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三国41(2/2)
宫束班:(看着石头,沉吟片刻)石头,你真有把握?要是不行,咱们再想别的法子。
石头:班头,我肯定行!明天我就下去清理暗礁。
【诸葛绪看着石头坚定的样子,点头道:“好!本将军给你准备潜水的工具,务必小心。”】
场景五:江边夜外
【月光洒在江面上,江水泛着冷光。石头穿着简单的潜水服,腰间系着绳子,另一端握在几名工匠手里。巧娘站在岸边,手里拿着一件棉衣,眼中满是担忧。】
巧娘:(声音带着颤抖)石头,你一定要小心,要是觉得不行,就拉绳子,我们马上把你拉上来。
石头:(笑着点头)知道了,等我上来,你给我烤红薯吃。(转身跳入江中,很快消失在江水里)
【岸上的人都屏住呼吸,紧紧盯着江面。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突然,绳子猛地晃动了一下,工匠们急忙拉绳子,石头的身影渐渐浮出水面,手里还拿着一块被暗礁刮破的潜水服碎片。】
石头:(爬上岸边,冻得瑟瑟发抖)江底的暗礁太多了,得一点点清理,明天我再下去。
巧娘:(急忙递过棉衣,帮石头披上,眼眶泛红)你看你,都冻成这样了,明天别去了,让别人去行不行?
宫束班:(走过来,拍了拍石头的肩膀)石头,辛苦你了。明天让其他会潜水的工匠跟你一起去,人多力量大,也能互相照应。
石头:(咧嘴一笑)没事,班头,我还扛得住。
【众人围在石头身边,有的递热水,有的拿食物,月光下,一群“憨货”工匠的身影显得格外温暖。】
第三幕:桥成惊涛
场景六:阴平桥施工现场日外
【距离约定的半月之期仅剩最后一天,阴平桥已经基本完工。桥体采用叠木伸臂结构,十排圆木层层相叠,榫卯紧密相连,桥身上盖起了廊阁,廊阁的柱子上还雕刻着简单的花纹,那是巧娘的手笔。众工匠站在桥上,仔细检查着每一个细节。】
巧娘:(抚摸着廊阁的柱子,笑着说)班头,你看这花纹,是不是比之前在村里造的桥好看多了?
宫束班:(点头,眼中满是欣慰)好看,巧娘的手艺越来越好了。石头,你再检查一下桥基的生铁铸件,有没有松动?
石头:(蹲在桥边,用锤子敲了敲生铁铸件,大声回应)没问题,班头!都固定得牢牢的,就算江水再急,也冲不动!
老木匠:(走到桥中间,用力踩了踩桥面,感叹道)没想到咱们真的在半月之内造好了这桥,老夫活了六十年,还是第一次造这么气派的桥。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诸葛绪带着大批魏军赶来。诸葛绪骑马来到桥边,看着眼前的阴平桥,眼中满是震惊。】
诸葛绪:(翻身下马,走到桥上,用手抚摸着桥体的圆木,语气难以置信)这……这真的是你们在半月之内造的?
宫束班:(拱手)回将军,幸不辱命。这阴平桥采用叠木伸臂之法,榫卯相扣,廊阁既挡风雨,又能分散重量,桥基用生铁铸件固定在江底,可保百年稳固。
诸葛绪:(走上廊阁,看着江面上的桥身,又看向宫束班一行人,语气缓和了许多)你们这群工匠,倒真是一群“憨货”,这么难的活,居然真的干成了。(转身对身后的魏军说)传我命令,赏宫束班一行人白银百两,粮食五十石!
魏兵甲:(大声回应)遵命!
石头:(兴奋地对巧娘说)你看,咱们有赏了!以后再也不用愁吃穿了!
巧娘:(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欢喜)嗯!
宫束班:(看着诸葛绪,拱手道)将军,草民等人造桥,并非为了赏赐,只希望这桥能让往来的人平安过江。若将军日后能善待百姓,草民就心满意足了。
诸葛绪:(看着宫束班真诚的眼神,沉默片刻,点头)好!本将军答应你,日后若有百姓经此桥,绝不刁难。
【就在这时,江面上突然刮起大风,浪头猛地拍向桥体,桥身微微晃动了一下,但很快就稳定下来。众工匠都紧张地看着桥体,宫束班站在桥边,紧紧握着拳头。】
魏兵乙:(惊慌地说)将军,这桥会不会塌啊?
宫束班:(大声说道)大家别慌!这桥的叠木伸臂结构能抵御风浪,只要榫卯不松,就不会塌!
【风浪越来越大,江水拍打着桥基,廊阁的窗户发出“哐哐”的声响。但阴平桥始终稳稳地立在江面上,如同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在两江交汇之处。】
诸葛绪:(看着稳固的桥体,心中震撼,对宫束班说)好桥!真是一座好桥!宫束班,你这群“憨货”工匠,真是好样的!
宫束班:(露出笑容,看着身边的石头、巧娘、老木匠和众工匠,眼中满是骄傲)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所有人的功劳。
【风渐渐停了,江面上恢复了平静。阳光洒在阴平桥上,廊阁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波光粼粼。众工匠站在桥上,看着往来的士兵和民夫平安过桥,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四幕:尾声
场景七:阴平桥日外
【数月后,阴平桥上人来人往,有魏军士兵,有过往的商人,还有附近的百姓。宫束班、石头、巧娘、老木匠站在桥边,看着眼前的景象。】
老木匠:(感叹道)真没想到,这桥居然成了往来的要道,咱们也算做了一件好事。
巧娘:(看向石头,笑着说)石头,你还记得当初你潜水清理暗礁的时候吗?冻得跟个雪人似的,还嘴硬说不冷。
石头:(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那不是为了造桥嘛,现在想想,也挺值得的。
宫束班:(看着桥上的人,轻声说)咱们是工匠,一辈子跟木头打交道,能造出一座让后人记住的桥,就不算白活。以后不管走到哪里,咱们都能说,这阴平桥,是咱们宫束班造的。
【远处传来马蹄声,诸葛绪骑马经过阴平桥,看到宫束班一行人,勒住马绳,翻身下马。】
诸葛绪:(走到宫束班面前,拱手道)宫班头,本将军正要去前线,路过此桥,特意来看看你们。如今这阴平桥成了重要要道,多亏了你们。
宫束班:(拱手回应)将军客气了,造桥护路本就是工匠本分,只要这桥能护往来人平安,我们的力气就没白费。
【诸葛绪目光扫过桥面,廊阁的木柱被风雨浸出浅淡木纹,却依旧笔直挺立,榫卯接口严丝合缝,不见半分松动。他伸手抚过柱上巧娘雕刻的缠枝纹,指尖触到光滑的木面,语气里多了几分真切的敬佩。】
诸葛绪:先前只当你们是寻常工匠,如今才知,民间藏着这般真本事。这桥不仅能过兵马,更能扛住江风大浪,比军营里的栅栏结实百倍。若前线能有你们这般用心做事的人,何愁大事不成?
石头:(挠着后脑勺笑)将军要是早知道,当初就不该拿“造不好桥就别离开”吓唬我们!不过现在好了,以后士兵们不用再划那破木筏,也少有人落水了。
巧娘:(轻轻拽了拽石头的衣袖,小声提醒)别乱说话。
诸葛绪:(闻言反倒笑了,从腰间解下一块青铜令牌)你这小子性子直,倒合我意。这块令牌你们拿着,日后若有魏军刁难,亮出来便能管用。也算我替当初急躁的态度,给你们赔个不是。
宫束班:(接过令牌,双手捧住)将军这份心意,我们收下了。但求日后经过此桥的百姓,能少些苛待,便是最好的赏赐。
【正说着,桥那头传来孩童嬉笑声,几个村民背着竹篓过桥,看到宫束班,纷纷停下脚步打招呼。】
村民甲:宫班头!你们还在这儿啊?多亏了你们造的桥,咱们去对岸赶集再也不用等渡船了!
村民乙:是啊是啊,前几天下大雨,江里浪头那么大,这桥都没晃一下,真是神了!
【宫束班笑着挥手回应,老木匠看着这一幕,眼角泛起细纹,轻轻拍了拍宫束班的肩膀。】
老木匠:你看,咱们这群“憨人”,干的却是最实在的事。这桥立在这里,比什么名声都强。
诸葛绪:(望着热闹的桥面,神色动容)你们造的不只是桥,是连着两岸的路,更是人心。本将军还有军务在身,今日便不多留了。(翻身上马,又回头叮嘱)若日后桥有需要修缮的地方,尽管去军营找我,我必派人相助。
【马蹄声渐远,诸葛绪的身影消失在山路尽头。宫束班将青铜令牌递给石头,让他收进工具箱,转身看向众工匠。】
宫束班:兄弟们,阴平桥算是成了,但咱们的活还没结束。山下的村子说桥边缺个避雨的亭子,咱们明日就开工,接着干!
众工匠:(齐声应和)好!听班头的!
【巧娘从包袱里拿出几个烤红薯,分给众人。石头接过红薯,咬了一大口,热气顺着嘴角溢出,他看向巧娘,露出憨厚的笑。阳光透过廊阁的缝隙洒下来,落在工匠们沾满木屑的手上,落在桥面往来行人的笑脸上,也落在阴平桥坚实的木骨上,伴着江水潺潺,成了三国乱世里,一段关于匠心与温暖的寻常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