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回黄金年代 > 第23章 幼儿的极端手段

第23章 幼儿的极端手段(2/2)

目录

“小浩,你咋醒了?快回床上睡觉,地上凉。”沈建国慌了,连忙把麻袋放在地上,想把他抱起来,可沈浩却抱得更紧,小脸埋在他的裤腿上,哭得浑身发抖,最后竟哭到咳嗽,咳着咳着就吐了,秽物沾了沈建国一裤腿,酸臭味瞬间弥漫开来。

李秀莲听到动静,手里的洗碗布都没来得及放下,就从厨房跑出来,看到地上的麻袋和哭到呕吐的沈浩,瞬间明白了怎么回事。她把沈浩抱起来,拍着他的背顺气,眼泪差点掉下来:“沈建国,你是不是想偷偷卖粮票?你忘了小浩前阵子哭到吐的模样了?忘了1987年要是提前卖了布票,咱能赚那四千五吗?你咋就这么没耐心,非要跟孩子较劲!”

沈建国的脸涨得通红,张了张嘴想辩解,说“只是想周转周转”,可看着儿子难受的模样,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蹲下来,摸了摸沈浩的头,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小浩,爸错了,爸不该偷偷卖粮票,以后都听你的,等粮价涨了再卖,再也不着急了,啊?”

沈浩慢慢止住哭,抽噎着点了点头,小手还紧紧抓着李秀莲的衣角,眼睛却盯着地上的麻袋,生怕父亲再动歪心思。

从那以后,沈浩的“极端手段”变得更频繁,也更“精准”。吃饭时,只要看到父母眼神犹豫,他就把碗往地上一推,说什么都不吃,任凭李秀莲怎么哄,都得等父母郑重承诺“不卖粮票”,才肯张嘴;夜里,他故意不睡觉,坐在床上盯着隔间的方向,要是沈建国起夜想“顺便”去铺子里看看,他就立刻爬起来,跟在父亲身后,像个小尾巴,寸步不离;甚至有顾客来铺子里问“有没有粮票卖”,他就跑过去拽人家的衣角,仰着小脸喊“不卖、不卖”,把顾客吓得赶紧摆手“只是问问”,转身就走。

有次林晓雅跟着母亲来买肥皂,刚进门就看到沈浩坐在地上闹脾气,手里还攥着张皱巴巴的粮票,小脸涨得通红。林晓雅蹲在他旁边,好奇地问:“小浩,你咋了?这是啥呀?”沈浩把粮票递给她,又指了指隔间里的粮袋,嘴里含糊地说“等、涨”。林母看了,笑着对李秀莲说:“秀莲,你们这孩子是真执着,我家那口子昨天还说,最近粮价确实有上涨的苗头,说不定真被小浩说中了,你们再等等,肯定能涨。”

李秀莲叹了口气,伸手摸了摸沈浩的头,语气里带着点无奈,又有点骄傲:“可不是嘛,现在全家都听他的。这孩子像有预感似的,每次都能踩中点子。要是真涨了,军功章得有他一半;要是跌了,就当是给孩子交学费了,反正咱也没亏啥。”

沈建国也渐渐放下了焦虑。他开始主动帮着李秀莲整理粮票,把不同斤数的粮票分类装袋,还在每个麻袋上贴了张硬纸板,用毛笔写着“100斤”“50斤”,方便以后清点;空闲时,他还特意绕路去火车站、供销社打听消息,每次听到“外地粮价又涨了”的消息,就赶紧回来跟李秀莲、沈浩说,像个报喜的“信使”,眼里的光也越来越亮。

7月底的一天,沈建国从粮店回来时,脚步都带着风,手里挥舞着张新的“粮价监测记录”,上面用红笔写着“7月25日:计划价0.2元\/斤,市场价0.35元\/斤”,字迹格外醒目。他冲进铺子就喊:“涨了!真涨了!市场价涨到0.35元了!王师傅说,供销社下周就要上调计划价,到时候市场价肯定能冲到0.4元!”

李秀莲手里的肥皂盒“哗啦”一声掉在地上,肥皂滚了出来,她却顾不上捡,连忙跑过去抓过记录,手指反复划过“0.35元”的字样,眼眶都红了:“真、真涨了?这两个月没白等,小浩果然没骗咱!”

沈浩趴在柜台后,听到“涨了”两个字,立刻从竹凳上跳下来,小短腿“噔噔噔”跑到沈建国身边,伸手要抱。沈建国把他举起来,转了个圈,笑着说:“小浩,你赢了!爸之前还不信你,是爸错了,以后爸都听你的!”

沈浩搂着沈建国的脖子,小脸上满是笑容,还在他脸上亲了一口,嘴里含糊地说“赚、赚钱”,口水沾了沈建国一脸,他却毫不在意,笑得更开心了。

那天晚上,全家破例吃了顿好的——李秀莲从供销社买了只鸡,炖了满满一锅鸡汤,还蒸了白面馒头,甚至奢侈地买了瓶橘子罐头。饭桌上,沈建国拿着粮价记录,跟李秀莲一笔一笔算账:“五千斤粮票,按现在的市场价算,能赚(0.35-0.18)x5000=850元,等计划价上调,市场价涨到0.5元,就能赚1600元!两百斤食用油,现在市场价1.5元,能赚(1.5-0.8)x200=140元,以后涨到2元,就能赚240元!还有洗衣粉,现在涨到1元一袋,一百箱能赚500元!加起来就是……”他扒拉着算盘,“至少能赚2340元!比我在仓库干五年赚的还多!”

李秀莲边听边笑,给沈浩夹了块鸡腿,又给沈建国盛了碗鸡汤:“都是小浩的功劳,要是没他这么‘折腾’,咱哪能抓住这机会?以后啊,咱家小浩就是‘小财神爷’。”

沈浩嚼着鸡腿,小脑袋点得像拨浪鼓,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自己的“极端手段”没白费,父母终于等到了涨价的那天。而这,只是家里抓住时代机遇的开始——再过一个月,8月的价格闯关全面爆发,他们还能赚更多,日子也会像这锅鸡汤一样,越来越香。

夜里,沈浩躺在床上,听着父母在隔壁兴奋地商量“什么时候卖粮票最划算”“怎么跟深圳的王老板订更多电子表”,慢慢进入了梦乡。梦里,他看到铺子里挤满了买粮的顾客,沈建国在给人称粮票,李秀莲在收银台忙着收钱,林晓雅也在旁边帮忙递粮袋,笑声飘出铺子,落在满是星光的青石板路上,暖得像夏天的风。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