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剑影朝堂(1/2)
腊月的寒风,裹挟着来自西伯利亚的凛冽,如同无数把无形的小刀,呼啸着穿过北京城纵横交错的街巷。它拍打着紫禁城朱红的宫墙,剥落着墙皮上历经风雨的彩绘,也无情地钻进了每一位踏着晨曦、赶往皇城的官员厚重的朝服里。这寒意,并非仅仅源于天气,更源于每个人心头那沉甸甸的、几乎凝成冰霜的压抑。
自永昌十七年三月,那位曾抗清灭明、最终一统天下的太祖高皇帝李自成龙驭上宾后,新帝李天淳登基,司礼监掌印太监司马门便以拥立之功和雷霆手段迅速揽权。自那时起,这座象征着天下权柄核心的皇城,气息便一日冷过一日,连带着这座帝都的心脏,也仿佛在严寒中缓慢冻结。
光禄大夫府内,炭盆烧得正旺,上好的银炭泛着幽幽的红光,竭力驱散着屋内侵入的寒气,却怎么也驱不散围坐几人眉宇间凝结的忧色。暖意只能在肌肤表面流转,无法渗透那被朝局紧紧攫住的心。
“今日大朝会,司马门那阉狗,不知又要弄出什么幺蛾子。”白诗悦拨弄着暖炉里的银炭,火星随着她的动作微微跳跃,映照在她略显疲惫的脸上。她如今虽顶着瑞阳郡主的封号,因着这层身份,行动比以往自由许多,无需严格拘于闺阁,但朝局如此晦暗,谁也轻松不起来。她的话语低沉,带着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袁薇,如今的秋凤郡主,正对镜整理着本就一丝不苟的发髻,仿佛要通过这种仪式性的动作来维持内心的秩序。她接口道,语气里带着惯有的冷静分析,却也掩不住一丝尖锐的愤懑:“李岩阁老被构陷,惨死诏狱;宋献策大人不堪受辱,自尽以明志;李之藻大人忧愤成疾,药石罔效;这血还未干透,他又逼死了郑渡将军……如今这朝堂,都快成了他司马门的一言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镜中映出的眼眸,锐利而冰冷。
董小倩将一杯沏好的热茶轻轻放在戚睿涵手边的紫檀木小几上,声音温柔却带着化不开的担忧:“元芝,今日朝上,务必谨慎。司马门经历郑渡将军行刺后,疑心极重,东厂和司礼监的番役、眼线遍布朝野,无孔不入。稍有异动,恐怕……”她的话没有说完,但那份悬心已然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戚睿涵一路走来,见证并参与了大顺王朝崛起与扩张,也亲历了盟友陨落与奸佞当道的光禄大夫,接过茶盏。指尖感受到景德镇御窑瓷器壁传来的温热,那温度短暂地驱散了指尖的冰凉,却暖不透心底的寒意。
他点了点头,目光沉静地扫过屋内众人。白诗悦、袁薇、董小倩,还有正在一旁默默检查着随身短刃的刘菲含——如今的英华郡主,以及凝神思索、指尖无意识敲打着账册的刁如苑。这五位女子,早已不是当年初遇时或需他引导、或与他并肩探索的同伴。
岁月的磨砺、朝堂的风雨、乃至共同穿梭时空的奇异经历,已将她们锤炼成能与他真正并肩面对任何惊涛骇浪的战友。她们有的聪慧机敏,有的冷静果决,有的坚韧执着,有的长于经营,构成了他在这黑暗时局中最重要的支撑。
“小倩所言极是。”刁如苑放下手中那本记录着隐秘往来的账册。她虽不直接参与朝政,但凭借超越时代的商业头脑和广泛人脉,暗中为戚睿涵等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财力和信息支持。“司马门如今是惊弓之鸟,却也正因为受惊,更加疯狂。他废除新政,打压商贾,重启海禁,种种举措,无一不是在自毁长城,也是在试探所有人的底线。我通过南方海商得到的消息,沿海已有骚动,商路断绝,民生困顿。今日朝会,他必有更进一步的动作,以求彻底掌控局面。”
刘菲含将一把精巧却异常锋利的匕首熟练地藏入宽大的袖中,动作流畅而稳定。她这个理工科出身的高材生,如今已是大顺工部挂名的“技研顾问”,对火器改良和基础物理应用贡献卓着,但贴身防卫的习惯也从未松懈。她抬起头,语气带着理科生特有的执拗和精准,仿佛在陈述一个定理:“他若再敢动我们的人,或者提出更荒谬、更祸国的政令,我虽力薄,也绝不让他好过。工部新式火铳的图纸,绝不能落在他手里。”
戚睿涵将杯中微凉的茶水一饮而尽,仿佛要借这略带苦涩的液体压下心头的翻涌。他放下茶盏,站起身,整理了一下绯色的官袍,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走吧。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谨记,见机行事,保全自身为上。只要我们还在,就还有希望。”
一行人出了府门,乘上马车。车轮碾过覆盖着薄霜的青石板路,发出辘辘的声响,向着那巍峨而压抑的紫禁城行去。车窗外,北京的街市似乎依旧,早点摊子的热气在寒风中袅袅升腾,叫卖声依稀可闻,但一种无形的紧绷感弥漫在空气里,连带着路上的行人都显得步履匆匆,少了往日的从容与生气。偶尔有东厂番役的身影闪过,如同鬼魅,更添了几分阴森。
建极殿内,百官依序而立,依照品级站成整齐的班列。巨大的鎏金蟠龙柱支撑着高阔的殿顶,藻井上的彩绘在冬日黯淡的天光下显得朦胧而压抑。龙椅上的年轻皇帝李天淳,面色苍白如纸,眼神空洞地望着殿顶那些繁复的图案,那上面绘着的五爪金龙在昏暗光线下显得有些狰狞扭曲。他放在膝上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透露出他内心的挣扎,但整个人却像一尊被抽走了灵魂的木偶,只是默默地、僵硬地坐在那象征天下至尊的宝座上。皇帝的沉默,如同一种无声的许可,纵容着殿侧那人的肆无忌惮。
司礼监掌印太监司马门,身着象征极致恩宠的猩红蟒袍,手持一柄白玉为柄的拂尘,就站在龙椅之侧,几乎与皇帝平齐。他那张保养得宜、白净无须的脸上,此刻没有任何表情,唯有一双细长的眼睛,锐利如鹰隼,又冰冷如毒蛇,缓缓地、极具压迫感地扫视着殿中的每一位臣子。那目光如同实质的冰锥,刺入每个人的心底,所及之处,不少官员都下意识地垂下了头,或避开了视线,仿佛那目光能灼伤人,能窥破内心最深处的隐秘。
秉笔太监段正华如同幽灵般,静立在司马门身后半步的位置,半眯着眼,似睡非睡,嘴角却始终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令人心悸的冷笑。那笑容里带着嘲弄,带着漠然,仿佛在欣赏一场早已安排好的、结局注定的戏剧,而殿中百官,不过是他眼中的提线木偶。
朝会伊始,依旧是按部就班的政务奏报。户部官员出列,陈述着各地钱粮收支,声音平板;工部官员禀报河工修缮,语调节奏毫无波澜;礼部则奏请祭祀典礼事宜,言辞恭谨却空洞。这些声音在空旷而高深的大殿中回荡,撞在冰冷的金砖和墙壁上,激不起多少涟漪,反而让那深潭般的寂静显得更加浓重。每一句程式化的话语,都在这压抑到极点的空间里被放大,又迅速被那无形的、源自御座之侧的压力所吞噬。
殿内虽有数个巨大的鎏金炭盆,盆中上好的银炭烧得通红,释放出灼人的热量,却似乎永远驱不散那从门缝窗隙、从每个人心底最深处渗出的寒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龙涎熏香、陈旧木料、冰冷金属以及某种若有若无的、类似于铁锈般紧张气息的复杂味道,令人胸口发闷,呼吸不畅。所有人都知道,这按部就班的奏对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刻意维持的短暂宁静,那猩红的身影,以及他身后那片无形的、笼罩整个朝堂的阴影,才是今日真正的主宰,等待着发出那石破天惊的一击。
果然,待那些无关痛痒的常规议题接近尾声,司马门轻轻咳嗽了一声。这声音并不响亮,甚至有些刻意拿捏的轻柔,与他平日尖细的嗓音略有不同,却像是一道无形的枷锁,瞬间扼住了所有人的喉咙,让整个大殿陷入了更深层的、连呼吸都需小心翼翼的境地,仿佛连炭火偶尔爆裂的细微噼啪声都彻底消失了。
司马门向前微踏半步,猩红的袍角在光洁如镜的金砖上轻轻摩擦,发出细微到几乎不可闻的沙沙声,在这落针可闻的寂静中却显得格外清晰。他抬起眼,目光再次缓缓扫过群臣,尤其在几位尚未明确表态、资历颇深的勋旧和老臣脸上停留片刻,那目光中带着审视,也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然后,他才用那特有的、尖细而阴柔,却又充满不容置疑权威的声调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今日,咱家有几件关乎国本、迫在眉睫的大事,需与诸位大人商议,并请陛下圣裁。”
他刻意停顿,享受着这种掌控全局、生杀予夺的感觉,目光如同君王巡视自己的领地。
“其一,”司马门的声音略微拔高,带着一种已然下定论的姿态,不容商讨,“一条鞭法施行多年,看似简便,实则弊端丛生,胥吏借此盘剥,上下其手,巧立名目,百姓苦不堪言,名义上减轻了负担,实则税负更重,民怨沸腾。咱家体察民情,深究其弊,以为当恢复旧制,徭役归位,使民安于耕织,各司其业,不复为银钱所困,方能使根基稳固,国本无虞。”
话音未落,底下已响起一片极力压抑的吸气声和官服衣料摩擦的窸窣声。一条鞭法是前朝张居正改革的核心,也是大顺立国后沿用并进一步改进的赋役制度,将繁杂的力役、杂徭折成银两征收,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流程,减轻了人丁负担,也增加了国库收入的稳定性。
废除一条鞭法,恢复徭役,这简直是开历史的倒车,不知要让多少基层家庭重新面临骨肉分离、胥吏欺压的苦难,不知要滋生多少腐败勒索的温床。一些出身寒微或心中尚存正直的官员脸上已现出难以抑制的愤懑与痛心之色,但目光触及司马门那冰冷漠然的眼神,想到诏狱的黑暗和廷杖的残酷,到了嘴边的话又硬生生咽了回去,化作喉头艰难的滚动。
“其二,”司马门仿佛完全没有看到,或者说根本不屑于在意众人的反应,继续用他那平稳却字字千钧、充满压迫感的语调说道,“近年来商贾逐利,轻本重末,不事生产,聚敛财富,致使农田荒芜,人心浮动,淳朴之风不再。为鼓励农耕,稳固根基,当体恤乡里,降低对富商及拥有田亩较多之家的赋税,使其有余力投入土地,修缮水利,滋养地方,此乃固本培元之正道,亦可使乡梓安稳,民心归附。”
这第二条,更是赤裸裸地讨好大地主和部分早已依附于他的豪商巨贾,牺牲的自然是国库本已捉襟见肘的税收和广大普通农户、小商贩的利益。戚睿涵站在文官班列中靠前的位置,能清晰地听到身旁白诗悦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的低语,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与虎谋皮,刮尽民膏以饲豺狼……”他不动声色地,借着官袍袖子的遮掩,轻轻碰了一下她的手腕,示意她务必冷静。
袁薇的眉头紧紧锁住,她迅速在脑中计算着此举可能导致的财政缺口、社会不公的加剧以及底层可能爆发的矛盾,脸色越发凝重如铁。董小倩藏在袖中的手微微攥紧,指甲陷入掌心,她仿佛已经看到了市井萧条、民生更加艰难、路有冻死骨的凄惨景象。
“其三,”司马门的声音带上了一种斩钉截铁的决断,仿佛在宣布一个毋庸置疑的、永恒的真理,“海外贸易,看似繁荣,实则引狼入室,夷人狡诈,心怀叵测,倭寇虽平,难保无新患滋生。且金银外流,虚耗国帑,奇技淫巧惑乱人心,败坏风俗。为绝后患,永保太平,当重启洪武旧例,实行海禁,片板不得下海,使我天朝物阜民安,不假外求,永享清平之福。”
“海禁”这个词,像一块被烧红的巨石投入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死水,终于让一些大臣忍不住低呼出声,开始与身旁相熟的同僚交头接耳,殿内响起一阵压抑的嗡嗡声。大顺之所以能有今日之开阔气象,能与泰西诸国并立,开拓海洋、互通有无是关键之一。戚睿涵带来的世界图景,刘菲含等人推动的航海技术革新、科学知识传播,朱成功舰队远航万里建立的赫赫声威,与世界各地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的贸易和文化联系,难道就要因为这愚昧的恐惧和极致的权力私欲而被一刀切断?这不仅是自断臂膀,更是要将大顺重新拉回那个封闭、自诩天朝上国实则逐渐落后的牢笼。
刘菲含感觉一股热血猛地直冲头顶,她带领工匠们日夜钻研改良的火炮图纸、精心绘制的精确海图,那些凝聚了心血与希望、旨在让大顺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努力,仿佛都在司马门这轻飘飘的一句话中被彻底否定、无情践踏。她死死咬住下唇,尝到一丝腥甜,才勉强忍住没有当场厉声驳斥。
然而,这三条已然石破天惊、足以动摇国本、遗祸无穷的政令,似乎还远不是司马门今日的终点。他微微扬起下巴,脸上露出一丝近乎残忍的平静,目光若有似无地瞟了一眼身旁如同泥塑木雕般的皇帝李天淳。那眼神中没有任何臣子对君主的敬畏,甚至连一丝表面的敷衍都欠奉,只有一种主人打量无用物品、甚至带着些许厌弃的冷漠。他清了清嗓子,用那特有的阴柔嗓音,说出了最终,也是最骇人听闻、足以载入史册的话:
“其四……”这声音不高,却像一道淬了剧毒的冰锥,挟带着彻骨的寒意,刺穿了所有人心头最后的侥幸与幻想,“陛下登基已近一载,夙兴夜寐,勤勉有加,天下共见。然……天资稍显鲁钝,于错综复杂之治国之道,常感力不从心,难堪重任,朕心亦常常忧惧。”他毫不避讳地使用着“鲁钝”这样的字眼,语气平淡得像在评价一件器物的瑕疵,仿佛御座上那个脸色惨白的年轻人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摆设。
“太祖皇帝披荆斩棘,创业维艰,我等身为臣子,深受国恩,岂能坐视江山社稷有倾覆之危,任由祖宗基业毁于一旦?为列祖列宗创下的万年基业计,为天下亿兆苍生福祉计,咱家与众位内廷同僚,及部分深明大义的老臣再三思虑,以为当效古之圣贤伊尹、霍光,行废立之事,此非为不忠,实乃不得不为之举,为大忠之举。”
他顿了顿,目光如同冰冷的探照灯,再次扫过全场,看着一张张或惊骇欲绝、或面无人色、或怒形于色却又不敢发作的面孔,缓缓地,一字一句地投下了最终的重磅炸弹:“惠阳王意桓殿下,年方六岁,聪颖仁孝,性情温良,有圣主之资,可堪大任。当立惠阳王为帝,陛下可退居太上皇,颐养天年,享清静之福。此乃上顺天心,下安黎庶之两全之策。”
“哗——”
这一次,再也无法抑制的喧哗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冲破了勉强维持的寂静,席卷了整个建极殿。更换皇帝,废长立幼,司马门竟然敢如此公然地将这大逆不道、形同篡逆之言,在这庄严的朝堂之上,当着百官的面宣之于口!他这是要彻底将皇权玩弄于股掌之间,将这李自成带领无数将士浴血奋战打下的大顺江山,变成他司马门可以随意指定继承人的私产。
李天淳再如何被评价为“愚笨”、“鲁钝”,他也是李自成钦定的继承人,是名正言顺、诏告天下的大顺皇帝。废立皇帝,自古以来就是动摇国本、引发滔天巨祸、导致宗室倾轧、血流成河之举。一些须发皆白的老臣气得浑身发抖,胡子直颤,手指着司马门的方向,却因极度的震惊、愤怒和恐惧,喉咙里咯咯作响,一时竟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百官之中,反应各异。有人面露极致的惊骇,嘴巴微张,仿佛听到了世间最不可思议、最荒诞无稽之事;有人愤慨不已,双目喷火,拳头紧握,骨节发白,胸膛剧烈起伏;有人眼神闪烁不定,低头飞快地盘算着自身的得失与未来的站队,权衡着风险与机遇;更多的人则是脸色煞白,毫无血色,将希冀的、求助的、甚至是绝望的目光投向了内阁仅存的几位素有清望、风骨犹存的大臣,如史可法、张煌言等人,以及站在武官班列前端的几位手握兵权、态度尚未明确的将领,期盼着有人能在这天地翻覆的关头站出来,扭转这令人窒息的、一步步滑向深渊的绝望局面。
戚睿涵站在文官班列中,能清晰地感觉到身边白诗悦和袁薇瞬间绷紧的身体,如同拉满的弓弦,以及身后刘菲含那几乎要实质化的、灼热得能点燃空气的愤怒目光。他强迫自己冷静,如同在惊涛骇浪中死死把住舵轮,目光飞快地扫过龙椅上的李天淳。
年轻的皇帝在听到“废立”二字时,身体几不可察地剧烈颤抖了一下,原本空洞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屈辱、痛苦和深切的悲哀,嘴唇翕动了几下,苍白干裂,似乎想说什么,想发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声音,但最终,什么声音也没能发出来,只是将头垂得更低,仿佛要将自己彻底藏进那身象征着至高权力、此刻却沉重如铁镣的龙袍里。
一股混合着悲凉、愤怒与巨大无力感的情绪在戚睿涵胸中翻涌、冲撞。司马门此举,已是丧心病狂,将个人的权欲赤裸裸地凌驾于国家命运与纲常伦理之上。他知道,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这不仅关乎皇位归属,更关乎这个由他参与塑造的王朝的未来气运,关乎他们所有人的生死存亡。
殿内的喧哗持续了片刻,如同濒死者的最后挣扎。在司马门那冰冷如万载寒冰、缓缓扫视、带着明显不耐烦和杀意的目光逼视下,声音渐渐低落、平息下来,最终只剩下粗重不一的呼吸声和心脏在胸腔里狂跳的、几乎能听见回响的“咚咚”声。一种令人窒息般的、粘稠得如同实质的沉默,如同最深沉的夜幕,彻底笼罩了大殿的每一个角落,吞噬了所有的光与声。
司马门很满意这种效果,他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查的、转瞬即逝的弧度,那弧度里充满了权力带来的极致愉悦。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刻意营造的、虚伪的宽容,但这宽容之下是赤裸裸的、不容反驳的威胁:“怎么?诸位大人对咱家所陈之策,有何高见?尽可畅所欲言,为国献策,正是臣子本分。”他特意在“畅所欲言”四个字上加重了语气,目光则如同浸了毒的针,挨个刺向每一个可能潜在的反抗者,尤其是那些刚才反应激烈的官员。
群臣面面相觑,李岩被构陷惨死诏狱、宋献策被迫自尽、李之藻忧愤而亡、郑渡被逼血溅朝堂的景象还历历在目,那殷红的血迹似乎还未干透,那诏狱中隐约传来的惨嚎似乎还在耳边回荡。谁还敢轻易做那出头之鸟,去触碰司马门那敏感多疑的神经和锋利的、沾满鲜血的爪牙?
一些原本还想仗着老臣身份或心中残存的正气,准备拼着这身官袍不要、也要据理力争几句的官员,在司马门那仿佛能洞悉一切、并能瞬间决定生死福祸的冰冷目光下,也迟疑了,退缩了,将到了嘴边的话和着苦涩的唾沫、无奈的叹息一起,硬生生咽回了肚里。大殿之内,一时竟无人应答,只有那片压抑的、仿佛能吞噬人心、碾碎灵魂的沉默在无尽地蔓延、堆积,每一秒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般漫长而痛苦。
就在司马门以为大局已定,乾坤在握,嘴角那丝控制不住的弧度即将扩大为胜利者的微笑,准备直接越过所有程序,强行推动这些祸国殃民的政令和那惊天动地的废立之议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