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66章 乌雅氏:九子夺嫡心破碎,亲子相残泪空垂

第66章 乌雅氏:九子夺嫡心破碎,亲子相残泪空垂(2/2)

目录

雍正登基后,按照规矩,应该尊乌雅氏为皇太后。可乌雅氏的操作,却让雍正彻底懵了——她竟然拒绝接受皇太后的尊号!

乌雅氏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妃嫔,能生下皇上,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实在不配当皇太后。”这话听着谦虚,其实就是在打雍正的脸。雍正心里清楚,老妈这是因为小儿子没当上皇帝,故意给自己难堪。

雍正没办法,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请求老妈接受尊号。可乌雅氏就是不答应,态度坚决。最后,雍正实在没辙了,只能请大臣们一起出面劝说。乌雅氏见实在推不过去,才勉强答应,但却迟迟不肯举行册封大典。

更过分的是,乌雅氏还拒绝迁到太后应该住的宁寿宫,坚持要住在自己原来的永和宫。她说:“我住惯了这里,不想搬家。”可明眼人都知道,她这是在表达对雍正登基的不满。

雍正登基后,胤禵因为是夺嫡的竞争对手,被雍正软禁了起来。乌雅氏得知后,天天在宫里哭哭啼啼,给雍正施压,让他放了胤禵。雍正心里很为难,不放胤禵,老妈不高兴;放了胤禵,又怕他谋反。最后,雍正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把胤禵从软禁的地方迁到了一个条件好点的地方,但依然没有恢复他的自由。

乌雅氏见雍正不肯彻底放了胤禵,心里更加不满,对雍正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有一次,雍正去永和宫看望老妈,乌雅氏竟然闭门不见,让雍正吃了个闭门羹。雍正只能在宫门外站了很久,最后无奈地离开了。

作为一个皇帝,雍正已经够难了,既要处理朝政,又要应对朝堂上的反对势力,还要面对老妈的“花式拆台”。他心里肯定很委屈,自己的亲妈,不仅不支持自己,反而处处和自己作对,这换谁能受得了?

可雍正也不敢对老妈怎么样,毕竟孝道是封建王朝的核心价值观,他要是对老妈不好,就会被天下人骂“不孝”。所以,他只能一边忍受老妈的偏心和冷淡,一边还要想尽办法讨好她,希望能修复母子关系。

可乌雅氏根本不领情,她心里始终惦记着小儿子胤禵,对雍正的讨好视而不见。这种母子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直到乌雅氏去世,都没能化解。

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乌雅氏在永和宫去世,享年64岁。从雍正登基到她去世,仅仅过了三个月。这位刚当上太后没多久的老太太,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关于乌雅氏的死因,历史上一直有争议。官方记载是“病逝”,说她因为康熙去世,悲痛过度,加上身体本来就不好,所以一病不起。可民间却流传着另一种说法——乌雅氏是被雍正“逼死”的。

民间的说法是,乌雅氏因为雍正软禁胤禵,心里非常不满,多次和雍正争吵,甚至以死相逼。雍正不耐烦了,就和老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乌雅氏气不过,就自杀身亡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乌雅氏想给胤禵求情,雍正不肯,乌雅氏绝望之下,撞柱而死。

这些说法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乌雅氏去世得太突然了,而且她生前和雍正的关系一直很紧张,所以难免会让人产生猜测。

雍正对这些传言非常重视,他知道,如果这些传言流传开来,自己就会背上“逼母”的骂名,这对他的统治非常不利。所以,他在乌雅氏去世后,特意下了一道圣旨,解释老妈的死因,说老妈是因为“哀恸先帝,积劳成疾”,才不幸去世的,还说自己已经尽了孝道,每天都亲自去看望老妈,衣不解带地照顾她。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雍正还让大臣们写下奏折,证明自己对老妈的孝顺。大臣们自然不敢违抗,纷纷写奏折赞扬雍正的孝道,说乌雅氏的去世确实是因为生病,和雍正无关。

不管乌雅氏的死因是什么,她的去世,对雍正来说,既是解脱,也是遗憾。解脱的是,再也不用面对老妈的“拧巴”和“拆台”了;遗憾的是,母子俩到死都没能化解隔阂,这成了雍正一生的“心结”。

乌雅氏去世后,雍正按照太后的规格,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给老妈上了谥号“孝恭仁皇后”,还把她和康熙合葬在景陵。雍正还特意下旨,让胤禵出来为老妈奔丧。胤禵虽然出来了,但对雍正依然充满了怨恨,在葬礼上,他甚至不肯向雍正行礼,让雍正非常难堪。

雍正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也知道,这是老妈去世后的第一次,不能和弟弟计较,所以只能忍了。可葬礼结束后,雍正又把胤禵送回了软禁的地方,而且这次的看管更加严格。

乌雅氏,从一个包衣宫女,逆袭成了皇后、太后,按理说,应该是人生赢家。可她因为偏心,和大儿子雍正关系破裂,最后在遗憾和争议中去世,实在让人唏嘘。

她的成功,不是靠美貌(虽然她肯定不丑),也不是靠家世,而是靠她的生存智慧。她懂得低调做人,不参与后宫争斗,专注于讨好康熙和抚养孩子;她懂得审时度势,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她还懂得隐忍,就算儿子被抱走,就算自己受了委屈,也从不抱怨,而是默默承受。

可从母亲的角度来看,乌雅氏就显得有些“不合格”了。她的偏心,不仅伤害了大儿子雍正的感情,也让兄弟俩的关系彻底破裂。雍正和胤禵,本来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却因为夺嫡和老妈的偏心,成了一辈子的仇人。

乌雅氏的偏心,其实是很多母亲的通病——对小儿子更加疼爱,对大儿子更加严格。可她的偏心,发生在皇家,涉及到皇位争夺,所以就被无限放大了。她的偏心,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家庭,也影响了清朝的历史进程。

如果乌雅氏能公平地对待两个儿子,或许雍正和胤禵的关系就不会这么僵,雍正登基后,也不会对胤禵那么苛刻。可历史没有如果,乌雅氏的偏心,成了她一生最大的遗憾,也成了雍正一生的“心结”。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分指责乌雅氏。在那个年代,母亲疼爱从小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孩子,是人之常情。而且,胤禵确实比雍正更会讨老妈欢心,更懂得表达感情。雍正性格沉稳内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也让他和老妈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乌雅氏的一生,也是清朝后宫妃嫔的一个缩影。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后宫妃嫔的命运,往往和皇帝的宠爱、儿子的出息紧密相连。她们看似风光无限,其实背后充满了辛酸和无奈。她们要在尔虞我诈的后宫里生存下来,要讨好皇帝,要抚养孩子,还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实在不容易。

参考《清史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