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45章 高迎祥:陇东烽烟起乱尘,可怜热血洒京尘!

第45章 高迎祥:陇东烽烟起乱尘,可怜热血洒京尘!(2/2)

目录

可高迎祥根本不在乎崇祯皇帝的愤怒,他继续率领起义军纵横天下。公元1635年,高迎祥在荥阳召开了“荥阳大会”——这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一次重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十三家起义军首领。会议上,大家讨论了如何应对明军的“围剿”。有的首领主张各自为战,有的首领主张投降明军。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高迎祥站了出来,说:“咱们不能各自为战,更不能投降!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打败明军!”

他还提出了“分兵定向”的策略——把起义军分成几路,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进军,这样既能扩大起义的范围,又能分散明军的兵力。大家都觉得高迎祥的主意好,纷纷表示同意。在这次会议上,高迎祥被推举为“盟主”,统一指挥十三家起义军。

荥阳大会后,高迎祥率领主力部队,向明朝的中都凤阳进军。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明朝的皇陵就在这里,朝廷派了重兵把守。高迎祥知道,攻打凤阳难度很大,但他也知道,一旦打下凤阳,就能极大地打击明朝的士气。

为了攻打凤阳,高迎祥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先是派人去凤阳侦查,摸清了明军的布防;然后又挑选了一批精锐的士兵,伪装成明军的士兵,混入了凤阳城中。公元1635年正月十五,高迎祥率领起义军,对凤阳发起了突然进攻。城中的内应也趁机作乱,打开了城门。起义军很快就占领了凤阳,烧毁了明朝的皇陵和龙兴寺。

攻打凤阳,是高迎祥起义生涯的巅峰。《明史·流贼传》里记载:“迎祥陷凤阳,焚皇陵,朝野震动。”意思是说,高迎祥攻占了凤阳,烧毁了皇陵,明朝的朝廷和民间都非常震惊。崇祯皇帝得知消息后,痛哭流涕,穿着丧服在朝堂上祭拜祖先,还下了“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

攻占凤阳后,高迎祥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可他的麻烦也来了。首先,起义军内部出现了矛盾——张献忠觉得高迎祥太出风头,不愿意再受他指挥,率领自己的队伍离开了高迎祥;李自成虽然还跟着高迎祥,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其次,明朝加大了对起义军的镇压力度——崇祯皇帝任命洪承畴为三边总督,孙传庭为陕西巡抚,让他们联手镇压高迎祥的起义军。

洪承畴和孙传庭,都是明朝末年最有军事才能的将领。洪承畴擅长统筹全局,孙传庭擅长指挥作战,两人配合默契,很快就对高迎祥的起义军形成了包围之势。高迎祥率领起义军,在河南、湖北一带跟明军打了几仗,都没能摆脱明军的追击,兵力也损失了不少。

公元1636年,高迎祥决定率领起义军返回陕西。他觉得,陕西是自己的老家,老百姓支持自己,而且地形复杂,有利于跟明军打游击。可他没想到,洪承畴和孙传庭早就料到了他的想法,在他返回陕西的必经之路——潼关,设下了埋伏。

潼关是陕西的东大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孙传庭在潼关的南原一带,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步兵,负责引诱起义军进入埋伏圈;第二道防线是骑兵,负责切断起义军的退路;第三道防线是火炮,负责对起义军发起猛烈攻击。

高迎祥率领起义军来到潼关后,并没有察觉到明军的埋伏。他见明军的兵力不多,以为可以轻松突破潼关,就下令起义军发起进攻。起义军刚冲进明军的第一道防线,就听到一声炮响,明军的骑兵从两侧杀了出来,火炮也开始对起义军发起攻击。起义军顿时乱了阵脚,士兵们四处逃窜。

高迎祥知道自己中了埋伏,想要率领精锐部队突围,可明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孙传庭亲自在阵前指挥,明军士气大振,对起义军发起了猛攻。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起义军伤亡惨重,尸横遍野。高迎祥的坐骑也被明军的火炮打死了,他只能徒步作战,最后因为寡不敌众,被明军俘虏了。

潼关之战,高迎祥的起义军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成了明军的阶下囚。《明史·孙传庭传》里记载:“传庭设伏于潼关南原,迎祥至,伏发,大败之,擒迎祥。”意思是说,孙传庭在潼关南原设下埋伏,高迎祥来了之后,埋伏的明军发起进攻,大败起义军,活捉了高迎祥。

高迎祥被俘后,孙传庭派人把他押送到了北京。崇祯皇帝得知高迎祥被活捉,非常高兴,下令将高迎祥“凌迟处死”——这是明朝最残酷的刑罚之一,就是把人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地割下来,让犯人在痛苦中死去。

公元1636年九月,高迎祥被押到了北京的西市刑场。刑场上挤满了人,有来看热闹的老百姓,也有明朝的官员。高迎祥穿着囚服,头发散乱,但他的腰杆却挺得笔直,眼神里没有丝毫的恐惧。

行刑前,明朝的官员问他:“高迎祥,你知罪吗?你要是现在投降,皇上或许还能饶你一命。”高迎祥冷笑一声,说:“我何罪之有?我杀的是贪官污吏,救的是老百姓!你们这些当官的,才是真正的罪人!想让我投降,没门!”

官员见高迎祥不肯投降,就下令开始行刑。刽子手拿着刀,开始一刀一刀地割高迎祥身上的肉。高迎祥疼得浑身发抖,却始终没有喊一声求饶,反而对着围观的老百姓大喊:“兄弟们,别害怕!只要还有贪官污吏在,就接着跟他们斗!总有一天,咱们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围观的老百姓里,有很多人受过高迎祥的恩惠,见高迎祥被折磨得这么惨,都忍不住哭了起来。有的老百姓还偷偷扔给高迎祥一些食物和水,可都被明军的士兵拦住了。

就这样,高迎祥在痛苦中被折磨了整整一天,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死后,明朝的官员还把他的头颅砍下来,挂在城门上示众,想以此来威慑其他的起义军。可他们没想到,高迎祥的死,不仅没有吓住起义军,反而激发了起义军的斗志。

后世说起明末起义,总先想到李自成、张献忠,却常常忽略了高迎祥。可别忘了,是高迎祥第一个扛起“闯王”大旗,第一个把起义军拧成一股绳,第一个敢烧明朝皇陵、敢跟明军主力正面硬刚。他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明末农民反抗的火焰,即便自己被扑灭,这火焰也早已烧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高迎祥的老家陕西安塞,至今还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传说。有老人说,高迎祥当年突围黄河时,冰面突然裂开,是他身边的亲兵用身体架起人桥,才让他顺利过河;还有人说,高迎祥被押赴北京时,安塞的老百姓自发在路边送行,有的给他塞干粮,有的给他递水,哭着喊“闯王别走”。这些传说未必全是真的,但足见高迎祥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他不是官府口中的“流贼”,而是能为老百姓出头的“英雄”。

再看明朝这边,高迎祥死后,崇祯皇帝以为这下能高枕无忧了,可他没料到,杀了一个高迎祥,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高迎祥”站出来。李自成接过“闯王”大旗后,吸取了高迎祥的教训,一边继续笼络民心,一边整顿军队纪律,最后真的打进了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某种程度上说,李自成的成功,离不开高迎祥打下的基础——是高迎祥让起义军知道,明军并非不可战胜;是高迎祥让老百姓知道,反抗才能有活路。

现在安塞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据说是高迎祥用过的大刀——刀身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年它在战场上的寒光;在潼关的南原,还有一块“高迎祥被俘处”的石碑,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战斗。

参考《明史》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