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历朝历代着名特务的机构(中)(1/2)
孙吴—校事
在孙吴政权孙权同曹操一样也设立校事官,校事机构设于朝中及军中,目标主要是监察官员与将领。孙权作为校事制度的忠实拥护者通过校事监视朝中官员,防止朝廷内部分裂。校事虽受宠信,并拥有诸多特权,但亦因此导致权力滥用、危害无辜,动摇朝政与体制稳定。曹操设立校事主要有控制军队、反腐及防止叛乱的目的,而孙权则更多的是为了掌控朝中官员和东吴世家大族的一举一动。其中吕壹则被视为东吴着名的校事。吕壹以苛刻执法与残酷手段着称,曾诬陷多位高官,包括宰相顾雍、左将军朱据等。吕壹因涉及孙权的女婿事件,最终被孙权逮捕并处决,显示出权力与责任的界限。
校事制度的存在,对权力机构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制衡地头蛇江东大族方面。孙权通过模仿曹操的校事制度,用以加强控制与监视。然而,这也引发了陆逊、步骘、吕据、顾雍等江东大族的强烈反对,尤其是顾雍,一位资深而有德望的大臣。
权力的腐蚀与缺乏监督是校事制度的根本缺陷,导致了诸如滥用权力、陷害无辜等问题。孙权虽然利用校事稳固统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但权力与腐败、公正与私欲之间的界限模糊,长期下来反而助长了后续王朝门阀骄奢、专横跋扈的风气,对当时整个东吴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极为负面影响。
唐朝—察事
唐朝的“察事”是唐肃宗时期由宦官李辅国设立的特务机构,名义上直属皇帝,实际由李辅国掌控,主要负责政治侦察、监视朝廷官员及贵族的言行,是唐朝中后期宦官特务政治的开端。“察事”以政治侦察为核心职能,通过秘密手段监控官员和贵族的动态,收集情报以巩固权势。其运作方式包括对官员进行日常监视、刺探朝廷内部信息,甚至参与政治斗争。
宋朝—皇城司(武德司)
皇城司是宋代禁军官司名,负责保卫皇城与伺察探事的机构。旧名武德司,位于东京左承天门内。为宋代特务机构,性质类似明代锦衣卫。讨论执掌宫禁、周庐宿卫、刺探情报。
皇城司前身系武德司。武德司起于五代,其名称出现可上溯至五代后唐:“武德使史彦琼者,以伶官得幸,帝待之以腹心之任,都府之中,威福自我,正言以下,皆胁肩低首,曲事不暇…”;至后汉隐帝诛杀权臣,“乾佑末,隐帝用武德使李业等谋,诛大臣杨弅等…”武德使为皇帝爪牙,权柄甚重,牵制“宿卫诸将”和枢密院。宋承后周,太祖幕府旧僚王仁赡“授武德使”“上尝遣武德卒潜察远方事”。王仁瞻之后,武德使先后由刘知信和王继恩出任,皆“戚里致贵,尤被亲任,中外践历,最为旧故”。时人称“太祖采听明远,每边阃之事,纤悉必知”,多赖武德司刺探之功。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十一月十日,改武德司为皇城司。
南宋建炎初,为行宫禁卫所。绍兴元年(公元1131)二月三日,改称行在皇城司。
皇城司“依祖宗法,不隶台察”,又“旧制,三衙管军,未尝内宿”,“殿前一司虽统摄诸班禁卫,而皇城一司亦判然不相关,亦汉南北军相统之意也”不受三衙辖制,乃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
皇城司所隶官司有:探事司、冰井务。
皇城司
官额:置勾当皇城司公事(南宋改干办皇城公事)三员,熙宁时增为七员,元丰六年定为十员。以武臣武功大夫(正七品)以上及内侍都知(正六品)、押班(正六品)充任。
南宋时设提举皇城司一员,品位皆在干办之上,许直达闻奏。又设提点皇城司二至六员,位在提举之下,干办之上。
吏额:北宋置勾押官、押司官各一人,前行四人、后行六人、勘契官二人。
南宋置点检文字使臣、法司使臣、主押官、押司官各二人,前行五人,后行、曹司各四人,表奏司、正名贴司、私名贴司、专知官、副知官各二人。
兵额:太祖朝,以空前力度,将大批精锐部队划归武德司(皇城司),建立起了独立于殿前司和侍卫两军之外的新军。
太祖曾言:“虽京师有警,皇城内已有精兵数万”可见太祖朝武德司规模甚巨。太宗朝“皇城司亲从官数千人,乃命武臣二员同两都知主之,而殿前复不预,此祖宗处军政深意也”。至政和五年,皇城司共辖亲从官五指挥(番号:上一指挥、上二指挥、上三指挥、上四指挥、上五指挥)约三千人;亲事官六指挥(番号:下一指挥、下二指挥、下三指挥、下四指挥、下五指挥,及外三指挥、黄院子、皂院子)约五千人;入内院子五百人(南宋减至一百人);快行、长行各一百(南宋时置);司圊三人;曹司三十人。
探事司
隶属皇城司,以亲事官轮差充任逻卒。真宗朝逻卒为四十人,至哲宗朝又扩编制,所隶员额不可考。
冰井务
隶属皇城司。在开封夷门内。建隆二年置,熙宁五年九月十二日罢,熙宁六年十二月复置。设监冰井务官一人,以内侍充任。
官员管理
选任
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宋徽宗下诏增设皇城司亲从第五指挥,定员七百人(原有四指挥共2270人)。同时改革官职名称:身高五尺九寸一分六厘以上者任,副职称中郎将,下级官员为左、右郎将,总设十员(宗室不在此列)。规定除非调任军队要职或兼任阁门、皇城等职务,否则不得卸任;非军功者不得任命,即使是外戚子弟也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