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豆腐雕花(2/2)
郑师傅在她身边停留了很久,最终难得地夸了一句:“心中有形,手下有度。不错。”
下课後,我厚着脸皮凑到孙小曼旁边:“小曼,你怎么做到的?教教我呗?”
孙小曼看了我一眼,没说话,只是把她雕坏的一些豆腐碎块推过来,指了指上面的刀痕。我仔细观察,发现她的失败品切口都异常光滑整齐,和我们的狗啃状完全不同。
“力道……要含住?”我试探着问。
她轻轻点了点头。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课余时间我就跟着孙小曼泡在操作间,跟豆腐“死磕”。她话少得可怜,教学全靠眼神和动作示范,但我却莫名能理解她的意思。这种无声的交流,反而让我更专注于手中的刀和豆腐本身。
当我终于能勉强雕出一朵能看出是花的豆腐时,那种成就感,比做出一个完美的慕斯蛋糕还强烈!
刘大叔见状,也嚷嚷着要学,结果又把一堆豆腐变成了豆腐脑,最后被李静大姐以“浪费粮食”为由轰去了揉面团。赵焱则彻底放弃,转而研究如何用辣椒粉在豆腐上作画,创作了他的“烈火燎原”图,被郑师傅罚打扫卫生一周。
豆腐课刚告一段落,郑师傅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一道能体现“鲜”味的菜。不准用味精鸡精等添加剂。
这考验的是对食材本身风味的理解和提炼能力。
大家立刻又开始各显神通。
刘大叔做了猪肉白菜炖粉条,靠的是长时间炖煮出的肉汤鲜味。
李静大姐做了开水白菜,试图用高级清汤来提鲜,但火候不足,味道略显单薄。
赵焱……做了麻婆豆腐,试图用豆豉和蒜苗提鲜,结果不伦不类。
孙小曼做了一道极其简单的白菜豆腐汤,但她的汤底是用猪肉蓉反复扫汤吊出来的清汤,清澈见底,却鲜得让人掉眉毛。
我绞尽脑汁。想起郑师傅讲过的“鲜味相乘”原理,决定做一道肉糜蒸白菜豆腐。将猪肉剁成极细的蓉,加少许盐和姜汁摔打上劲,铺在嫩白菜叶和豆腐块上,淋上一点点猪油和生抽,上锅猛火急蒸。
出锅时,猪肉的鲜味充分渗透到了清淡的白菜和豆腐中,三种最普通的食材相互激发,最大程度地呈现了本真的鲜甜。
这道菜得到了郑师傅的点头:“取巧,但思路对路。鲜,不在复杂,而在融合与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