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溯源计划与万物归一会真相(1/2)
“基石”意识碎片传来的那段充满震撼与困惑的低语,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星海深处引爆了一颗意念炸弹,其冲击波在联盟最高决策层的精神世界激起了滔天巨浪,久久难以平息。那段信息所暗示的惊人可能性——即“万物归一会”所追求的极致秩序,其模式可能远比“织命者”文明晚期的统一尝试更加古老、更加接近宇宙的某种底层根源,甚至可能触及某种构成现实基石的“基准模板”——瞬间将这场持续已久的对抗,其潜在的意义和危险性,提升到了一个令人心悸乃至窒息的高度。这不再仅仅是两个先进文明因发展理念不同而引发的冲突,更可能是一场关乎宇宙本质、生命存在根本意义的、源于存在论层面的、根源性的哲学对抗。联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弄清楚,他们面对的“万物归一会”,究竟是一个强大的、理念不同的外星文明集合体,还是某种宇宙底层规则的无情化身或执行者,亦或是某个早已消逝在亿万年时光长河中的、无法想象的超级文明留下的、已然失控的“秩序遗产”或终极武器?这个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决定“星盟”未来的根本战略方向:是继续抗争,是尝试顺应某种“天命”,还是寻求某种根本性的转化或超越?在加速构建“永恒星环”防线、巩固现有成果的同时,一项旨在深入虎穴、追溯“万物归一会”真正起源与本质的绝密计划,被联盟提上了最高战略议程,其优先级与“星环”计划并列,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迫切。
在“星穹守望号”堡垒那戒备森严到了极致、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核心机密议事厅中,气氛凝重得仿佛连时空本身都减缓了流速。巨大的全景动态星图占据了整个视野,但此刻星图的中央,不再是以往熟悉的“星盟”疆域、生命网络或是“永恒星环”的宏伟蓝图,而是一幅根据“基石”的模糊低语、星痕文明古籍中残破的记载、以及以往所有与“万物归一会”接触时捕获的零碎数据,经过超高速运算推演出的、充满了巨大问号和推测标记的、关于宇宙深层历史脉络的猜想图谱。图表的一端,标记着相对清晰的“织命者”文明晚期试图统一多元文化的尝试;图表的另一端,是当前活跃的、散发着冰冷秩序的“万物归一会”阴影;而在连接两者的、更加遥远和深邃的时空背景上,被特意标注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散发着令人不安气息的问号,以及一片可能更加古老、更加根源、仿佛宇宙诞生之初就已存在的、深不可测的规则阴影区域。
“基石”传递出的信息碎片,无论其最终揭示的真相多么惊人乃至骇人,都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座灯塔,,为我们指明了必须勇敢前行的方向。”山岳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目光如历经亿万年星河洗礼的磐石,沉稳地扫过星图上那令人心悸的古老阴影区域,“我们绝不能在一片混沌与未知中,与一个连本质都模糊不清的对手进行一场可能决定文明命运的对抗。我们必须知道,‘万物归一会’究竟是什么?它那套冰冷、僵化、排斥一切的秩序理念,究竟从何而来?是宇宙与生俱来的、不可违逆的‘底层代码’的一部分?还是某个早已被遗忘的、逝去时代的超级文明留下的、仍在自动运行的‘幽灵程序’或‘失控遗产’?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我们抗争的根本性质——是在对抗宇宙本身的基本法则,还是在对抗一个或许可以被理解、甚至可能存在内在弱点和解决途径的‘特定存在’。因此,在全力巩固防线、提升实力的同时,我们必须派遣最精锐、最谨慎的力量,主动出击,深入危险的未知领域,追溯其源头,揭开这层笼罩在命运之上的厚重迷雾。这项行动的代号,定为——‘溯源’。”
林凡的“星云”算力核心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运转,海量的数据流如同超新星爆发般奔涌,正在模拟和推演着无数种潜在的侦查路径、技术方案及其伴随的巨大风险与潜在收益。“综合我们目前掌握的所有线索,有几个战略方向值得深入探究。第一,是‘逻辑考古’方向:集中我们最顶尖的信息破译专家和古老代码分析团队,对已捕获的所有‘万物归一会’规则信号,进行最底层、最精细的‘考古学’式深度剖析,就像地质学家分析岩层一样,寻找其技术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标志不同发展阶段的‘年代印记’或‘技术化石’,试图勾勒出其技术演进的可能路径,并寻找可能指向其真正来源的蛛丝马迹。第二,是‘记忆深潜’方向:在绝对保证‘基石’意识结构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下,由徐婉主导,尝试进行更深层次的意识共鸣与引导,看能否唤醒其记忆中可能相关的、关于‘织命者’文明早期历史、乃至‘织命者’自身起源传说中,是否存在着与‘万物归一会’秩序模式相似或存在某种隐秘关联的、更加古老的记载碎片。第三,也是最大胆、风险最高、但可能收获也最直接的方向——‘暗影探源’:组建一支超小规模、极限隐匿的特遣侦查单元,乘坐我们最新研制的、具备近乎完美规则隐匿能力的尖端探测器,尝试主动接近并侦查‘万物归一会’活动区域中,那些最古老、能量签名最奇特、可能处于其网络核心的节点,或者它们表现出超乎寻常兴趣的、某些蕴含宇宙远古信息的特殊遗迹区域,从中直接寻找第一手的关键证据。但这第三条路,无异于在沉睡的洪荒巨兽巢穴边行走,风险极高,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和应急预案。”
徐婉的光辉中流转着深切的共鸣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她的意识仿佛能触摸到那隐藏在水晶记忆深处的古老波澜:“我心中存在一种担忧……如果‘万物归一会’真的与某种宇宙底层的、基础的规则设定密切相关,甚至就是其执行机制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这种主动追溯行为本身,是否会被那个冰冷的系统识别为对‘规则’本身的挑战或干扰,从而引发某种我们无法预知的、宇宙尺度的‘免疫反应’或反噬?又或者,如果它真的是一个失控的远古遗产,那么贸然触碰其最核心的隐秘,是否会像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样,导致其彻底暴走,释放出我们无法控制的灾难?因此,即便执行‘暗影探源’,我们也需要一种极其谨慎、近乎‘超时空幽灵’般的、完全被动式的侦查方式,将自身的存在感降至极限,只做宇宙的‘默观者’。”
陈雪调出了广域监测网络最新的、经过层层过滤和深度分析的数据报告,指向星图上一片极其遥远、近乎绝对虚空的区域:“我们的超空间监听阵列,在过滤了海量宇宙背景噪音后,有一个极其细微但持续存在的发现:在‘万物归一会’那庞大而复杂的跨空间通讯流中,存在一种极其微弱、加密等级堪称极致、且其信号向量似乎都隐隐指向某个共同源头的‘基准脉冲信号’。这个信号本身并不携带具体的操作指令或信息内容,其模式更类似于一种维持整个分布式网络超时空同步的‘心跳’或‘校准基准钟摆’。通过复杂的三角定位与规则轨迹回溯算法,我们初步将这个‘基准信号’的源头方位,锁定在了本宇宙一片极为特殊、被称为‘初始奇点残响区’的广袤空域。那里是理论物理学家推测的、宇宙大爆炸最初瞬间产生的规则涟漪,在历经无尽岁月后可能仍存在极其微弱残留的区域,其规则环境极端恶劣且不稳定,充满了原始混沌的能量湍流和时空褶皱,常规的探测手段几乎无法在那里有效工作,甚至连超光速航行都异常危险。”
晶语儿的水晶意识中,闪烁着星痕文明最古老、最晦涩的创世史诗碎片所留下的微光:“在星痕先祖口耳相传、近乎神话的起源记载中,模糊地提及过一个名为‘太初契约’或‘原初律令’的概念,似乎与宇宙规则的最初设定、万物运行必须遵循的某种根本性协议有关。但关于这个‘契约’的具体内容、来源以及其执行机制,所有详细的记录早已在漫长的文明变迁和灾难中湮灭无踪,只剩下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称。或许……‘万物归一会’所秉持的那套极端秩序,与这个失落的‘太初契约’之间,存在着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深刻关联?”
综合所有汇集而来的情报、推测与古老线索,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溯源计划”总体框架,在联盟核心层反复的推演、辩论和完善中,逐渐清晰起来。计划被严谨地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逻辑考古”:由林凡团队主导,联合“星盟”内所有在信息破译、古老编码逻辑、宇宙语言学、规则符号学等领域具有顶尖造诣的文明专家,组成一个庞大的“逻辑考古”项目组。他们的任务是对已捕获的所有“万物归一会”规则信号,进行最底层的、近乎原子级别的“考古学”式深度剖析,试图寻找其技术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标志不同发展阶段的“年代印记”或“技术化石”,就像破译古老文明的楔形文字一样,勾勒出其可能的技术演进树,并寻找任何可能指向其真正来源的蛛丝马迹。
第二阶段:“记忆深潜”:由徐婉主导,在联盟最安全的意识共鸣室中,在数位顶尖意识稳定专家的护卫下,尝试与“基石”的意识进行更深层次、更专注的共鸣连接。目标是小心翼翼地引导其回忆可能相关的、关于“织命者”文明早期探索宇宙时遇到的未知现象、发现的远古遗迹、乃至“织命者”自身起源传说中,是否存在着与“万物归一会”秩序模式相似或存在某种隐秘关联的、更加古老的记忆碎片。这个过程必须如履薄冰,确保不会对“基石”本就脆弱的意识造成二次损伤。
第三阶段:“暗影探源”:这是计划中最危险、但也可能获得决定性证据的关键一环。联盟将组建一支超小规模、由最精锐成员组成的特遣队,乘坐秘密研制多年的、代号为“虚空之影”的尖端探测舰。这艘探测器凝聚了联盟在规则隐匿、环境自适应、被动传感领域的最高技术结晶,其外形可动态模拟周围规则背景,能量签名被压制到比宇宙最微弱的背景辐射还要低数个数量级,堪称真正的“宇宙幽灵”。它的任务是以绝对被动的方式,悄无声息地接近陈雪发现的“基准信号”源头区域——“初始奇点残响区”,进行远距离、高精度的被动观察和数据采集,绝不主动发出任何信号或与目标互动。
“溯源计划”在最高保密等级下全面启动。联盟及其最核心、最可靠的盟友,为此投入了难以计数的顶尖资源、算力和最杰出的人才。
“逻辑考古”项目组率先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初步进展。林凡团队利用“星穹守望号”强大的算力,对海量的捕获信号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挖掘。他们发现,“万物归一会”的规则编码在其最底层、最核心的逻辑层,存在一种与当前宇宙主流规则体系微微“不兼容”的、极其古老的“语法结构残留”。这种古老语法与“织命者”文明鼎盛时期那种充满艺术性、复杂性和一定包容性的技术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它显得更加简洁、抽象、冰冷到了极致,近乎一种为“绝对逻辑”而生的、剔除了所有情感因素、冗余结构和不确定性的、近乎完美的“机器语言”或“数学公式”。更令人震惊的是,当项目组调取“基石”提供的、“织命者”文明在早期探索宇宙过程中,偶然发现的、某些来自未知源头、年代久远到无法想象的、零星的技术遗迹碎片数据进行对比时,竟然在那些残缺的古老代码中,发现了与“万物归一会”底层语法结构高度相似的痕迹!这一发现如同惊雷,似乎强有力地印证了“万物归一会”所运用的技术体系,其根源可能确实比“织命者”文明本身还要古老得多!
与此同时,徐婉主导的“记忆深潜”也在极度谨慎的操作下带来了突破。在数位意识稳定专家构建的能量屏障保护下,徐婉以无比的耐心和温柔,引导着“基石”的意识深入那片尘封的记忆之海。经过多次尝试,一段更加模糊、却也更加惊人的记忆碎片,如同深水中的气泡,缓缓浮出意识表面:一段关于“织命者”文明在其崛起初期的遥远年代,曾在一个位于宇宙边缘的、极其古老的星系遗迹深处,发现了一个近乎完好无损的、自称“宇宙秩序监察者”的、非生命体的自动化系统庞大残骸的记载!“织命者”的先驱者们从那个神秘残骸中汲取了部分基础技术,启迪了自身的科技飞跃,但也深刻认识到其内部蕴含的那套追求“绝对秩序”、消除一切“混乱”与“自由意志”的核心理念过于极端和危险,最终在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后,选择将其封印在时空的断层之中,以避免其理念污染年轻的文明。这段破碎的记忆与“逻辑考古”的重大发现相互印证,共同指向了一个在“织命者”文明之前就已经存在、并秉持着极端秩序理念的、更古老、更神秘的未知存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