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三司履职安江南 水师布防固海疆(2/2)
柴贵点头:“你说得对。这样,我率两千侍卫亲军进山清剿,你留在福州,组织农户准备春耕。有什么事,随时派人给我送信。”
次日清晨,柴贵兵分三路,向漳州深山进发。陈诲的残部多是南唐降卒,没什么战斗力,遇到侍卫亲军的猛攻,很快就溃不成军。不到三个月,漳州残部被尽数剿灭,为首的陈诲之子陈里福被擒,押赴金陵问罪。
清剿结束后,柴贵马不停蹄地赶回福州,与苏明远一起推广梯田。两人带着恩科文吏,跟着农户学开垦,手掌磨出了水泡,却仍天天泡在田里。苏明远教农户用木犁翻土,柴贵则亲自示范如何筑田埂——他虽出身皇室,却在禁军历练过,干起农活来一点不含糊。闽地百姓见巡抚使与副使都如此卖力,也纷纷加入开垦队伍,短短一个月,就开出千亩梯田。
江南、吴越、闽地的文治刚有眉目,杨延玉的靖江水师已按柴荣旨意,分兵三路布防。
驻金陵的五千水师,归李重进节制后,每日在长江下游巡逻。副将带着战船驶过采石矶时,总会让士兵往江里撒一把酒,祭奠当年在这里战死的护榷军弟兄。“咱们守好江防,就是对弟兄们最好的告慰。”副将的声音在江面上回荡,士兵们齐声应和,声浪掀得江涛微颤。
驻杭州的三千水师,日子则过得“文武兼备”。白天,他们协助李谷监管海商,检查进出港商船的货物,防止南唐残部冒充海商走私军械;晚上,他们在杭州湾操练“近海作战”——杨延玉特意从泉州调来火石,教士兵们用“火箭”攻击敌船。“海盗常袭扰吴越沿海,咱们得做好准备,不能让百姓再遭难。”杨延玉站在旗舰上,看着士兵们操练,语气严肃。
最忙的当属驻泉州的七千水师。杨延玉亲自带着士兵,修建泉州港码头。士兵们光着膀子,扛着巨石填海,汗水滴在滚烫的石板上,瞬间蒸发。“把航道拓宽到三丈,能停百石大船!”杨延玉拿着图纸,在码头指挥,“往后泉州港就是大周最大的海港,水师得把这里守好,为皇商海事局保驾护航。”
十月中旬,泉州港的扩建工程已完成大半。杨延玉站在码头,望着远处驶来的吴越海商船队,心里满是期待——等海事局成立,这些商船就能带着大周的丝绸、茶叶,驶向日本、高丽,再运回香料、蔗糖,为大周赚取更多的银钱。
而金陵的皇商司衙署里,陈琅正对着一份《荆楚筹备计划》发呆。计划上写着荆楚的盐需求、粮种缺口,还有南平、武平军的兵力部署。他想起柴荣的嘱托:“江南稳了,就该准备荆楚的事了。南平、武平军素来弱,可也不能掉以轻心。”
“总掌事,泉州港的扩建进度来了。”石娃推门进来,递上一份文书,“杨提督说,月底就能完工,海事局可以按时成立。”
陈琅接过文书,看着上面的“航道拓宽三丈,可停百石大船”,嘴角露出一丝笑容。他转身对石娃说:“让人把江南的盐、粮种准备好,等海事局成立,就通过泉州港运往岭南,再从岭南调些药材、铁器,为荆楚的惠民策做准备。”
石娃点头应下,转身走出衙署。陈琅站在窗前,望着江南的方向——魏仁浦的均田、李谷的海贸、柴贵的清剿、杨延玉的布防,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他忽然觉得,大周统一天下的路,虽然还长,却走得越来越稳了。
夕阳西下,金陵城内的惠民盐铺前,百姓们还在排队买盐,脸上满是笑容;泉州港的水师士兵,还在加紧修建码头,汗水映着夕阳的余晖;福州的梯田里,农户们正在播种,期待着明年的收成。江南大地,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安定,而这份安定,也将成为大周进军荆楚、统一天下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