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三国21(2/2)
【孙老凿蹲在窑边,听着窑里的声音,眉头微微皱着】
孙老凿:不对劲,这窑火的声音有点怪。好像火候太急了,胎体可能会开裂。
赵大夯:(脸色一变,凑近窑口听了听)确实,火候太急了。昨天晚上李二锤加柴的时候,是不是加得太多了?
李二锤:(紧张地摆手)我……我就是按照掌作你说的量加的啊,没多加啊。会不会是窑的问题?
赵大夯:(叹了口气)不管是什么问题,现在只能等开窑了。要是真开裂了,咱们就只能重新做。
【又过了两天,窑火熄灭,众人打开窑门。里面的青瓷熊灯通体发黑,而且有好几处明显的裂痕,熊的造型也因为烧制变形,看起来歪歪扭扭的】
钱小瓢:(看着变形的熊灯,一下子泄了气)怎么会这样?明明捏的时候好好的,怎么一烧就成这样了?
李二锤:(眼圈泛红)都怪我,要是我加柴的时候注意点,火候就不会太急了,这熊灯也不会变成这样。
赵大夯:(拿起一个开裂的熊灯,仔细看了看)不怪你,是我没算好窑火的时间。这胎体的厚度不均匀,厚的地方没烧透,薄的地方又烧过了,所以才会开裂变形。咱们重新来,这次我亲自守着窑火,孙老匠负责调整胎体的厚度,钱小瓢和李二锤负责捏造型,咱们还有二十天,来得及。
孙老凿:(点了点头)对,失败一次不算什么。当年我跟你爹学做青瓷,光一个简单的青瓷碗,就烧砸了十几窑。做手艺,就得有耐得住性子的本事。
第三幕:攻克难关
场景三:宫束班作坊-日(十天后)
【众人重新投入制作,这次钱小瓢不再毛躁,跟着孙老凿仔细学习捏造型,李二锤也变得细心起来,每次加柴前都会先问赵大夯的意见。赵大夯则每天守在窑边,记录窑火的温度和时间,调整柴的用量】
【钱小瓢捏好一个熊头,小心翼翼地拿给孙老凿看】
钱小瓢:孙老匠,您看这个熊头怎么样?这次我按照您教的方法,先定了面部轮廓,再捏的五官,熊的鼻子突出,嘴巴微微张开,眼睛也调整了大小,应该没问题了吧?
孙老凿:(接过熊头,用手指轻轻摸了摸)嗯,比上次好多了。但熊的耳朵还要再小一点,太大了显得不精神。还有,熊的额头要稍微凸起一些,这样才显得憨态可掬。你再调整一下,这次做得不错,有进步。
钱小瓢:(高兴地笑了)谢谢孙老匠!我这就去调整!
【李二锤正在给熊灯的胎体敷泥,赵大夯走过去,用手指按了按胎体】
赵大夯:二锤,这里的胎体还是有点厚,得再削薄一点。你看,灯座的底部要厚一些,才能支撑重量,而熊的腹部要薄一些,这样灯光才能透出来。你用这个小刮刀,慢慢削,别削太多,也别削太少。
李二锤:(拿起小刮刀,小心翼翼地削胎体)好嘞,掌作,我记住了。这次我一定仔细点,绝不再出错。
【又过了几天,第二批熊灯的胎体做好了,准备入窑烧制。这次众人都格外谨慎,赵大夯反复检查胎体的厚度,孙老凿则检查熊的造型是否合格】
赵大夯:(检查完最后一个胎体)没问题了,胎体厚度均匀,造型也符合要求。这次入窑,我会每两个时辰检查一次窑火,保证火候正好。
孙老凿:(看着胎体,点了点头)嗯,这次应该能成。咱们这几天的功夫没白费,小瓢和二锤也进步了不少,不再是以前的憨货了。
钱小瓢:(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孙老匠,您就别取笑我们了。以前是我们太不懂事,总想着走捷径,现在才知道,做手艺根本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步一步来。
李二锤:对,以前我总觉得做青瓷很简单,随便捏捏就能成,现在才知道,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差一点都不行。
【胎体入窑,赵大夯搬了一张椅子坐在窑边,日夜守着。钱小瓢和李二锤也轮流帮忙加柴、观察窑火,孙老凿则在作坊里整理工具,时不时过来看看窑火的情况】
【七天后,窑火熄灭,众人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窑门。窑里的一对青瓷熊灯通体青莹,熊的造型憨态可掬,四肢粗壮有力,腹部微微鼓起,灯座和灯柱的衔接处严丝合缝,没有一丝裂痕】
钱小瓢:(激动地跳起来)成了!真的成了!这熊灯也太好看了!通体都是青的,跟一块玉似的!
李二锤:(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熊灯,放在桌上)你看,这熊的眼睛亮晶晶的,好像活过来了一样!而且腹部真的能透光,我刚才用手挡住光,能看到手的影子透出来!
孙老凿:(拿起熊灯,轻轻敲了敲,听着声音)声音清脆,没有杂音,说明胎体烧透了,没有暗裂。好,好啊!咱们宫束班总算没丢了手艺,没辜负你爹的期望。
赵大夯:(看着熊灯,眼眶有些湿润)是啊,没辜负我爹的期望。这一个月,咱们所有人都没白辛苦。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齐心协力,咱们宫束班这几个“憨货”,总算做成了一件像样的活计。
第四幕:交货与认可
场景四:宫束班作坊-日(约定交货的日子)
【周掌柜准时来到作坊,身后跟着小厮。赵大夯把一对青瓷熊灯放在桌上,熊灯在阳光下泛着青莹的光泽】
周掌柜:(走上前,拿起一个熊灯,仔细看着)这……这就是你们做的青瓷熊灯?
钱小瓢:(得意地说)周掌柜,您看怎么样?这熊灯通体青瓷,造型憨态可掬,灯座能装灯油,灯柱能插灯芯,点亮后灯光还能从熊的身上透出来,完全符合您的要求。
周掌柜:(用手指摸了摸熊灯的表面,又看了看熊的造型)表面光滑细腻,没有一丝瑕疵,造型也比图纸上的还要生动。而且,这熊灯的重心很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却不显得笨重。赵掌作,你们宫束班的手艺,果然名不虚传!
赵大夯:(笑了笑)周掌柜过奖了。我们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用心做好每一件活计,是我们宫束班的本分。
周掌柜:(放下熊灯,从怀里掏出银子,放在桌上)这是剩下的工钱,比约定的还多了五十两。这对熊灯做得太好了,刘皇叔肯定会喜欢。以后,我所有的青瓷活计,都交给你们宫束班做!而且,我会把你们宫束班推荐给其他的商户,让更多人知道你们的手艺。
孙老凿:(看着周掌柜,慢悠悠开口)周掌柜,我们宫束班做活,不为赚多少银子,只为把青瓷手艺传下去。只要您信得过我们,我们就不会让您失望。
钱小瓢:周掌柜,以后您要是还有这样的活计,尽管找我们!不管是熊灯还是其他的青瓷物件,我们都能做!
李二锤:对!我们现在可不是以前的憨货了,我们的手艺,绝对没问题!
周掌柜:(哈哈大笑)好!好!有你们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这对熊灯我就先带走了,以后咱们常合作!
【周掌柜小心翼翼地把一对青瓷熊灯放进锦盒,带着小厮离开作坊】
【作坊里,众人看着周掌柜的背影,都笑了起来】
赵大夯:(看着桌上的银子,又看了看众人)咱们宫束班,以后不会再愁没活计了。但咱们不能骄傲,以后做活计,还要像这次一样,用心、细心、耐心,把每一件青瓷都做成精品。
孙老凿:(点了点头)说得对。手艺这东西,就像窑火,得一直守着,不能断。只要咱们宫束班的人还在,这青瓷手艺就不能丢。
钱小瓢:(拿起一块泥,放在陶轮上)掌作,孙老匠,咱们接下来做什么?要不,咱们再做几个青瓷熊灯,放在作坊里当样品,让更多人看到咱们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