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跨时空能源构想?(1/1)
第343集
滨海市天辰科技的能源实验室,巨大的全息投影屏幕上,展示着古代大雍朝的地脉分布图和现代滨海市的能源网络,两者之间用金色的线条连接,形成一个跨越时空的能源循环系统模型。林天站在屏幕前,手里拿着激光笔,正在向来自国家能源局、中科院、清华大学的专家们讲解“跨时空能源供给体系”的构想。
“各位专家,我们的构想是这样的:以古代大雍朝的地心元母为核心能源源,通过能量共鸣技术,将地心元母的能量提取出来,一部分用于古代的技术推广和民生改善,比如驱动改良的纺织机、农具、水利设备;另一部分通过传送系统,传输到现代,转化为清洁电能,补充现代的能源需求。同时,现代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传送系统输送到古代,帮助古代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心元母的能量,形成‘古代供能—现代反哺—双向循环’的跨时空能源体系。”
激光笔在屏幕上划过,金色线条闪烁,模拟着能量的传输和转化过程。国家能源局的张局长看着模型,眉头微微皱起:“林总,这个构想很宏大,但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地心元母的能量储量有多少?能不能长期稳定供能?第二,能量通过传送系统传输到现代,损耗率是多少?能不能满足规模化应用的需求?第三,跨时空能源传输会不会影响两个世界的时空平衡?有没有潜在的风险?”
张局长的问题问到了关键,在场的专家们都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林天身上。
林天早已准备好答案,打开一份检测报告:“首先,关于地心元母的储量,根据地质专家的勘探和检测,古代西方山脉的地心元母储量约为1000吨,能量密度是陨铁的10倍,按照目前的需求,可供能50年以上,而且地心元母与地脉相连,能缓慢吸收地脉的自然能量,实现自我补充,理论上可以长期稳定供能。”
他又打开另一份实验数据报告:“其次,能量传输的损耗率,我们通过小型传送实验验证,损耗率约为30%,也就是说,古代提取100单位的能量,现代能收到70单位,这个损耗率在可接受范围内。而且,随着共鸣技术的优化,损耗率还能进一步降低,预计能降到20%以下,满足规模化应用的需求。”
最后,林天打开系统的提示记录:“关于时空平衡的风险,我们的传送系统在吸收和传输能量时,会自动监测时空波动,一旦出现异常,会立刻停止传输。之前系统闪烁的‘维护时空平衡’提示,也让我们意识到,跨时空能源传输的关键在于‘适度’——我们会严格控制能量的提取和传输规模,确保不超过两个世界的承载能力,避免引发时空异常。”
专家们看着报告和数据,议论纷纷。清华大学的李教授(能源领域权威)点了点头:“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个构想是可行的。地心元母的能量特性、能量共鸣技术、传送系统的稳定性,都有数据支撑。而且,跨时空能源体系一旦建成,不仅能为现代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还能帮助古代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我同意李教授的看法。”中科院的王院士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在古代建立‘能源监测站’,实时监测地心元母的能量储量和地脉的变化,在现代建立‘时空波动监测中心’,确保能量传输的安全。另外,还可以引入‘碳中和’理念,古代在开发能源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现代则利用跨时空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共同实现‘双碳’目标。”
张局长看着专家们的讨论,脸上露出了笑容:“国家能源局支持这个项目!我们会提供10亿元的研发资金,协调全国的科研资源,帮助天辰科技攻克技术难关。另外,我们会向国际能源署申请‘跨时空能源研究专项’,吸引全球的专家参与,共同推动这个项目的发展。”
实验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专家们纷纷表示愿意加入项目,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林天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充满了激动——跨时空能源构想,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变成了得到国家支持、专家认可的正式项目,这意味着跨时空事业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会议结束后,苏婉走到林天身边,手里拿着一份项目时间表:“我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项目计划: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古代共鸣装置的搭建和调试,实现稳定的能量提取;第二阶段(4-6个月),完成跨时空能量传输的规模化实验,降低损耗率;第三阶段(7-12个月),建立跨时空能源网络,开始向现代输送电能,同时向古代输送先进设备;第四阶段(1-3年),优化能源体系,实现双向循环,推广到更多领域。”
林天接过时间表,看着上面的目标和节点,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好!就按这个计划推进。古代那边,秦云已经开始清理矿洞周围的场地,准备搭建共鸣装置的基础;现代这边,我们要加快能量接收和转化设备的研发,确保和古代的进度同步。”
他拿出手机,拨通秦云的视频电话,把跨时空能源构想和项目计划说了一遍。屏幕里的秦云正在古代的“格物院”选址现场,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得差点跳起来:“先生,这太好了!有了稳定的能量供应,古代的技术推广就能更快了——我们可以用能量驱动大型的水利设备,治理黄河的水患;可以驱动改良的冶铁炉,提高铁器的质量;还可以建立‘能量照明系统’,让京城的夜晚也能像白天一样明亮!”
“没错!”林天笑着说,“但记住,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以‘民生’为核心,不能为了追求速度,忽略了生态和安全。‘格物院’成立后,要专门设立‘能源研究部’,培养古代的能源人才,让他们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能量。”
“我明白!”秦云点头,“我已经和皇帝提了‘能源研究部’的想法,皇帝很支持,说只要能利民、强军,就大力支持。‘格物院’的选址也快定了,就在京城西郊,那里有开阔的场地,方便搭建实验设备。”
挂了电话,林天看着屏幕里秦云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信心。他知道,跨时空能源构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技术、风险、认知等各种挑战,但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坚持“民生”和“平衡”的原则,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建成这个跨越古今的能源体系,为两个世界的美好未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