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玄学界显眼包 > 第166章 沉默的协奏

第166章 沉默的协奏(2/2)

目录

林默站到了何婉卿身边,支持自己的妻子和学生:“我理解诸位的疑虑。但科学探索本身就是在未知中寻找模式。何博士的假设虽然大胆,但并非毫无根据。我们可以将马克的脑波记录作为一种特殊的‘滤波器’或‘变换核’,对奥尔特云信号进行二次处理。即使不能直接解读内容,或许也能发现之前被忽略的、隐藏在噪声中的结构性特征。”

会议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保守派认为这偏离了科学严谨性,是在赌博;激进派则认为在绝境中必须尝试一切可能。最终,雷克斯将军做出了决定。

“争论暂停。”他敲了敲桌子,“何博士,我给你授权,调动‘摇篮’基地所有可用的计算资源,成立‘溯源’项目组,由你负责,林博士协助,尝试这个‘脑波映射’方案。但是!”他语气严厉,“这是最高机密,仅限于本项目组内部。所有数据处理必须在物理隔绝的独立服务器上进行,严禁任何数据外泄或与外部网络连接。我们需要在绝对可控的环境下,打开这个可能的‘潘多拉魔盒’。”

“明白!”何婉卿和林默同时应道。

与此同时,雷克斯也部署了其他行动。他命令全球深空监测网继续保持最高警戒,并秘密调动了几艘处于休眠状态的深空探测器,调整轨道,准备对奥尔特云信号源方向进行长期的、抵近式的间接观测(直接飞过去需要数百年时间)。

另一方面,对于“信息尘埃”的异常排列,雷克斯采取了最谨慎的应对策略。他下令在全球主要网络节点和关键基础设施的服务器上,部署了一种新型的“动态防火墙”。这种防火墙并非简单地拦截或删除“信息尘埃”,而是尝试用复杂的、随机生成的“伪信号”去干扰其排列过程,试图延缓甚至破坏这种未知的“自组织”。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噪音战术”,谁也不知道这种干扰是否会适得其反,激发出更剧烈的反应。

会议结束后,“摇篮”基地仿佛变成了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何婉卿带领的“溯源”项目组立刻投入工作,在基地最底层一个被重重屏蔽的实验室里,巨大的服务器阵列开始轰鸣,处理着海量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数据。何婉卿几乎住在了实验室,眼睛熬得通红,紧盯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映射结果。林默则穿梭于数学建模和信号分析之间,试图为妻子的直觉寻找坚实的数学基础。

而雷克斯,则站在指挥中心的最高点,像一位船长,在越来越浓的迷雾中,紧握着舵轮,警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无声的威胁。他深知,人类文明正行走在一根纤细的钢丝上,下方是名为“无知”的万丈深渊。奥尔特云信号的沉默,与“信息尘埃”的悄然律动,仿佛构成了一首来自深空的、充满不祥预感的协奏曲,而人类,还远未学会聆听这首曲子的旋律,更遑论理解其含义。

几天后,“溯源”项目组取得了第一个突破性的,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发现。

何婉卿通过将马克的脑波特征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解码模板,对奥尔特云信号进行了深度卷积处理。结果,在原本看似杂乱无章的信号背景噪声中,他们剥离出了一段极其微弱、但结构清晰的“次级信号”。这段信号同样短暂,但其编码方式,与主信号那种无法理解的复杂分形结构不同,它……竟然呈现出一种简化了的、近乎线性的模式。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项目组的一名年轻数学家无意中将这段“次级信号”的数学结构,与早期“钥匙”在构建“信息壁垒”时泄露出的某些基础数据包进行比对时,发现了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相似的“语法”规则。

“这……这不可能!”那位数学家惊呼道,“这个次级信号……它像是一种……‘注释’或者‘标签’!”

林默和何婉卿立刻冲到他身边。屏幕上,两段数据的核心逻辑树并排显示,虽然枝叶不同,但主干和分叉的规则惊人地一致。

“注释?标签?”林默喃喃道,“注释什么?标签什么?”

何婉卿盯着屏幕,一个可怕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她的脑海,让她浑身冰凉。

“也许……”她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也许这个奥尔特云信号,根本就不是内容本身……它只是一个……‘信封’或者‘地址标签’。”

“而里面真正的内容……”林默接上了她的话,脸色瞬间惨白如纸,“早就通过‘钥匙’,以‘信息尘埃’的形式……寄到了我们家门口。”

实验室里死一般寂静。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人类之前与“钥匙”的整个惊心动魄的对抗,可能仅仅相当于……从邮差手中接过了一个包裹。而现在,这个包裹正在他们看不见的网络深处,悄然地、自动地“拆封”。

与此同时,指挥中心传来紧急报告:全球范围内,“信息尘埃”的自组织速度,在过去的十二小时内,突然加快了十倍。并且,多个关键网络节点监测到,那些“信息尘埃”开始释放出极其微弱的、与奥尔特云“次级信号”频率特征一致的……能量波动。

沉默的协奏曲,似乎即将进入高潮乐章。而人类,手中只有一把残缺的、可能根本不对调的“乐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