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无稽之谈(2/2)
“小泽明步?”
林朝羽打量着伊沢健太郎这位美丽的妻子,心中暗自思忖:“要是能把‘小’换成‘吉’,那就更完美了!”
小泽明步显然是那种温婉贤淑的妻子。
饭菜准备得相当可口。
席间,林朝羽渐渐道出此行的真正目的。
他希望能招募一些日本材料学领域的专业人才。
林朝羽的着眼点是石英表。
这种石英表的完整名称是石英振动式电子表,属于腕表的一种,将石英晶体应用于钟表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石英晶体在电池电流的作用下,会产生规律的振动。
这种振动的频率极高,每秒可达数万次。
人们通过简单的电路计算其振动次数,累积到一定数值时,电路便会发出信号,驱动秒针前进一秒。
由于石英的振动极为稳定,即便是廉价石英表,每天的误差也不会超过一秒。
石英表还可称为“石英振动式电子表”,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石英片的振荡特性来实现计时功能。
林朝羽涉足钟表行业,并非单纯针对庄静庵。
他瞄准的是这一产业的巨大潜力——毫无疑问,这是个利润丰厚的领域。
石英晶体的应用使得手表能够大规模生产,不仅效率远超传统工艺,成本也大幅降低,从而进一步打开了大众市场。
全球每年约生产五亿只石英表,市场容量极为可观。
若能掌控这部分产能,利润将极为惊人。
虽然瑞士率先研发了石英表技术,但真正实现大规模量产的还是日本。
1969年,日本精工(Seiko)凭借领先技术,推出了世界上首款可量产的石英腕表。
而现在仅仅是1961年。
林朝羽对石英表的基本原理了然于胸——每只石英表都配备一粒电池,为集成电路和石英谐振器供电,后者以固定频率振动,进而驱动计时。
当然,还有振动频率更高的版本。
集成电路是核心技术的关键,这也是林朝羽尚未攻克的难题。
这项技术通过将石英振荡分割15次,实现每秒产生一次脉冲,从而为钟表提供精准计时基础。
林朝羽前往岛国,希望采购相关设备,同时深入研发集成电路,并实现量产目标。
这项技术比他预期的提前了六年,但他决心克服困难。
启程前,林朝羽与香江招揽的人才进行了详细交流,重点关注设备引进和人才招募两方面。
他希望伊沢健太郎能为他引荐合适的人选。
伊沢健太郎并不清楚林朝羽的具体意图,但出于长期合作的情谊,仍然尽力协助。
很快,林朝羽结识了几位日本专业人士。
经过深入交流,他提出明确条件:优厚薪资、香江住宿保障,但必须前往香江工作并学习汉语。
此外,他们的所有论文和科研成果均归公司所有。
林朝羽在人才管理上格外谨慎。
其中部分人愿意前往香江尝试,但更多人选择留在岛国,认为那里更适合发展。
林朝羽并未强求,而是留下联系方式,表示随时欢迎他们改变主意。
与此同时,林朝羽计划派遣一批留学生赴岛国深造。
随着制造业和科技产品的发展需求,他愈发意识到人才短缺的问题。
香江赴欧美的留学生大多选择哲学专业,理工科人才寥寥无几。
招募这批日本专家后,语言只是诸多挑战之一。
除了食宿待遇,实验设备也需进口,部分来自岛国,其余则需从欧美引进。
尽管部分设备价格高昂,但得益于香江的自由贸易环境,林朝羽仍能通过英国渠道获取所需资源。
研发投入巨大,短短两个月内,林朝羽已投入近八百万资金,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投入生产后,林朝羽需要承担大量资金开支,但成功后的年利润将达到惊人的数亿规模。
这里的货币单位不是港币,而是英镑或美元。
林朝羽将研发方向锁定在石英表领域,沿着这条技术路线进行开发与生产。
资金投入由他负责,核心目标是成功研发出集成电路,这是进军芯片行业的第一步,不容有失。
未来无论是计算机还是其他电子设备,林朝羽都能借此切入市场。
他的商业策略很明确——直接对标日本企业展开竞争。
机械手表领域林朝羽同样没有放松。
石英表面世后,机械表将转向高端奢侈路线,成为高溢价商品,这块市场他自然不会放弃。
………………………………
手表行业前景广阔,但石英表研发需要时间沉淀。
林朝羽已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按天算不行就按月,按月不行就按年,必须突破技术壁垒。
一旦成功,带来的将是暴利收益。
同时机械表领域他也在布局,首先从庄静庵团队挖角。
林朝羽开出的待遇极具竞争力,还通过莫妮卡引进了欧洲精密机床。
虽说设备精度尚未达到顶尖水准,但他并不急躁。
打造高端产品需要时间积累,好在六十年代仍有充分发展窗口。
林朝羽本人也深度参与研发,凭借过人的学习能力快速掌握关键技术。
庄静庵对此暴跳如雷。
林朝羽的挖角手段既精准又狠辣,根本不留给对手喘息余地。
更致命的是,他提供的福利令人难以抗拒——包括免费医疗保障、重大疾病报销,以及全方位的食宿安排。
林朝羽的手段尤为过分,他竟然为工人的家属安排进入朝圣中学就读的机会。
更令人难以抗拒的是,他承诺成绩优秀者可以出国深造,学成归来还能获得高薪职位。
哪怕是庄静庵厂里的资深工人,也抵挡不住这样的。
即便不为自己着想,他们也得为子女的未来考虑。
实际上,林朝羽提供的待遇并无特殊,所有工人都能享受。
医疗保险由公司和工人共同承担,而这家保险公司正是林朝羽与陈弼臣联合创办的。
他们先在工人群体中试点,若盈利则继续,否则逐步暂停。
当前,方案只在核心技工中试行。
至于朝圣中学,虽然学费低廉,但师资力量并不出众。
许多教师边自学边授课,并非林朝羽不愿聘请名师,而是实在无人可用。
初中阶段尚能应付,高中知识则大多依赖自学,因为教师的能力有限。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部分教师水平有所提升,教学质量也有所改善。
为激励教师进步,林朝羽设立了教育奖学金。
同时,学生也有机会获得奖学金,但留学名额只留给成绩优异者。
公司愿意承担留学费用,并在他们学成归来后提供高薪职位。
林朝羽坚信,人才的投资终将带来丰厚回报。
目前,他的投入并不算高,但未来一旦体系成熟,回报将不可估量。
他甚至计划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未来创办大学也未尝不可。
尽管林朝羽的策略简单直接,庄静庵却倍感压力。
若想留住这些老师傅,他必须以更高的薪资竞争。
林朝羽给工人开价两百元,庄静庵则需支付八百元,几乎是四倍。
因为为林朝羽工作附带诸多隐形福利,想要留人,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