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上智之二《远犹》46 薛季昶&徐谊(1/2)
薛季昶&徐谊:对“隐患”,别存“侥幸心”
张柬之等人诛杀张易之、张昌宗(二张)后,把武则天迁到上阳宫。薛季昶说:“二张虽然死了,但武三思这些人还在(把他们比作汉初谋反的吕产、吕禄)。除草不除根,早晚还会再长出来。”桓彦范却反驳:“武三思就是砧板上的肉,留着让天子自己动手收拾。”薛季昶叹息道:“我以后怕是没好下场了!”后来武三思果然把持朝政、作乱,桓彦范特别后悔没听薛季昶的话。
赵汝愚的教训:没“喂饱”也没“远离”,最终被坑!
赵汝愚当初借助韩侂胄的力量,打通宫廷关系,拥立宋宁宗即位。事情成功后,徐谊提醒他:“韩侂胄以后肯定会成为国家祸患,应该满足他的欲望,然后疏远他。”叶适也对赵汝愚说:“韩侂胄想要的不过是节度使、仪仗这类荣誉,应该给他。”朱熹也建议:“你该用丰厚的赏赐报答韩侂胄,别让他参与朝政。”
可赵汝愚觉得韩侂胄容易控制,没听这些建议,只给韩侂胄封了个防御使(低级武官职位)。韩侂胄特别不满,后来就设计陷害赵汝愚,让他遭遇了灾祸。
冯梦龙点评:对小人,“时机”和“方法”都得对!
武三思和韩侂胄都是小人,但应对方式得看情况:武三思本身有罪,就该趁机除掉;韩侂胄有拥立之功,就该赏够好处再疏远。
除武三思,该在迁走武则天、权力不稳的时候动手;
远韩侂胄,该在他还没掌权、欲望没膨胀的时候操作。
错过这个时机,再想做就来不及了。
张柬之等人(五王)和赵汝愚,都觉得自己地位高、能力强,能压得住对方,却不知道小人的手段比豪杰更狠。为什么?因为君子做事粗疏、心慈手软,小人却谋划周密、下手狠毒。不听忠言,最后给自己招来灾祸,实在可惜!
薛季昶和徐谊的智慧,在于提前看清小人的本质,知道“留着隐患早晚出事”。而桓彦范、赵汝愚的问题,在于低估了小人的破坏力——要么觉得“随时能收拾”,要么觉得“容易控制”,结果都因侥幸心理吃了大亏。
很多时候,对明显的风险,最忌讳“等以后再说”。要么趁早彻底解决,要么用合理方式划清界限,一旦犹豫错过时机,风险就会反过来吞噬自己。
【管理智慧】
一、薛季昶:“除根论”不是小题大做,是防小人“死灰复燃”
薛季昶要杀武三思,不是“赶尽杀绝太狠”,是看透了“小人的生存逻辑”——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跟二张是利益绑死的“同伙”,二张倒了,他表面服软,心里肯定憋着报复;留着他不处理,等他缓过劲来,肯定会找机会翻旧账,把当初参与诛二张的人全拉下水。桓彦范觉得“能控制”,纯属轻敌,没算到小人“记仇又能装”,最后被反杀。
当代职场案例:没清“违规主管”的亲信,团队被搅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