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65章 董鄂妃:董鄂才情映碧天,香消玉殒惹人怜

第65章 董鄂妃:董鄂才情映碧天,香消玉殒惹人怜(1/2)

目录

紫禁深宫锁红颜,董鄂才情映碧天。

情定顺治倾君意,香消玉殒惹人怜。

在清朝初期的后宫里,要是搞个“宠妃天花板”评选,董鄂妃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这姑娘入宫才几个月,就从贤妃一路飙升到皇贵妃,顺治帝为了她,差点把皇后拉下马,甚至想让她的儿子继承皇位;她一去世,顺治直接哭到崩溃,又是追封皇后,又是大赦天下,最后还闹着要出家。

可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却偏偏是个“短命美人”,入宫仅四年就香消玉殒,年仅22岁。她的一生,就像一场绚烂却短暂的烟火,来得轰轰烈烈,去得猝不及防。有人说她是顺治的灵魂伴侣,有人说她的身世藏着惊天秘密,还有人说她的早逝是清朝后宫的一大遗憾。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位让顺治帝爱到发疯的董鄂妃,到底是个怎样的奇女子,她和顺治的爱情,又为何能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董鄂妃的身世,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流传最广的说法有两个:一个是“江南名妓董小宛说”,另一个是“顺治弟媳说”。但根据《清史稿》《清世祖实录》等正史记载,这些说法其实都是谣言,董鄂妃的真实身份,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妥妥的名门贵女。

先说说那些不靠谱的谣言。“董小宛说”是民间演绎的戏码,董小宛是明末清初的江南名妓,比顺治大14岁,早就嫁给了才子冒襄,两人感情深厚,董小宛去世时顺治才13岁,根本不可能认识。之所以会有这个谣言,大概率是因为两人都姓“董”,加上文人墨客的渲染,就成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而“顺治弟媳说”则更离谱,说董鄂妃原本是顺治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福晋,顺治见了她一见钟情,横刀夺爱,博穆博果尔气不过,最后抑郁而死。这个说法虽然流传甚广,但正史里压根没记载,襄亲王确实早逝,但死因是患病,和董鄂妃没啥关系。之所以会有这种传闻,估计是因为顺治太宠爱董鄂妃了,人们实在想不通,为啥一个妃子能得到这么夸张的待遇,就编出了这么一段“禁忌之恋”。

董鄂妃的真实出身,其实很正统。她的父亲鄂硕是满洲正白旗人,跟着皇太极、多尔衮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是朝廷的有功之臣。董鄂妃从小跟着父亲在江南一带生活,江南的灵秀山水滋养了她,不仅长得倾国倾城,还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和那些只会骑马射箭、不懂汉文化的满洲女子比起来,简直是一股清流。

更难得的是,董鄂妃不仅有颜值,还有内涵。她性格温柔善良,知书达理,还特别懂分寸。不像其他妃子那样,一门心思只想争宠,她反而经常劝顺治要以国事为重,不要因为宠爱自己而荒废朝政。这种“不贪慕虚荣、明事理”的性格,正是顺治最看重的。

顺治帝登基时才6岁,一直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下,亲政后又面临着孝庄太后的严格管束,朝堂上的大臣们要么老气横秋,要么只会阿谀奉承,他心里一直很孤独,渴望能有一个懂自己、理解自己的人。而董鄂妃的出现,正好填补了他内心的空缺。

1656年,18岁的董鄂妃入宫。顺治一眼就看中了她,简直是“一见钟情,再见倾心”。刚入宫,顺治就册封她为“贤妃”,仅仅一个月后,又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由,破格册封她为皇贵妃。要知道,在清朝后宫,皇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而且一般只有皇后去世后才会册封皇贵妃,顺治这么做,无疑是把董鄂妃当成了“准皇后”。

册封皇贵妃时,顺治还搞了个大场面,不仅大赦天下(这可是册封皇后才有的待遇),还亲自撰写册封诏书,把董鄂妃夸得天花乱坠,说她“性资敏慧,轨度端和,克佐壶仪,良资懿德”。这波操作,直接把后宫其他妃子都惊呆了,也让孝庄太后很不满意——毕竟,顺治这么宠爱董鄂妃,已经超出了规矩的范畴。

可顺治才不管这些,他只想把最好的都给董鄂妃。董鄂妃的宫殿,是后宫最豪华的;董鄂妃的饮食起居,顺治亲自过问;甚至董鄂妃随口说的一句话,顺治都记在心里。比如有一次,董鄂妃说宫里的太监宫女们干活辛苦,顺治就立刻下令,提高太监宫女的待遇,还减少了他们的劳作时间。这种“宠妻无度”的操作,在清朝历史上绝对是独一份。

董鄂妃入宫后,顺治彻底变成了“恋爱脑”,眼里心里只有她一个人,其他妃子都成了摆设。甚至连孝庄太后和皇后,都被他抛到了脑后。

顺治的第一任皇后是孝庄太后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的孟古青。这位皇后长得漂亮,但性格骄横跋扈,奢侈浪费,还特别爱吃醋,顺治早就看她不顺眼了。董鄂妃入宫后,顺治更是觉得皇后处处不如董鄂妃,于是就想废了皇后,立董鄂妃为后。

孝庄太后坚决反对,她知道,废后不仅会破坏清朝和蒙古的联盟,还会引发朝堂动荡。董鄂妃也很懂事,知道自己刚入宫就被册封为皇贵妃,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如果再取代皇后的位置,肯定会招来更多的非议。于是她主动向顺治求情,说自己只想好好陪伴皇上,不想当皇后,还劝顺治要善待皇后,不要因为自己而引发宫廷矛盾。

顺治见董鄂妃这么懂事,心里更疼她了,但废后的念头并没有打消。直到后来,董鄂妃生下了一个儿子,顺治更是欣喜若狂,直接把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封为“和硕荣亲王”,还大赦天下,待遇和册封太子没什么区别。顺治甚至在诏书中说:“此乃朕第一子”,完全忽略了自己之前还有几个儿子。

可惜,这个被顺治寄予厚望的孩子,才活了三个月就夭折了。董鄂妃悲痛欲绝,顺治也伤心不已,为了安慰董鄂妃,他追封这个孩子为“和硕荣亲王”,还为他修建了豪华的陵墓,亲自撰写墓志铭,把他夸成了“天赐麟儿”。这波操作,再次刷新了清朝后宫的宠妃纪录。

除了宠爱,董鄂妃和顺治之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契合。顺治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汉文化,经常和董鄂妃一起探讨诗词歌赋;顺治处理朝政遇到难题时,董鄂妃会耐心倾听他的烦恼,还会用自己的智慧开导他;甚至顺治想推行一些改革措施,遭到大臣们反对时,董鄂妃也会鼓励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同时提醒他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和大臣们闹得太僵。

有一次,顺治因为处理政务太累,犯了头疼病,躺在床上不想动弹。董鄂妃知道后,亲自端水送药,坐在床边守着他,一夜没合眼。顺治醒来后,看到董鄂妃眼里的血丝,心疼得不行,说:“朕没事,你快去休息吧,别累坏了自己。”董鄂妃却笑着说:“皇上是万民之主,身体要紧,臣妾能为皇上分忧,是臣妾的福气。”

还有一次,顺治在朝堂上被大臣们气得不行,回到后宫后,脸色特别难看。董鄂妃没有像其他妃子那样,要么吓得不敢说话,要么只会说些无关痛痒的安慰话,而是主动问他发生了什么事。顺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她后,董鄂妃并没有直接指责大臣们,而是帮顺治分析其中的利弊,还建议他换一种方式和大臣们沟通。顺治听了她的话,心情慢慢平复下来,后来果然顺利解决了问题。

这种“既是爱人,又是知己”的关系,让顺治对董鄂妃越来越依赖。他经常说:“朕与董鄂妃,情投意合,心意相通,就像民间的夫妻一样。”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皇宫里,顺治能说出这样的话,足以说明董鄂妃在他心里的地位有多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