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夜里谁在数灯(2/2)
谢云书点头,背上包袱,临出门时回头看了她一眼。
那一眼,深如古井,藏着太多未曾言说的过往。
他走出院门,踏上村道,身影渐远。
可就在他即将转入山径时,远处尘土微扬。
一辆驴车缓缓而来,车轮碾过碎石,发出咯吱声响。
赶车的老汉披着粗麻斗篷,脸上沟壑纵横,却是霍一刀。
他咧嘴一笑,露出一口黄牙:“我知道你要去哪儿。”
驴车上堆满了新铸的灯罩,铜骨琉璃,内刻感湿纹路——那是能随空气湿度自调明暗的“感湿燃芯”,本是为村中夜巡特制。
可此刻,它们整整齐齐码放如兵列,像是……为一场远行准备的灯火。
谢云书脚步未停,目光却微微一凝。
风拂过山岗,带来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气息。
驴车碾着碎石山路,咯吱作响,像是把整座山的寂静都惊醒了。
谢云书坐在车沿,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针匣边缘。
霍一刀不紧不慢地赶着驴,粗麻斗篷在风中猎猎翻动,脸上沟壑纵横如刀刻,一双眼却亮得惊人,像藏着半生未熄的火种。
“你早知道那灯不是人点的。”谢云书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如风过枯竹。
霍一刀咧嘴一笑,黄牙在晨光里闪了下:“我守了一辈子脉亭,哪能不知?每年清明添油三盏——一祭山神,二祭执针人,三……祭那只不肯走的畜生。”他顿了顿,语气忽然沉下去,“可这几年,灯数变了,心也变了。”
谢云书没说话。
他知道霍一刀说的是什么。
百姓点灯,本为感恩,如今却渐渐成了祈财求子、避灾逃病的交易。
香火越旺,诚意越薄。
唯有那第七盏灯,依旧准时亮起,在无人处,在子时三刻,在昆仑隘口的虚空中,如一个固执的句点。
驴车缓缓停在哨塔残基前。
荒草伏地,断壁之上,风雨千年蚀去一切痕迹,唯有一道模糊爪印仍嵌于石缝间,三趾分明,掌垫宽厚,仿佛那雪獒最后一点魂魄,死死扣住这片土地。
谢云书缓步上前,双膝微屈,将微型银针轻轻插入爪印正下方的泥土。
灰白针身没入地底寸许,无声无息。
他闭眼,低语:“不是召你回来,是告诉你——不必再守了。”
话音落下的刹那,天地骤然一静。
远方七十二座脉亭同时轻震,檐角铜铃无风自鸣。
村中、岭上、河畔、崖边,所有灯火齐齐摇曳,如万千人同时躬身行礼。
火焰弯成弧线,久久不直,仿佛大地在向某位故人辞别。
霍一刀怔立原地,手中鞭子垂下,喉头滚动,终是一声未发。
风起了,带着山野清寒,卷过废墟,拂过两人衣袍。
就在那一瞬,哨塔顶端——那曾浮现出第七盏灯的位置——忽有一点微光悄然亮起,极淡、极柔,像谁在黑暗中睁开眼,又像一声叹息终于落地。
然后,它缓缓熄灭。
如同闭合的眼眸。
谢云书猛地握紧针匣,指节泛白。
他仰头望着那片虚空,良久,才极轻地说:“它走了。”
霍一刀忽然笑了,眼角皱纹堆叠,像开出一朵干枯的花。
他转身拍了拍驴背,哼起一支旧时军中小调,沙哑苍凉,词已不清,只余调子在山谷回荡,像是送葬,又像是庆贺。
他们踏上归途时,天边已泛鱼肚白。
而此刻的杏花村,李小豆正踮脚点亮最后一盏“晚晴灯”——那是苏晚晴推广的新式陶灯,灯油用菜籽发酵提炼,燃时不冒黑烟,光色温润如月。
他习惯性抬头数了数村中灯火,忽然一怔。
“今晚……少了一盏?”他喃喃自语,心头莫名空了一块。
苏念安却从屋内走出,手里捧着一卷新绘的《夜巡灯图》,闻言抬眸望天,嘴角浮起一抹笑意:“不,”她轻声道,“是变成天上那一颗了。”
众人抬头——银河浩瀚,星河如练。
而在西北天穹深处,一颗从未见过的新星静静亮起,光晕微蓝,温柔恒久,与大地上的万家灯火遥遥相望,仿佛跨越生死的约定,终于圆满。
镜头拉远,天地寂寥,星火交映。
而在那间熟悉的药院之中,谢云书推开房门,将针匣轻轻放回暗格,合上盖子,再未开启。
他闭门不出,整整三日。
第四日清晨,鸡鸣未歇,村道上传来急促脚步声。
李小豆狂奔而来,脸色惨白,声音发颤:“谢先生!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