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上智之四《迎刃》27 王钦若(1/2)
王钦若:“遇死局别硬卡”,用“反向思维”比“守教条”更高效
王钦若担任亳州判官时,负责监管会亭仓(朝廷粮仓)。当时连着下了好久的雨,粮仓管理人员因为粮食被雨水打湿,就拒绝接收百姓缴纳的租米。那些从远方赶来交租的百姓,又累又急,别提多难受了。
王钦若知道后,立刻下令让粮仓把湿米全都收下,还上奏朝廷请求:“不用按往年‘先支用旧米、再用新米’的固定顺序,先把这次收下的湿米发放出去。”(边批:百姓本来就担心湿米放久了坏了,现在能提前领走用掉,肯定乐意配合。)
宋太宗看到奏折后特别高兴,从此记住了王钦若的名字,之后也越来越重用他。
冯梦龙点评:对比看处事,才知王钦若的办法多高明!
绍兴年间,中丞蒋继周出任宣城知府,采纳了通判周世询的建议,想把去年的旧米拿出来,供应一半给军队当口粮。士兵们嫌弃旧米又陈又烂,拿着棍棒在院子里闹事,还说些不恭敬的话。
佥判王明清后来赶到,听说士兵闹事后,赶紧让车前两个士兵传话:“佥判我刚从知府衙门过来,已经拿到中丞的命令,现在全部给大家发新米!”士兵们的吵闹才停下来。
不过,像蒋继周那样“命令没人听”,本身就不合规矩;而王明清靠“谎称有新命令”平息混乱,也只是临时糊弄。只有王钦若的办法,才是既解决百姓交租难题,又合理处理湿米、不浪费粮食的正经思路——不被“干米才收、按序支用”的死规矩捆住,反而把“湿米”这个麻烦变成了“解民忧的机会”。
王钦若的“灵活”,藏着三层处事智慧
先解民急,再想办法:没纠结“湿米收了会不会坏”,先解决百姓“千里送粮却被拒收”的困境,守住“为民办事”的根本;
反向调度,破死规矩:别人觉得“湿米不能收”,他偏收;别人觉得“支米要按年次”,他偏先支湿米——既避免湿米积压变质,又让百姓愿意配合,一举两得;
向上沟通,给足理由:不是擅自做主,而是上奏朝廷说明“先支湿米”的好处,既合规又让皇帝看到他的能力,为后续被重用埋下伏笔。
王钦若的智慧,在于看透“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面对“湿米拒收”的僵局,他不盯着“规矩说不能收”,而是盯着“百姓难、湿米易坏”的实际问题,用“收湿米+先支用”的灵活操作,既破了局,又赢了民心。很多时候,遇到按常规走不通的事,别死磕“必须怎样”,换个角度想“怎么能解决问题”,反而能找到更优解。
【管理智慧】
一、王钦若的“破局逻辑”:不卡“教条流程”,抓“供需双赢”解难题
王钦若没按“仓库不收湿米”的死规矩来,反而主动收湿米、奏请先支湿米,核心是算透了“三方痛点”:
-百姓痛点:米湿了没人收,白跑一趟还可能违约;
-仓库痛点:湿米堆外面会烂,收了又怕不好管理;
-朝廷痛点:百姓怨声大,粮食浪费还影响民心。
而“收湿米+先支湿米”正好把痛点变成优点:
-对百姓:不用扛着湿米来回跑,还能优先用自己交的粮,省事又安心;
-对仓库:湿米及时入仓,避免烂在外面,还能通过“先支”快速清掉,不占库存;
-对朝廷:既解了百姓的急,又没浪费粮食,还得了民心——这哪是“违规”,分明是“把教条流程掰成了便民好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