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05章 临终犹存社稷虑 青史永载文正名(2/2)
长子廉孚跪在床前,泣不成声:“父亲教诲,孩儿定当铭记。”
“都起来吧。”廉希宪目光慈爱,“我一生清贫,无多少家产留给你们。唯有这些书籍,是我最珍贵的财富。”
他让侍从抬来几口木箱,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经史子集,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批注。
十一月十九日夜晚,北风呼啸,星月无光。廉希宪突然精神稍振,命人取来他心爱的古琴。手指轻抚琴弦,奏出一曲《猗兰操》。琴声悠远,仿佛带着江陵的烟雨、关中的风沙、燕京的雪月。
曲终,他平静地闭上双眼,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岁。
次日清晨,噩耗传入宫中。忽必烈正在用早膳,闻讯手中玉箸落地,良久无言。
“传旨,”皇帝沉痛道,“辍朝三日,以魏国公礼治丧。”
太子真金亲往吊唁,在灵前含泪道:“魏国公临终之言,犹在耳畔。孤必当励精图治,不负所托。”
朝中百官纷纷前来致祭。丞相伯颜站在灵前,不禁感叹:“廉公真乃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
出殡那日,燕京百姓自发沿街相送。许多受过他恩惠的儒生披麻戴孝,哭送灵柩。更令人动容的是,几位从江陵赶来的百姓,千里迢迢送来一把“廉公柳”的柳枝,插在坟前。
丧事过后,忽必烈追思廉希宪功绩,下旨追封他为恒阳王,并命礼部议定谥号。
朝堂上,关于谥号的讨论异常激烈。
“廉公一生清廉,”翰林学士王恽奏道,“当谥。”
“不妥,”另一官员反驳,“廉公安定社稷,当谥。”
这时,太子真金出列:“孤以为,廉公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皆备。观其一生,畏兀儿之身,行圣贤之道;处乱世之中,守君子之节。此真之谓也!”
“文正”二字一出,满朝肃然。这是文臣谥号中至高无上的荣誉,大元开国以来从未赐予。
忽必烈沉思良久,终于开口:“太子所言极是。廉希宪谥,以彰其德。”
消息传出,天下士人无不感奋。在阿合马等权奸当道之时,朝廷能给予廉希宪如此崇高的评价,让许多对元朝心存疑虑的汉族士大夫看到了希望。
廉希宪死后,其子廉孚整理父亲遗稿,编纂成集。在序言中,他写道:“先父常言,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大元既主中原,当行中原之道。”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在《元史》与《新元史》中,廉希宪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新元史》作者柯劭忞更是给予至高评价:“元之理学名臣,希宪一人而已。”
诚哉斯言!这位生于漠北铁骑之下,却深谙儒家仁政之道;官至宰相,却一生清贫;以畏兀儿之身,成为中华文化守护者的传奇人物,最终以其不朽的事迹和风范,在青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廉希宪。
其子孙后代,皆以“读书继志”为家训,绵延不绝。直至明清两代,廉氏一族仍以诗礼传家,代有才人。这或许正是对这位一代名臣最好的告慰。
至今,在北京的廉希宪故居遗址前,仍有后人立碑纪念,上书:“畏兀儿身,华夏魂;宰相位,书生心;虽死犹生,虽逝犹存。”
风雪依旧,岁月如梭。但历史的天空中,总有些星辰永远闪耀。廉希宪,便是其中璀璨的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