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夜里谁在数灯(1/2)
夜风穿谷,无声无息。
李小豆提着油皮纸灯笼,脚步轻得像踩在棉花上。
他第七次走过脉亭时,那盏不该存在的灯,又亮了。
一、二、三……七盏。
不多不少,每晚都是七盏。
不是新增的灯台,也不是哪家忘了熄火——这第七盏光,像是从地底浮上来的,幽微摇曳,位置不固定,却总在子时三刻准时出现,亮上半柱香便悄然隐去,仿佛从未存在过。
前六夜他还以为是眼花,可今夜他特意带了炭笔,在袖口记下每一盏灯的方向与角度。
他甚至绕村走了三圈,确认所有人家的灯火皆已熄灭。
可只要他站定在脉亭石阶前,那缕光,就稳稳地浮现在西北角的虚空中,像是……有人站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望。
“黑鸦大哥。”李小豆终于忍不住,敲开了守夜人独居的柴屋,“我……我不是胡说。这灯,真不是人点的。”
黑鸦正在磨刀。
刀是断针重铸的窄刃,寒光如水。
他没抬头,只问:“你数了几夜?”
“七夜。”李小豆声音发紧,“每夜都多一盏,可查不出来源。我去过所有灯台,油量、灯芯、位置,全都对得上。唯独这第七盏……像是凭空冒出来的。”
黑鸦停下动作,刀锋映着炉火,忽地一闪。
他缓缓起身,披上旧斗篷,低声道:“走,今晚我陪你看看。”
两人踏着月色潜行,一个执灯,一个隐于暗影。
李小豆按记忆中的方位反复比对,终于在子时三刻锁定那缕微光出现的区域——昆仑隘口方向,一处早已废弃的哨塔残基。
荒草埋阶,断壁残垣。
可当他们攀上塔顶时,脚下的泥土竟有新鲜足迹。
不是人。
是爪印。
三趾分明,掌垫宽厚,深深嵌入石缝间,边缘还沾着些许冰晶般的碎屑——那是雪獒才有的足痕。
可杏花村百里内早已无野生雪獒,上一次见活物,还是十年前谢云书初来时,背上那只奄奄一息的重伤兽。
“它还在巡夜。”黑鸦蹲下身,指尖抚过爪痕,声音低得几乎被风吹散。
李小豆浑身一震:“可……它不是早就……”
“死了?”黑鸦闭了闭眼,“也许肉身没了,但它的‘念’没散。”
这话玄之又玄,可李小豆忽然想起什么——每年清明,村民都会在脉亭添油点灯,口中默诵《安脉谣》:“一灯照病骨,二灯渡寒溪,三灯连昆仑,四灯接天梯……”
老人们说,这是为了祭奠那位曾护村三日、力竭而亡的雪獒,也是为了祈求山神庇佑。
难道……那些年复一年的祭拜、诵念、添油,竟真的让一份守护的意志,借地气显形,化作了夜中灯影?
苏念安得知此事后,立刻翻出父亲谢云书珍藏的《脉动图》残卷。
泛黄的纸页边角处,一行极小批注几乎被虫蛀掩去:“守门兽通灵,可借地气显形,非鬼神,乃念所聚。”
她指尖微颤,心跳如鼓。
原来百姓的信念,竟能凝成实体。
那第七盏灯,不是幻觉,而是千万人心意汇聚而成的“守夜之光”。
她连夜绘下《夜巡灯图》,将七夜灯影位置逐一标注。
当最后一笔落下时,她猛地怔住——这些散落的点,竟隐隐连成一条蜿蜒路径,直指昆仑断崖深处,仿佛在指引什么。
而这条线的起点,正是当年雪獒最后一次现身的地方。
谢云书是在清晨看见这张图的。
他正坐在院中晒药,阳光落在他瘦削的肩头,苏晚晴在一旁切着蜜瓤瓜干,笑声清脆。
可当他目光扫过女儿递来的图纸时,手忽然一顿。
那条线,他认得。
那是归源之路。
他沉默良久,转身回房,取出多年未动的双针匣。
匣底暗格“咔”一声弹开,一枚寸许长的微型银针静静躺在丝绒之上——通体灰白,非金非铁,是以当年归源针残铁重铸,专为“引念不伤地”所制。
传说中,唯有真正的“执针人”,才能唤醒沉睡的地脉意志。
苏晚晴走进来时,他正对着银针出神。
“我想去走一趟。”他说,声音平静如常。
她没问为什么,也没拦。
只是默默回屋,取来一瓶新制的“温络膏”,又掰了半块蜜瓤瓜干,仔细包好塞进行囊。
“路上冷。”她只说了三个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