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烧掉的不只是纸(1/2)
陈秘书的呼吸在电话那头停滞了一瞬,随即被更为凝重的沉默所取代。
他没有质疑这个看似荒诞离奇的指令,只沉声应道:“明白。我立刻协调省厅,法医专家组今夜抵达,最高权限。”
电话挂断,林晚秋没有开灯,任由自己沉浸在办公室窗外透进的、城市远郊清冷的月光里。
她知道自己这个指令有多么疯狂,它基于一个尚未成型的、却在她心中疯狂滋长的恐怖猜想。
如果仅仅是销毁账目,一个普通的焚烧桶足矣。
动用一个水泥封死的、几乎等同于小型焚化炉的装置,要烧毁的,绝不仅仅是纸。
它要对付的,是更顽固、更难磨灭的东西——比如,骨骼和dNA。
夜色如墨,一场席卷青禾镇的风暴,正在无声地积聚能量。
清晨五点,天际刚泛起一丝鱼肚白,临时搭建在镇招待所地下室的移动检验中心灯火通明。
省厅法医专家组的负责人,一位头发花白、眼神却锐利如鹰的老法医,亲自将一份加急报告递到了林晚秋面前。
他摘下口罩,声音因一夜未眠而略带沙哑,但字字千钧:“林督导,你的直觉是对的。”
报告很薄,结论却重如泰山。
焚烧桶残渣的二次深度检测,在经过质谱分析仪和基因测序仪的彻夜运转后,给出了两个致命的答案。
第一,除了大量财政复写纸的碳化颗粒外,灰烬中成功提取到了数个极其微量的、已严重碳化但仍保留了部分核心序列的dNA片段。
经过与省厅失踪人口数据库及其亲属dNA库的紧急比对,其中一个片段,与半年前在鹰愁崖离奇坠亡的草根举报人赵大山的直系亲属样本,匹配度高达89.4%。
在法医学上,这已经无限接近于直接认定。
第二,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技术人员在一些高度熔融的灰烬结块中,分离出了一种非天然的耐高温合成纤维成分。
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指向一个具体名词:警用失踪人员衣物追踪标签。
这种标签通常被缝在重点监控或保护对象的衣物内衬,以便在关键时刻提供定位。
而赵大山,在最后一次向市纪委递交举报材料后,曾被短暂列为“重点联络人”,他的几件常穿衣物,被悄悄加装过这种标签。
有人不仅杀人焚尸,甚至连警方留下的最后一道追踪线索,都试图一并烧成虚无。
林晚秋握着报告的手指关节微微发白,指尖的冰凉顺着手臂一路蔓延至心脏。
经济腐败案,在这一刻,正式升级为一桩蓄意谋杀、焚尸灭迹的特大刑事案件。
她抬起头,目光越过众人,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温度:“立刻下令,封锁全镇,不,全县所有登记在册的私人焚化炉、锅炉以及大型垃圾处理设施。调取过去半年的使用记录。同时,联系地质勘探部门,以环境污染调查为名,对赵大山原住址周边五百米范围内的土壤,进行放射性同位素及重金属元素采样分析。”
如果对方二次焚烧后还将骨灰抛洒,那么土壤里一定会留下异常的化学痕迹。
她要让这片土地,也开口说话。
上午八点,青禾镇的阳光驱散了晨雾,一切如常。
林小禾背着帆布包,像往常一样走进镇文化站,为“清泉读书会”领取新一批的儿童读物。
她今天特意带了一本自己看过的、封面已经磨损的《平凡的世界》,在服务台办理还书手续时,手肘“不小心”一滑,书本精准地从她臂弯中跌落,掉进了服务台旁一张单人沙发的缝隙里。
那是镇党委书记周德海偶尔下来检查工作时,最喜欢坐的位置。
她故作懊恼地找了片刻,便被工作人员以“不影响办公”为由劝离。
半小时后,她借口身份证遗落在阅览室,再次返回现场。
沙发依旧空着,但她一眼就看到,那本《平凡的世界》已经被从缝隙里拿了出来,端正地摆在沙发扶手上,书页有明显的翻动痕迹,甚至比她放进去时还要整齐。
林小禾心中一动,若无其事地走过去拿回书,快步走进了无人的洗手间。
她从口袋里取出一支笔状的便携式紫外线灯,对着书脊和封面仔细扫过。
在幽暗的紫光下,书脊内侧的折页处、以及封底的条码附近,赫然显现出几个针尖大小的、幽幽的荧光反应点。
这是公安系统内部用于标记物证和追踪可疑物品的隐形示踪剂粉末。
周德海,或者他的人,不仅发现了这本书,还用上了专业级别的反侦察手段来检查它。
这说明,那张无形的网已经让他感到了窒息,他开始像惊弓之鸟一样,怀疑身边出现的任何一丝异常。
林小禾不动声色地用手机拍下荧光点的位置,迅速将照片加密发送给技术组,附上了一句话:鱼已警觉,正在试探钓线。
上午十一点,联合调查组的保密会议室里,气氛压抑。
陈秘书快步走入,将一份文件放在林晚秋面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