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45章 高迎祥:陇东烽烟起乱尘,可怜热血洒京尘!

第45章 高迎祥:陇东烽烟起乱尘,可怜热血洒京尘!(1/2)

目录

陇东烽烟起乱尘,揭竿敢做第一人。

铁骑踏破明廷胆,义旗招徕天下民。

可惜潼关逢劲敌,可怜热血洒京尘。

若非英雄先陨落,未必江山属别人。

公元1591年,陕西安塞的一个农民家里,一声啼哭划破了黄土高原的寂静。孩子爹高老实看着怀里皱巴巴的娃,搓着手叹道:“就叫‘迎祥’吧,盼着他能迎着吉祥走,别像咱这样一辈子刨土饿肚子。”可高老实没料到,几十年后,他这儿子不仅没“迎祥”,反而成了大明王朝的“催命符”——初代闯王高迎祥,凭着一把刀、一群兄弟,在明末的乱世里杀成了“反明天花板”,最后却落得个凌迟处死的下场,活成了历史书上“悲壮先行者”的代名词。

高迎祥的童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饿肚子的边缘反复横跳”。陕西这地方,在明朝就不是啥好地界——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庄稼长得比野草还稀。高迎祥打小就跟着爹下地,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出门,天黑了才拖着灌了铅似的腿回家,可忙活一年,收的粮食还不够交官府的赋税。

当时的明朝,已经烂到根子里了。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天天在宫里炼丹、敛财;天启皇帝忙着做木匠活,把朝政全交给魏忠贤;到了崇祯皇帝继位,虽然想干点正事,可架不住前面几十年的烂摊子——国库空空如也,边境战火不断,地方官员还在层层盘剥。就拿陕西来说,除了正常的赋税,还有“辽饷”“剿饷”“练饷”,这三笔钱加起来,比老百姓一年的收入还多。

高迎祥二十多岁的时候,陕西遭遇了特大旱灾,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只能挖野菜、啃树皮,后来连树皮都没了,就吃观音土。高迎祥看着村里的人一个个饿死,有的人家甚至卖儿卖女,心里像被刀子割一样。他去找里正(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求粮,里正却翻着白眼说:“官府都没粮,我哪有粮给你?要么交钱,要么等着饿死!”

就在高迎祥走投无路的时候,官府的税吏又来了,不仅要收税,还把他家仅有的一头耕牛牵走了。高迎祥急了,扑上去要抢牛,结果被税吏的手下打得鼻青脸肿。税吏临走前还放狠话:“再敢抗税,就把你抓去坐牢!”

躺在地上的高迎祥,看着税吏远去的背影,心里的火气“噌”地就上来了:“这大明朝,根本不让老百姓活!与其饿死、被打死,不如拼一把!”从那天起,那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眼里冒着火的“亡命徒”。他偷偷联络村里同样走投无路的年轻人,说:“咱们不能坐着等死,得找条活路!”

一开始,他们只是抢地主家的粮食,分给村里的穷人。可地主很快就报了官,官府派了兵来抓他们。高迎祥知道,这下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带着兄弟们逃进了子午岭的深山里,成了官府眼里的“山贼”。可高迎祥跟别的山贼不一样——他不抢老百姓,只抢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和贪赃枉法的官员,还经常把抢来的粮食分给附近的穷人。渐渐地,越来越多走投无路的人来找他,高迎祥的队伍也从几十人发展到了几百人。

公元1628年,也就是崇祯元年,陕西的农民起义彻底爆发了。当时的陕西巡抚乔应甲,不仅不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地收税,老百姓忍无可忍,纷纷举起了反旗。安塞的高迎祥、府谷的王嘉胤、米脂的张献忠,成了当时最有名的三股起义军首领。

高迎祥的队伍,一开始并不是最强的,但他有个别人没有的优点——敢闯敢拼。别的起义军还在犹豫要不要跟明军正面硬刚的时候,高迎祥已经带着兄弟们开始攻城掠地了。他先是率领队伍攻克了安塞县城,杀了贪赃枉法的县令;然后又攻打延安府,虽然没打下来,但也把明军吓得够呛。

高迎祥打仗,有一套自己的“野路子”——他不跟明军拼装备、拼人数,而是靠速度和灵活。明军的大部队来了,他就带着队伍钻进山里,跟明军打游击;明军的小部队来了,他就集中兵力,一口把明军吃掉。当时的明军将领,提起高迎祥就头疼,说他“像条泥鳅,抓不住、打不着”。

随着队伍越来越大,高迎祥的名气也越来越响。公元1631年,王嘉胤在战斗中牺牲,他的部下大多投奔了高迎祥。高迎祥趁机整合了这些队伍,兵力一下子达到了几万人。这时候,起义军里有人提议,应该选一个首领,统一指挥大家。大家都觉得高迎祥敢闯敢拼、讲义气,纷纷推举他当首领。高迎祥也不推辞,当场宣布:“从今天起,咱们就叫‘闯王军’,我就是‘闯王’!”——“闯王”这个名号,从此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了“闯王”的高迎祥,更是如虎添翼。他提出了“杀贪官、济贫民”的口号,这口号一喊出来,老百姓可高兴了,纷纷加入他的队伍。当时的陕西、山西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闯王来,城门开,闯王不来,谁肯来?”(《明季北略》)意思是说,只有闯王来了,老百姓才有活路。

高迎祥不仅会笼络人心,还很会打仗。公元1633年,明军将领洪承畴率领大军,对起义军发起了“围剿”。当时的起义军被明军包围在黄河沿岸,眼看就要全军覆没。高迎祥却一点不慌,他观察了地形后,决定从结冰的黄河上突围。他让士兵们在冰面上铺干草,防止打滑,然后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趁着夜色,从明军的包围圈薄弱处冲了过去。等明军反应过来的时候,高迎祥的队伍已经过了黄河,进入了河南境内。

这次突围,被后世称为“黄河冰渡”,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一次经典战例。《明史·流贼传》里记载:“迎祥乘冰渡河,陷河南,众至十余万。”意思是说,高迎祥趁着黄河结冰渡过河,攻占了河南,兵力达到了十几万人。从此,起义军的活动范围从陕西、山西扩展到了河南、湖北等地,给明朝的统治造成了更大的威胁。

进入河南后,高迎祥的队伍发展得更快了。河南的老百姓跟陕西一样,也受够了明朝的压迫,见闯王来了,纷纷响应。高迎祥率领起义军,先后攻克了洛阳、开封等地的县城,还缴获了明军大量的武器和粮食。

当时的明朝,已经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一方面要应对后金(后来的清朝)的进攻,另一方面要镇压农民起义。朝廷能调动的兵力有限,只能拆东墙补西墙。高迎祥看准了这一点,采取了“流动作战”的策略——不跟明军长时间对峙,而是四处攻城掠地,让明军疲于奔命。

公元1634年,高迎祥率领起义军进入湖北,攻克了襄阳、荆州等地。明朝的湖广巡抚苗胙土,吓得躲在武昌城里不敢出来,只能向朝廷求援。崇祯皇帝急了,任命卢象升为五省总督,负责镇压农民起义。卢象升是明朝末年难得的良将,很会打仗,他上任后,很快就组织了一支精锐的明军,对高迎祥的起义军发起了进攻。

高迎祥跟卢象升打了几仗,发现卢象升的军队确实不好对付——明军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跟之前那些一触即溃的明军完全不一样。高迎祥知道,硬拼肯定不行,只能靠计谋。他故意让起义军假装战败,引诱卢象升追击,然后在途中设下埋伏。卢象升果然上当,率领明军追进了埋伏圈。高迎祥一声令下,起义军从四面八方杀出来,明军顿时乱了阵脚。这场战斗,明军伤亡惨重,卢象升也差点被俘。

经此一战,高迎祥的名气更大了,连崇祯皇帝都知道了“闯王高迎祥”的名字,把他当成了“心腹大患”。崇祯皇帝在朝堂上发脾气说:“朕养着你们这些大臣,连一个高迎祥都收拾不了,朕要你们何用!”(《崇祯长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