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带雨水去拜年三(2/2)
走出“聚仙居”,阳光正好。何雨柱背着雨水,手里提着沉甸甸的吃食。
雨水趴在他背上,小脸贴着他,手里紧紧攥着两个红包,小声说:“哥,赵叔…嗓门好大,但…人真好。”
何雨柱笑了,背着她稳稳地走着:“嗯,王叔好,赵叔也好。他们都是咱爸真正的兄弟。”
同和居的后巷比鸿宾楼那边更显幽静些。
何雨柱打听清楚,带着雨水找到了孙师伯的家。这是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青砖灰瓦,收拾得干净利落。
开门的是个穿着朴素但整洁的中年妇人,得知是来找“孙大勺”拜年的晚辈,何大清的儿子,妇人脸上露出惊讶和恍然,连忙热情地把他们让进屋里。
孙师伯正在屋里看书,戴着老花镜。他看起来五十多岁,身形清瘦,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面容严肃,眼神却透着温和的睿智。见到何雨柱兄妹,他放下书,摘下眼镜,仔细端详。
“你是…大清家的柱子?”孙师伯的声音平和,带着一丝书卷气,“这位是雨水丫头吧?快坐。”他的态度不像王广福那样热烈,也不似赵金川那般豪迈,更像一位温和持重的长辈。
何雨柱恭敬地行礼,说明了来意,也简单提了父亲的离开和雨水刚病愈的情况,表达了作为晚辈来拜望师伯的心意,并奉上了特意准备的一小罐上好的茉莉香片(空间里翻找出的精品)。
孙师伯安静地听着,目光在何雨柱沉稳的脸上和雨水略显苍白的小脸上扫过,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惋惜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痛心。
他轻轻叹了口气:“大清他…唉,糊涂啊!…苦了你们兄妹。”
他没有过多地指责何大清,而是把话题转向了何雨柱:“柱子,听你师傅(指李存义)说,你在鸿宾楼学得不错?还展露了些家传的底子?”
何雨柱谦虚地应道:“是师傅和各位师兄教导得好。…以前在家时,我爹也偶尔指点过几句。”
孙师伯点点头,语重心长:“谭家菜,讲究的是个‘精’字,功夫都在细微处。清汤吊制、火候掌控、食材发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你现在打基础,切墩、烧火、刮鳞这些苦功夫,一样都不能偷懒。把这些根基打牢了,将来才能摸到谭家菜的精髓。”
他顿了顿,看着何雨柱,眼神带着期许,“咱们这一脉的传承,不容易。你爹虽然去了外地…但手艺不能丢。柱子,好好学,用心悟。师伯在同和居,离得也不远,若是在谭家菜的理论上、古谱的解读上有什么疑难,可以来找师伯聊聊。”
这番话,没有王广福的“粮栈是家”的豪迈,也没有赵金川“随时来学”的直爽,却字字珠玑,点在了厨艺传承的根本上,充满了师门长辈对后辈技艺的关切和引领之意。
何雨柱听得心服口服,郑重应下:“谢谢师伯教诲!柱子一定牢记在心,勤学苦练!”
孙师伯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也给了雨水一个装着几张崭新旧币的红包,说是“给丫头买纸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