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活着的替死鬼(1/2)
夜色如墨,将土坑边最后一丝光线吞噬殆尽。
山间的雾气比任何时候都更浓重,湿冷地贴上林晚秋的脸颊,像无数只无形的手,试图将她也拖入这片沉寂了十年的土地。
她没有再看那具白骨一眼。
此刻,李卫东的尸骨对她而言,不再仅仅是推翻周志邦的重锤。
它是一枚刚刚出土的、沾满泥土的钥匙,却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警报器。
一旦公之于众,等于给了藏在暗处的敌人一张可以随意涂抹的画布——他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将李卫东描绘成一个畏罪自杀的逃犯,一个精神失常的偏执狂,用早已准备好的伪证和舆论,将这具尸骨的控诉,彻底扭曲成一个疯子的呓语。
真相,不能再一次被活埋。
林晚秋转身,对早已待命的陈秘书下达了指令,声音在寒风中清晰而冷硬:“以保护考古现场的名义,扩大封锁范围。对外口径统一为‘地质勘探中发现古代墓葬群’,所有参与人员签署最高级别保密协议,24小时监控,物理隔绝。”
她需要一个活着的支点,去撬动这块死亡的铁板。
回到临时指挥部,她立刻让陈秘书调取了李卫东的人事档案。
档案简单得像一张白纸,除了一张黑白照片和“临时工”三个字,再无其他。
但在家属关系一栏,一个名字让林晚秋的瞳孔微微一缩。
李小勇,李卫东独子。
八年前,在李卫东“失踪”次年,被青禾镇政府“照顾性”破格录用,身份是环卫所合同工。
而他如今的岗位——镇政府老办公楼锅炉房管理员。
一个被所有人遗忘的角落,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岗位。
然而,林晚秋的“真实之眼”却在那一瞬间构建出一幅无形的声波传递图:锅炉房巨大的通风管道,如同一条钢铁巨蟒,其主干道恰好贴着镇政府核心会议室和几位主官办公室的外墙蜿蜒而上。
那不是一个岗位,那是一个完美的监听哨。
她没有亲自出面。这种时候,任何官方的接触都会惊动猎物。
“小禾,”她拨通了堂妹的电话,“清泉读书会不是一直在做贫困家庭助学回访吗?李卫东的儿子李小勇,当年也在资助名单上。你去看看他,就说是我让你去的,给他带点东西。”
林晚秋顿了顿,补充道:“带一台老式的、带短波功能的老人收音机。见到他,你什么都不用多问,替我留一句话就行——你爸要是听见你现在好好做人,一定会很高兴的。”
林小禾冰雪聪明,立刻明白了姐姐话里的深意。
“听见”两个字,是射向黑暗的一束光。
三天后,暮色沉沉。
一个瘦削、沉默的青年,第一次走进了“清泉读书会”那间亮着暖黄灯光的小屋。
他没有坐下,只是将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图纸,和一包用塑料袋裹了十几层的旧磁带,放在了桌上。
他对林小禾说:“我爸走前跟我说,人说话,天在听。要是哪天有查账的人来,就把这些年风管里听见的声音,还给天。”
图纸上,用三种颜色的笔,清晰标注了青禾镇老办公楼的通风管道布局。
红色节点,代表能最清晰听见周志邦办公室的谈话;蓝色节点,是财政所所长的;而绿色,则指向当年她父亲林建国的镇长办公室。
林晚秋没有当场听那些磁带。
她将这些“声音的亡魂”交给了技术人员,进行最精密的声纹溯源和数据修复。
报告出来的那一刻,偌大的办公室里,空气仿佛被凝固了。
一段经过降噪处理的音频,清晰地还原出一段对话。
周志邦:“老林那边,我搞定了。他同意在那份追溯补批文件上签字。条件是他闺女入党的事,组织部那边别卡着。”
另一个声音,是时任财政所所长的谄媚附和。
音频文件下方的时间戳,精准地指向林晚秋当年向省直机关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一个月份。
她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声波,呼吸在那一瞬间被彻底抽空。
原来父亲当年那句“组织上对你的肯定,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背后竟藏着这样一笔屈辱的交易。
那份她引以为傲的党员身份,竟成了父亲被拖入泥潭时,对方递过来的第一根带毒的藤蔓。
一滴滚烫的东西砸在手背上,她才发现,指甲早已深深嵌入掌心,留下几道弯月形的血痕。
但她的脸上,依旧是那张寒冰面具。
她沉默地将所有音频文件加密,复制,通过中央巡视组的绝密直报系统,一键上传。
父亲的罪,她来背负。父亲的冤,她来昭雪。
为了不打草惊蛇,林晚秋以“迎接冬季供暖季,进行安全生产大排查”为由,亲自协调县住建局,对镇政府锅炉房及供暖系统进行了一次“例行检修”。
她穿着一身工装,戴着安全帽,在巨大而轰鸣的锅炉和盘根错节的管道间穿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