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世界舞台,他的融合与她的星空(1/2)
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年度峰会的邀请函,安静地躺在沈聿怀的书桌上。羊皮纸的质感,烫金的徽章,代表着心理学界至高无上的荣誉与门槛。开幕主旨演讲——这意味着他的“双向脱敏”研究,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正式平反,更被推向了全球最顶尖的交流平台。
霍夫曼教授打来电话,声音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聿怀!这是历史性的时刻!你的研究,我们的研究,终于要站上世界舞台了!你必须去!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整个创伤后干预领域的一次强力推动!”
沈聿怀握着电话,目光却落在客厅里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认真筛选巴黎巡展照片的温念初身上。她微微蹙着眉,指尖在触摸板上滑动,专注的侧脸在午后阳光下柔和得不可思议。
世界舞台……曾几何时,那是他唯一的目标,是证明自身价值、远离过往阴影的孤高堡垒。但现在,他的价值感早已与怀中这个鲜活的生命紧密相连。
“我会去。”沈聿怀对着电话那端说道,声音平静。
挂了电话,他走到温念初身边,将邀请函递给她。
温念初接过,看清内容后,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比看到自己的《视界》封面时还要兴奋:“开幕主旨演讲!天哪,沈医生!你要去征服世界了!”
她的喜悦纯粹而热烈,不带一丝杂质,仿佛他的荣耀就是她最大的骄傲。
沈聿怀看着她闪闪发光的眼睛,心底那片名为“学术”的领域,与名为“念初”的温暖湖泊,彻底交融,再无界限。他伸手,轻轻拂开她颊边的碎发。
“不是我,”他纠正道,眼神深邃,“是我们。”
峰会在纽约举行。出发前,沈聿怀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但与以往不同,他不再将自己封闭在书房,而是常常拿着稿子坐到温念初身边。她会给他泡茶,会在他卡壳时,用她艺术家的直觉,给出意想不到的视角;会在他因为某个术语的精确性反复推敲时,安静地靠在他身边,用她的存在驱散他的焦灼。
他的演讲稿,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他开始融入他们的故事——不是煽情的叙述,而是作为最生动、最有力的临床佐证。他将温念初的感知变化曲线、她的艺术作品作为情感外化的体现,与他自身的接触耐受度变化数据并列分析,构建出一个理性与感性交织、数据与生命故事共鸣的全新范式。
这是一种冒险。在如此严肃的学术殿堂,过多引入个人情感,可能会被视为不够严谨。
出发前一晚,沈聿怀将最终的演讲稿给温念初看。她一字一句地读完,抬起头时,眼眶有些湿润。
“你会被记住的,聿怀。”她轻声说,“不是因为你的数据多完美,而是因为你让所有人看到,科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守护像我们这样……曾经破碎,又努力拼凑完整的灵魂。”
她的话,给了他最后的信心和力量。
纽约,肯尼迪中心主会议厅。穹顶高阔,灯火辉煌。台下坐着来自全球心理学界的泰斗、精英,无数目光聚焦在台上。
沈聿怀穿着一身熨帖的深蓝色西装,站在演讲台后。灯光打在他身上,将他清隽的身影勾勒得愈发挺拔。他没有看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目光平静地扫过面前的提词器,然后,落在了侧台通道口。
那里,温念初穿着一条简单的黑色连衣裙,对他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脸上是全然信任的笑容。
沈聿怀微微颔首,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话筒。
“各位同仁,下午好。”他的声音透过优质的音响设备传遍整个会场,低沉,稳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与力量。
他开始了。从“双向脱敏”的理论基础,到严谨的实验设计,再到详实的数据分析。他的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展现出一个顶尖学者应有的专业素养。台下不时传来赞同的颔首和记录的沙沙声。
然而,当演讲进入后半程,他话锋一转。
“……然而,再完美的数据模型,也无法完全量化一个灵魂的复苏过程。”他操作电脑,身后巨大的屏幕上,并列出现了温念初《感受·温度》系列中,从早期灰暗模糊到后期绚丽清晰的对比作品,以及她感知能力评估的量化曲线。
“这是一位参与者,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她的镜头,记录了她内心世界从‘失感’到‘复苏’的轨迹。”沈聿怀的声音里,注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情,“而这条曲线,则客观地印证了她主观世界的变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