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凯旋盛典耀寰宇 深宫夜语思未来(2/2)
武王柏凌岳,加赐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封邑增至万户,其赫赫战功与统帅之才,已无需更多爵位彰显,其本身便是帝国军神的象征。
定王柏凌峰、靖王柏凌锐,亦加赐殊荣,封邑大幅增加,表彰他们分掌欧、美战区,独当一面,为帝国开疆拓土的卓着功勋。
萨镇冰、陈璘、邓安邦、宋占彪、李鼎新、刘冠雄等人晋、晋封公爵。吴佩孚、段祺瑞、马啸川、赵守诚、何雄、蔡锷、蒋百里等集团军司令,皆晋封侯爵。徐树铮、万廷献、唐在礼、蓝天蔚、马福祥、卢静远、柏凌均、张凤翙、张之江、李烈钧、张绍曾、王廷桢等军帅,以及邓绍忠、李准、李垠等舰队提督,晋封伯爵。
其余师、旅级主官及有功校尉,或封伯爵、子爵、男爵,或赏赐金银田宅,或擢升军职,各有封赏。阵亡及重伤致残将士,亦按《功臣抚恤条例》,追封爵位或厚恤其家。
一时间,武英殿内冠盖云集,勋贵满堂。帝国以爵位和丰厚的赏赐,将这场战争的军事精英与统治阶层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构建起新的权贵集团。
盛大的庆典持续了数日,新京城一直沉浸在欢庆的海洋中。然而,当夜幕降临,喧嚣散去,皇城深处,却有着与白日狂欢截然不同的静默与深思。
御书房内,灯火通明。皇帝柏凌云已换回常服,略显疲惫地靠在软榻上。武王柏凌岳坐在下首,慢慢啜饮着一杯浓茶,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统帅,此刻眉宇间也带着难以掩饰的倦色。定王柏凌峰、靖王柏凌锐亦在座,连日的庆典与应酬,让他们这些习惯了军旅简朴之人,也感到有些精力不济。
“总算……结束了。”柏凌岳放下茶杯,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声音带着一丝沙哑。这“结束”二字,含义复杂,既指战争,也指这喧闹的庆典。
“是啊,结束了。”柏凌云接口,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百万忠魂,换来今日之盛。凌岳,你还记得豫南练兵时,我们最初所想,不过是求存、求强,何曾敢想,有朝一日,帝国的龙旗,能插遍寰宇?”
柏凌岳摇摇头,虎目中闪过一丝追忆与感慨:“不敢想。那时只觉得,能在这乱世中保住一方基业,便是不易。谁曾想……一步步,竟走到了今天。代价……太大了。”他最后一句,声音低沉下去,显然也想起了那长长的阵亡名单。
“战阵厮杀,虽惨烈,目标却明确。”定王柏凌峰开口,他负责欧洲战区善后,感触尤深,“如今仗打完了,这治理天下的难题,才真正开始。欧陆各国,表面臣服,暗地里民族主义情绪涌动,利益纠缠,英法诸国,亦非真心顺服,不过慑于我军威罢了。如何长久掌控,需耗费之心力,恐不比打赢一场战争少。”
靖王柏凌锐也深有同感:“美洲亦然。扶桑王国初立,百废待兴,美利坚诸州联盟人心不服,新英格兰与英国藕断丝连,墨西哥骤然得地,能否消化亦是问题。驻军、安抚、发展、同化……千头万绪。”
兄弟四人一时沉默。巨大的胜利带来了无上的荣耀与权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遍布全球的治理挑战。这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征服,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工程。
“文履谦内阁已在着手制定全面的战后复兴计划,”柏凌云打破沉默,“包括帝国本土、新纳领土及藩属国的经济重建、交通网络扩展、资源开发等。然,朕所思者,更在于长远。”
他的目光变得深邃:“帝国疆域之辽阔,民族之众多,前所未有。旧有之治理模式,能否适应?军功贵族集团坐大,是否会形成新的尾大不掉?科技日新月异,民智渐开,未来之世界,又将走向何方?朕观历代王朝,创业艰难,守成更不易。打天下靠的是武功,治天下,却需文治与制度。”
他看向一直静静聆听的柏凌岳:“凌岳,你掌军权,当知军队乃双刃剑。如今外患暂平,如何安置庞大的军队,避免其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乃至不稳定因素,亦需未雨绸缪。精兵之路,势在必行。”
柏凌岳凝重地点点头:“陛下所虑极是。大都督府已开始研讨裁军、转业及建立更高效的预备役体系之方案。只是,涉及众多有功将士安置,需谨慎稳妥。”
“还有继明那孩子,”柏凌云语气中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此次协助处理善后,表现沉稳,对民生疾苦颇有体察,亦开始接触制度改革之议。帝国未来,终要交到他们这一代手中。我们这一代人,打下了这片江山,他们那一代人,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这片江山永固,让帝国不仅仅是一个武力强大的巨人,更是一个文明昌盛的典范。”
夜深了,兄弟四人的谈话仍在继续,从军事到政治,从经济到教育,从国内到国际……没有白日的喧嚣与荣耀,只有身为帝国最高决策者的沉重责任与深远思虑。
凯旋的盛典照亮了帝国的现在,而深宫内的夜语,则关乎帝国的未来。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更加复杂、充满未知挑战的时代,正悄然拉开序幕。
在太子东宫,柏继明并未入睡。他案头摆放着厚厚一叠关于各地民生恢复情况的报告,以及一些早期维新派人士关于君主立宪、议会制度的着述(虽在帝国主流思想中属异端,但他被允许接触了解)。白日阅兵的雄壮场面与夜间听到的父皇、叔父们的忧思,在他脑海中交织。
他提起笔,在奏章草稿上写下:“儿臣以为,战后之要,首在休养生息,然制度之弊,亦当徐徐图之。军功固当赏,然科举取士、广纳贤才之路不可废。强兵为盾,富民为基,开民智、兴工商方为长久之道……”字迹工整,思路清晰,虽略显稚嫩,却已显露出不同于父辈铁血风格的、对治理之道的独立思考。
帝国的下一代,正在这胜利的辉煌与深沉的反思中,悄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