忆的部队番号,伴随着士兵们整齐划一、撼天动地的脚步声,依次通过检阅台。每一个方阵走过,都引来观礼台上各国使节或惊叹、或敬畏、或复杂的目光。这是帝国陆权鼎盛的最直观展现。
陆军之后,是海军官兵代表方阵。身着白色礼服的水兵们,精神抖擞。他们代表着掌控了三洋制海权、在佛州峡沧溟决战中葬送美国海军主力的无敌舰队。
随后,新兴的空军飞行员代表方阵走过,他们蓝色的制服象征着帝国已然掌握的天空。
真正将阅兵推向高潮的,是机械化部队的登场。
引擎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压过了士兵的步伐声。首先驶来的是坦克阵列。历经战火考验的“启元-3型”、新锐的、在战争末期才投入战场并在奥得河攻坚与柏林巷战中证明了自己的“启元-4型”坦克,如同移动的钢铁堡垒,粗长的炮管直指天空,履带碾过地面,发出沉闷而有力的隆隆声,彰显着帝国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
紧随其后的,是“雷霆”式自行火炮群、装甲运兵车、越野卡车拖曳着的重型榴弹炮……一支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摩托化的现代陆军,以其钢铁洪流般的威势,向全世界宣告着帝国陆军无可匹敌的地位。
天空之中,由上百架“烈风”战斗机和“雷霆”俯冲轰炸机组成的庞大机群,以严整的编队低空呼啸而过,机翼下的赤龙徽记清晰可见,巨大的轰鸣声仿佛要将天幕都撕裂。这是制空权的象征,是帝国工业与科技实力的体现。
陆、海、空力量的依次展示,构成了一幅帝国武力的全景画卷,强大、精密、令人窒息。
阅兵式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当最后一个方阵离开阅兵场,盛大的凯旋仪式进入下一阶段——太庙祭告与功臣册封。
在庄严肃穆的太庙,柏凌云率领宗室、重臣,以最隆重的古礼,向列祖列宗祭告此次空前胜利,并将主要战败国君主(或其代表)呈缴的降书、权杖等物,供奉于祖宗灵前,象征着帝国武功已达极盛。
随后,在武英殿,举行了帝国立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封赏大典。
首辅文履谦宣读了由皇帝亲自裁定、内阁与大都督府复核的封赏诏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