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半块残玉引前尘(1/2)
南洋橡胶园的“夜雾四合”,带着乳胶的涩味与陈老先生悠长的乡愁,缓缓沉淀。林曦与阿娜尔乘船离开槟榔屿,再次踏上归程。这一次,航向是西北,朝着中原腹地。星晷古道的指引变得柔和而明确,指向一片相对安宁的区域,似乎预示着一段时间的休整。
船行数日,靠岸后,他们并未急于赶路,而是选择了一条较为僻静的古道,穿行在丘陵地带。时值深秋,山色斑斓,天高云淡。连日奔波于市镇与异域,此刻的山野宁静,显得格外珍贵。这日傍晚,骤雨初歇,他们在一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腰,发现了一座半废弃的山神庙。庙宇不大,瓦残墙颓,但正殿尚可遮风避雨,院中有古井,水质清冽。决定在此夜宿。
一个寂静的空间,一件微小的物事。打扫出一块干净角落,生起篝火,烘烤湿衣。阿娜尔从行囊深处取出一只小巧的紫砂壶和一小包用油纸裹得严实的茶叶,这是离开“永春园”时,吴妈悄悄塞给她的,说是园里自种的“水仙种”,有南洋的风味。火光跳跃,映着阿娜尔专注沏茶的侧脸。水沸,茶香渐渐弥漫开来,是一种不同于中原茶品的、略带花香果韵的独特气息。
茶汤橙黄明亮。阿娜尔斟了两杯,递一杯给林曦。两人围火而坐,一时无话,只有柴火轻微的噼啪声和远处山涧的潺潺水声。这难得的静谧,让连日来的喧嚣与纷杂渐渐远去。
饮茶间,阿娜尔整理行装,从箱底翻出一个用软布包裹的小小锦囊。打开,里面是几件零碎物品:一枚光滑的鹅卵石(来自星宿海盐泽)、一小片风干的胡杨树叶(取自西域古道)、一截烧焦的线香(黑水城废墟所得)、以及……半块色泽温润、雕刻着奇异火焰纹路的羊脂白玉佩。
看到这半块玉佩,阿娜尔的手微微一顿。这是她叛离拜火教那夜,从身上唯一带出的旧物,是幼时母亲所赠,另一半月牙形的一半,应在姐姐阿依莎手中。玉佩边缘参差不齐,是当年情急之下掰开所致。多年来,她一直深藏,几乎遗忘。
林曦的目光也落在那半块玉佩上,没有询问,只是静静看着。
茶香袅袅,混合着山中雨后草木的清新气息,勾起记忆的涟漪。阿娜尔摩挲着玉佩冰凉的断面,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不是激烈的戏剧场面,而是些模糊的感官碎片:圣火坛地宫里常年不散的檀香与蜡油味;母亲哼唱的、旋律古怪的摇篮曲;姐姐阿依莎偷偷塞给她的、甜得发腻的蜜枣;叛教前夜,手心冰冷的汗水和心脏狂跳的声音;还有戈壁中,第一次看到林曦时,他身后那无比璀璨、令人心悸的星空……
这些记忆没有顺序,无声无息地浮现,又无声无息地沉下。她想起狮城学者李明道的痛苦追问,想起鹭岛镇阿婆陈的默默坚守,想起月牙湾水芹的倔强,想起陈老先生相册里那一张张定格的面孔……自己的来路,与这些人的命运,在这寂静的山寺夜晚,通过一杯茶、半块玉,奇妙地连接在了一起。
“很久没想起以前的事了。”阿娜尔轻声说,像是对林曦,也像是自言自语,“这玉佩,是母亲给的。那时候,总觉得圣火坛就是整个世界,姐姐是最大的依靠……现在,连她们的样子,都有些模糊了。”
林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记忆像这茶,冲泡一次,味道便淡一分。但总有些滋味,会留在舌根,渗入骨血。”
“你说……我阿妈和姐姐,现在会在做什么?”阿娜尔望着跳动的火焰,眼神有些迷离,“她们会不会……以为我早就死了?”叛教是重罪,她一直避免去想象教中的反应。
“重要的不是她们如何想,而是你如何选择。”林曦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你选择了离开,选择了跟随自己的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条路,有血有泪,但每一步,都是你自己走的。这比活在他人期望的囚笼里,更接近生命的本真。”
阿娜尔沉默片刻,将半块玉佩紧紧攥在手心,感受着那坚硬的触感,仿佛能从中汲取一丝早已遥远的母爱温度。然后,她缓缓松开手,将玉佩轻轻放回锦囊,仔细包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