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暗礁重重(1/2)
秘密航道牵扯出私运军械与倭寇的阴影,如同一块巨大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杨士奇心头。陛下密旨,郑和主持,他暗中协理,这看似权责清晰的架构,实则步步惊心。对手隐藏在朝野的迷雾之后,能量深不可测,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引来灭顶之灾。
杨士奇的协理工作,主要在暗中进行。他利用翰林院侍讲学士的身份便利,可以调阅部分非核心的官方档案;凭借在东宫行走的机缘,能接触到一些地方官员的奏报;更通过郑和掌握的隐秘渠道,获取海上侦查的零碎信息。他像一只沉默的蜘蛛,在权力的角落悄然织网,试图将那些看似无关的线索——某地卫所军械的异常损耗、沿海州县关于可疑船只的模糊记载、市舶司关税的细微波动、乃至朝中某些官员对海防事务异乎寻常的“关心”——串联起来,勾勒出那条黑色利益链的轮廓。
然而,进展极其缓慢,且阻力重重。
这日,他试图调阅近年浙江、福建沿海卫所的军械核销记录,以比对侦查船队发现的那些精良兵械部件来源。掌管此等档案的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是一位姓吴的郎中,素以谨慎(或者说油滑)着称。
“杨侍讲要看军械核销记录?”吴郎中捻着胡须,面露难色,“这个……按制,此类档案涉及军国机密,非本部堂官特许,或是有陛下明旨,下官实在不敢擅专啊。况且,杨侍讲如今主要在翰林院和东宫任职,这兵部的事务……”
话语客气,推脱之意却显而易见。
杨士奇知道,这是规矩,也是某些人设置的障碍。他若强行要求,反而显得别有用心。他不动声色,淡淡道:“吴大人恪尽职守,杨某佩服。既是如此,便不打扰了。”说罢,转身离去,并未纠缠。
他知道,硬闯此路不通,需另辟蹊径。或许,可以通过郑和的关系,或是寻找其他突破口。
更大的阻力,来自于无形的舆论。不知从何时起,朝堂上下开始流传一种说法,言及“有人借清查海防之名,行罗织构陷之实,意图在东南再兴大狱,搅乱地方,以求幸进”。这流言虽未点名道姓,但矛头隐隐指向了刚刚因“洞察”航道而复职的杨士奇。
甚至在某次东宫讲读之后,一位素来与汉王一派走得近的詹事府官员,看似无意地对太子朱高炽感叹:“殿下,这为政之道,贵在安静。东南乃财赋重地,近年来历经顾家之乱,人心甫定。若再起风波,恐非社稷之福啊……”
太子闻言,眉头微蹙,虽未当场表态,但事后与杨士奇交谈时,语气中也难免带上一丝忧虑:“东里,如今朝中对此事似有非议,你看……”
杨士奇心中明了,这是对手在发动舆论攻势,试图营造压力,迫使太子和他罢手。他沉稳应对:“殿下,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臣所为,皆是为国除奸,稳固海疆。若因畏惧非议而放任蠹虫滋生,才是真正的社稷之祸。陛下圣心独断,自有明察。”
他再次将陛下抬出,稳住太子心神。
然而,暗处的杀机,远比舆论更为凶险。
这日深夜,杨士奇仍在翰林院值房整理线索。窗外夜雨淅沥,敲打着芭蕉叶,更添几分寂寥。他揉了揉发胀的额角,准备起身回府。
刚走出值房,来到翰林院前院,忽觉侧面黑暗中劲风袭来!一道寒光直刺他肋下!
有人行刺!
杨士奇虽不通武艺,但历经险境,反应极快,猛地向旁侧一闪!“嗤啦”一声,衣袖被利刃划破,冰冷的刀锋擦着皮肉而过,带来一阵火辣辣的痛感!
他踉跄几步,背靠廊柱,厉声喝道:“何人?!”
黑暗中,两条蒙面黑影如鬼魅般扑出,手中钢刀毫不留情,再次向他劈来!动作狠辣,配合默契,显然是训练有素的杀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