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谈诗论文惊四座(2/2)
就连一向苛刻的蔡邕,在听完女儿这首诗后,紧绷的脸上也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惊异和赞赏,他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有骄傲,或许还有一丝愧疚。
荀攸抚掌笑道:“伯喈公,令嫒此诗,情理交融,寄托遥深,已得风雅之正声!可喜可贺!”
杨彪也赞叹道:“不滞于物,不溺于情,能于细微处见精神,蔡姑娘大才!”
经此一诗,蔡琰的才女之名,算是彻底在洛阳顶尖的文士圈中打响了!再无人敢因她“造纸”而稍有轻视。
诗兴既起,接下来的论文环节,气氛更加热烈。众人从五经要义谈到百家争鸣,从古今之变谈到治国方略。蔡琰虽年轻,但家学渊源,又聪慧好学,在父亲的熏陶和自身的钻研下,学识极为渊博。她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见解独到,与诸位名宿对答如流,丝毫不落下风。
尤其是在讨论《诗经》的训诂和乐府诗的流变时,她更是展现了深厚的功底,连几位专研此道的博士都频频点头称是。她甚至能就当前朝政的一些弊端,引述史实,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虽言辞含蓄,但切中时弊,显示出不凡的见识和胆略。
赵云站在后面,听得是云里雾里,但又与有荣焉。他虽然听不懂那些之乎者也,但看周围那些平时眼高于顶的大官们,对着师姐点头称赞,就知道师姐厉害极了!他心里美滋滋的,觉得比自己在战场上打赢了仗还痛快!
文会持续了近两个时辰,气氛始终热烈。蔡琰凭借其出色的才学和得体的举止,彻底融入了这个洛阳顶级的文化圈子,不仅为自己正了名,也为“云琰纸坊”赢得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本”和广泛的人脉。
然而,在一片赞誉声中,蔡琰始终保持着清醒。她注意到,有少数几人,如那位一开始挑衅的博士,以及另外几位神色阴鸷的官员,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沉默寡言,偶尔交换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冷意。她知道,表面的和谐之下,暗流依旧汹涌。
文会临近尾声,蔡邕做了总结,对各位来宾表示感谢,尤其提到了蔡琰的诗文,给予了难得的公开肯定。最后,他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文以载道,器以传文。望诸位共勉之。”
散会后,不少名士主动上前与蔡琰交谈,交换名帖,邀请她日后多多参加此类聚会。蔡琰一一礼貌回应。
当蔡琰和赵云向蔡邕告辞时,蔡邕看着女儿,沉默片刻,只淡淡说了一句:“今日……尚可。回去吧。”语气虽淡,但比起以往的疏离,已是缓和了许多。
蔡琰心中微暖,恭敬行礼告退。
走出蔡府,夕阳西下。赵云长长舒了口气,兴奋地说:“师姐!你今天太厉害了!把那帮老头子说得一愣一愣的!我看以后谁还敢小瞧咱们!”
蔡琰回首望了一眼暮色中巍峨的蔡府,轻声道:“赵师兄,今日只是开始。文名易得,人心难测。我们脚下的路,还长着呢。”
但无论如何,通过这场文会,他们已经在洛阳最顶层的文化政治圈中,撬开了一道缝隙。接下来的路,或许会走得稍微顺畅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