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锦甲红颜:庶女谋凰路 > 第65章 蛛丝马迹

第65章 蛛丝马迹(1/2)

目录

晨光熹微,沈清辞已回到城南那间不起眼的小院。她迅速洗净脸上伪装,换上一身素净的布衣,将昨夜获取的证据在桌上一一摊开。

油灯下,她的眼神锐利而专注,仿佛变了个人。在另一个时空里学过的刑侦知识,此刻成了她揭开真相的利器。

“时间、物证、人证。”沈清辞低声自语,取出一张白纸,开始绘制线索图。

一、时间矛盾

她首先聚焦于军报传递的时间差。

“北境至京城,驿路常规需十二日,而兵部记录仅八日。”沈清辞蹙眉思索,“这四日的空白,足以改变一切。”

她取来一本泛黄的驿路规程,仔细核对驿站之间的距离与马匹换乘所需时间。又翻出近十年的气候记录,确认去年十月北境确实大雪封路。

“除非军报插翅而飞,否则绝无可能八日抵达。”沈清辞在纸上重重画下一个圈,“这四日,就是他们篡改军报的时间。”

她忽然想起什么,从一堆文书中翻出兵部值夜记录。果然,在那几日,有三位官员连续值夜,其中两位是镇北王的门生,一位是三皇子举荐的官员。

“轮值太过巧合。”沈清辞记下这三位官员的名字,在旁标注“需详查背景”。

二、笔迹破绽

接下来是军报笔迹的疑点。

沈清辞将多份军报副本摊在桌上,取来放大镜——这是她按另一个时空的记忆,请工匠特制的水晶镜片。

“同一人的笔迹,在不同时日应有细微变化。”她轻声自语,仔细比对那些字迹。

很快,她发现了问题。一份关键战报的笔迹乍看与其它无异,但放大后可见墨迹深浅不一,笔画连接处有细微颤抖,显然是临摹所致。

更明显的是,其中“敌军三万”的“三”字,起笔方式与其它文书中的习惯完全不同。在其它文书中,书记官写“三”总是先横后折,而这份却是直接下笔,毫无章法。

“匆忙仿写,忘了细节。”沈清辞冷笑。

她继续比对,又发现一个破绽:在描述靖安侯“孤军深入”的段落,“深入”二字与前后文字间距略大,像是后来添加的。

“篡改原文,添加罪名。”沈清辞将这些发现一一记录。

忽然,她注意到一个此前被忽略的细节:每份可疑军报的右下角,都有一个极小的墨点,形状酷似飞鸟。

“标记...”沈清辞想起昨夜在密信上看到的飞鸟印记,“三皇子的人做的标记。”

三、人证追踪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人证。

沈清辞换上一身男装,悄悄从后门离开小院。她需要找到那个可能知道真相的驿卒——王小乙。

京城西市的骡马巷鱼龙混杂,是她获取情报的最佳场所。这里有个绰号“老泥鳅”的线人,只要价钱合适,什么消息都能搞到。

“王驿卒?早不在驿馆干了。”老泥鳅眯着浑浊的眼睛,搓着手指,“这消息,得加钱。”

沈清辞将一块碎银推过去。

“他妹子被贵人府上的人带走了,自那以后,王小乙就闭口不谈当年事。”老泥鳅压低声音,“我听说,带走他妹子的是三皇子府上的侍卫长,姓赵。”

沈清辞心下一沉:“可知他妹子被关在何处?”

老泥鳅摇头:“这可就难说了。不过...”他顿了顿,又瞥了眼沈清辞的钱袋,“王小乙现在城南永济渠撑船,专在夜间出没。”

当夜,沈清辞来到永济渠边。月色昏暗,河上薄雾弥漫,偶有船只划过,带起轻微的水声。

她租了一叶小舟,吩咐船夫沿河慢行。约莫一个时辰后,她看见一条乌篷船静静停在河心,船头挂着一盏昏黄的灯笼——这是老泥鳅说的暗号。

“可是王船家?”沈清辞让船夫靠近,轻声问道。

乌篷船里钻出一个精瘦的汉子,警惕地打量她:“姑娘有何贵干?”

“想听个故事,关于去年十月,从北境来的急报。”

王小乙脸色骤变,当即要撑船离开。

“你妹妹还好吗?”沈清辞急忙道,“或许我能帮她。”

这句话让王小乙顿住了。在昏暗的灯光下,沈清辞看见他眼中闪过痛苦与挣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