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66章 乌雅氏:九子夺嫡心破碎,亲子相残泪空垂

第66章 乌雅氏:九子夺嫡心破碎,亲子相残泪空垂(1/2)

目录

乌雅氏的出身,说出来有点“拿不出手”。她是满洲正黄旗包衣,包衣就是“家奴”,虽然是上三旗包衣,比下三旗包衣地位高点,但在讲究门第的清朝后宫,这出身妥妥的“底层人士”。

她的老爸威武是个普通军官,没啥权力背景,所以乌雅氏入宫时,连个正式的名分都没有,就是个普通宫女。按说这种出身,在美女如云、权贵扎堆的后宫,大概率就是混到年纪出宫,或者一辈子默默无闻。可乌雅氏偏偏撞上了“锦鲤运气”——被康熙看中了。

康熙十三年,16岁的乌雅氏第一次被康熙临幸。这运气也是没谁了,要知道康熙后宫里,多少名门闺秀挤破头都没这机会。更幸运的是,她肚子还特别争气,康熙十七年,就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按说生了皇子,地位总得提升吧?可康熙那会儿,后宫规矩严,出身不够,生了儿子也白搭。乌雅氏生完胤禛,只被封了个“常在”,连“嫔”都没捞着。更扎心的是,因为她地位太低,没资格抚养皇子,刚生下的胤禛,就被康熙交给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

这对乌雅氏来说,简直是“喜提儿子,却不能亲自养”。换做别的妃嫔,可能早就哭天抢地,或者想方设法要回儿子了。可乌雅氏偏不,她知道自己人微言轻,闹也没用,反而乖乖听话,继续低调做人。

她这种“不抱怨、不折腾”的性格,反而让康熙对她另眼相看。康熙二十年,康熙大封后宫,乌雅氏因为“性情温良、恪尽职守”,被册封为“德嫔”。这一步,她走了整整三年,靠的不是家世,不是手段,而是低调和听话。

成为德嫔后,乌雅氏的“生育开关”彻底打开了。从康熙十七年到康熙二十七年,十年间,她一口气生了六个孩子——三儿三女。这生育能力,在康熙后宫里绝对排前三。要知道,康熙一生有55个子女,乌雅氏一个人就贡献了6个,相当于“后宫生育劳模”。

更厉害的是,她生的孩子存活率还不低。除了两个女儿早夭,大儿子胤禛、二儿子胤祚(早夭)、三儿子胤禵,还有一个女儿固伦温宪公主,都顺利长大成人。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能做到这一点,简直是“天选之母”。

康熙对这个“能生又省心”的妃嫔,越来越宠爱。康熙二十二年,乌雅氏晋封为“德妃”,正式跻身“后宫高层”。要知道,清朝后宫等级森严,从常在到嫔,再到妃,每一步都难如登天,而乌雅氏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运气,只用了五年就完成了“三级跳”。

可就算成了德妃,乌雅氏依然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她从不参与后宫争斗,不像惠妃、宜妃那样拉帮结派,也不像容妃那样恃宠而骄。每天就是照顾孩子、打理宫务,偶尔陪康熙聊聊天,话不多,但句句都说到康熙心坎里。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闹得沸沸扬扬,后宫里的妃嫔们也跟着各自的儿子站队。惠妃支持大阿哥胤禔,宜妃支持九阿哥胤禟,德妃的两个儿子胤禛和胤禵,也分别是不同阵营的核心人物——胤禛是四爷党首领,胤禵是八爷党(后来自成一派)。

按说两个儿子都卷入夺嫡大战,德妃就算不站队,也难免被牵连。可乌雅氏偏偏做到了“独善其身”。她从不公开支持任何一个儿子,也不干涉他们的争斗,每天该干嘛干嘛,仿佛后宫的风波和自己没关系。

康熙对她这种“置身事外”的态度,非常满意。在康熙眼里,乌雅氏是后宫里最“省心”的妃嫔,不惹事、不添乱,还能把孩子教育好(至少表面上是这样)。所以,就算到了晚年,康熙依然经常翻乌雅氏的牌子,对她的宠爱丝毫不减。

乌雅氏的低调,其实是一种生存智慧。她知道自己出身不好,没有家族势力可以依靠,唯一的依靠就是康熙的宠爱和自己的孩子。所以,她从不争风吃醋,也不觊觎皇后之位,只专注于“讨好康熙、抚养孩子”,这才在波诡云谲的后宫里,稳稳地坐住了“德妃”的位置。

而她的两个儿子,胤禛和胤禵,也在她的“放养式”教育下,长成了截然不同的性格——胤禛沉稳内敛、心思深沉,胤禵勇猛外向、深得康熙喜爱。这两个儿子,后来成了她一生最大的骄傲,也成了她最大的烦恼。

如果说乌雅氏的前半生,靠的是低调和运气,那她的后半生,就彻底被“偏心”两个字绑架了。在她眼里,小儿子胤禵是“心头肉”,大儿子胤禛则像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偏心,几乎贯穿了她的一生。

为啥会这么偏心呢?其实也能理解。胤禛刚出生就被抱走,交给孝懿仁皇后抚养,直到孝懿仁皇后去世,胤禛11岁才回到乌雅氏身边。这11年,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母子感情培养的黄金时期。可胤禛不在乌雅氏身边,母子俩之间自然就有了隔阂。

而胤禵就不一样了,他是乌雅氏最小的儿子,出生时乌雅氏已经是德妃,有资格亲自抚养。所以,胤禵从小就在乌雅氏身边长大,吃喝拉撒都由她亲自照顾,母子感情自然非常深厚。

更重要的是,胤禵的性格和康熙很像,勇猛好斗、才华横溢,从小就深得康熙的宠爱。康熙晚年,胤禵被封为抚远大将军,挂帅出征西藏、青海,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康熙最看重的儿子之一。看着小儿子这么有出息,乌雅氏自然是满心欢喜,对他的偏爱也就越来越明显。

反观胤禛,性格沉稳内敛,不善于表达感情,而且因为从小在孝懿仁皇后身边长大,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了生母。回到乌雅氏身边后,他也不知道怎么和生母相处,母子俩总是客客气气的,缺少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

这种偏心,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胤禵每次出征回来,乌雅氏都会亲自到宫门口迎接,嘘寒问暖,还会给她做他最爱吃的饭菜;而胤禛回来,乌雅氏顶多就是在宫里等着,简单问几句就完事了。

宫里的人都看出来了德妃偏心小儿子,就连康熙也知道。有一次,康熙还特意调侃乌雅氏:“你这小儿子,真是越来越像朕了,倒是老大,性子太闷了。”乌雅氏听了,脸上笑开了花,一个劲地夸胤禵能干,对胤禛却只字不提。

这种偏心,在九子夺嫡的关键时刻,表现得更加明显。康熙晚年,胤禵成为夺嫡的热门人选,很多人都认为,康熙会把皇位传给这个战功赫赫的小儿子。乌雅氏也这么认为,她甚至私下里给胤禵写信,鼓励他好好表现,还动用自己的关系,给胤禵拉拢了不少人脉。

而对于大儿子胤禛,乌雅氏的态度就冷淡多了。她知道胤禛也在争夺皇位,却从来没有支持过他,甚至还在背后说他“心思太重,不适合当皇帝”。有一次,胤禛想请乌雅氏出面,帮他在康熙面前说几句好话,结果被乌雅氏一口拒绝:“你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别来麻烦我。”

胤禛心里肯定不好受,自己的亲妈不支持自己,反而支持弟弟,换谁都会觉得委屈。可他也没办法,只能默默忍受,继续靠自己的努力争夺皇位。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雍正皇帝胤禛登基。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包括乌雅氏。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偏心的小儿子没当上皇帝,反而被自己忽略的大儿子,成了清朝的新君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