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331章 隋朝33

第331章 隋朝33(2/2)

目录

李墨:(拍开阿福的手)急什么?等把所有糕坯做好,一起蒸,这样才够咱们仨吃。

(三人分工合作,李墨揉面团,苏巧包馅脱模,阿福负责将糕坯摆进蒸笼。半个时辰后,蒸笼里摆满了花折鹅糕的糕坯,阿福将蒸笼架在灶台上,添足炭火)

(一刻钟后,蒸笼冒起白雾,阵阵香气从蒸笼缝里钻出来,阿福忍不住凑过去闻,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阿福:好香啊!李掌案,苏巧姐,能开盖了吗?

李墨:(走过去,摸了摸蒸笼壁,点头)差不多了,开盖吧。

(阿福小心翼翼地揭开蒸笼盖,热气扑面而来,里面的花折鹅糕一个个饱满圆润,花瓣纹路清晰,泛着淡淡的米白色,鹅肉馅的香气混合着米香,让人垂涎欲滴)

(苏巧拿起一个,吹了吹,递到李墨嘴边)

苏巧:李掌案,你先尝,看看怎么样。

(李墨咬了一口,米糕软糯,鹅肉馅鲜香,甜咸适中,姜末的腥味恰到好处,不仔细尝根本吃不出来)

李墨:(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好吃!比御膳房的蜜糕还对我胃口!苏巧,你这造型做得好,吃着都觉得有滋味。

阿福:(也拿起一个,大口吃起来,含糊不清地说)好吃!太好吃了!苏巧姐,李掌案,咱们下次还做这个!

(三人围坐在灶台边,你一个我一个,不一会儿就把一蒸笼花折鹅糕吃了个精光)

第三幕:匠头偶遇,巧传民间

场景

宫束班工坊,次日上午。王匠头来工坊巡查,刚走到门口,就闻到一股淡淡的米香和肉香,只见李墨、苏巧和阿福正围在灶台边,忙着揉面团、包馅。

【场景展开】

王匠头:(皱了皱眉,走进工坊)你们几个,不好好琢磨手艺,在这儿捣鼓什么呢?满屋子的香味,是想把御膳房的人引来?

(李墨、苏巧和阿福吓了一跳,连忙站起身,阿福手里还拿着一个没包好的糕坯)

李墨:(连忙解释)王匠头,我们这不是没活计嘛,想着琢磨点吃食,也算是……也算练手了,您看,这糕的造型,还是苏巧用雕木头的手艺做的。

(苏巧拿起一个做好的糕坯,递到王匠头面前)

苏巧:王匠头,您看,这叫花折鹅糕,是用糯米粉和籼米粉做的皮,里面包的鹅肉馅,昨天我们试做了一次,味道还不错,您要不要尝尝?

(王匠头本想严肃批评,可看着糕坯上清晰的花瓣纹路,又闻着香气,忍不住接过,仔细看了看)

王匠头:(语气缓和了些)你们倒是会琢磨,这造型做得还挺精致,有点咱们宫束班的手艺劲儿。行,我就尝尝,要是不好吃,你们以后可别再在工坊里捣鼓这些。

(阿福连忙把蒸笼里刚蒸好的花折鹅糕拿出来,递了一个给王匠头)

(王匠头咬了一口,米糕的软糯和鹅肉的鲜香在嘴里散开,甜咸适中,口感极佳,他忍不住点了点头)

王匠头:嗯,味道确实不错,比外面小摊上的米糕好吃多了。你们这手艺,不光能雕木头,还能做吃食,算是没白瞎这双手。

李墨:(松了口气,笑着说)王匠头过奖了,我们也就是瞎琢磨。这花折鹅糕做法不难,材料也常见,要是能让宫里其他人也尝尝,就好了。

王匠头:(想了想,说道)这有何难?再过几日,宫里要办匠人宴,到时候各工坊的人都会来,你们可以多做些,摆在咱们宫束班的桌上,让大家都尝尝。要是大家喜欢,说不定还能传到宫外去。

(李墨、苏巧和阿福眼睛一亮,连忙点头)

场景转换

几日后,紫微城匠人宴。宫束班的桌上摆着满满一蒸笼花折鹅糕,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其他工坊的匠人路过,闻到香味,纷纷围过来询问,李墨和苏巧热情地给大家分食,大家尝过之后,都赞不绝口。

(宴会上,张厨娘也来了,尝了花折鹅糕后,连连称赞)

张厨娘:李掌案,苏巧姑娘,你们这花折鹅糕做得好啊!材料常见,做法也不复杂,我回去跟后厨的姐妹们说说,以后咱们后厨也能做,给宫里的宫女太监们当点心。

李墨:(笑着说)张厨娘要是喜欢,我们把做法告诉你,您要是能传到宫外,让老百姓也尝尝,那就更好了。

(张厨娘点点头,记下了花折鹅糕的做法。后来,张厨娘的侄女在洛阳城外开了家小点心铺,张厨娘便把花折鹅糕的做法教给了侄女,还叮嘱她:“这是宫束班的匠人琢磨出来的吃食,做法简单,老百姓也吃得起,你好好做,准能受欢迎。”)

场景转换

洛阳城外,点心铺。张厨娘的侄女按照做法,做起了花折鹅糕,摆在铺子里售卖。路过的老百姓闻到香气,纷纷驻足购买,尝过之后,都觉得这糕造型好看,味道也好,一传十,十传百,花折鹅糕的名声渐渐传开,从洛阳传到周边州县,成了民间常见的点心。

第四幕:岁月流转,匠心永存

场景

几年后,宫束班工坊。李墨已成了宫束班的老掌案,苏巧的雕花手艺越发精湛,阿福也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匠人。这日,阿福从宫外办事回来,手里拎着一个布包,兴冲冲地跑进工坊。

【场景展开】

阿福:(跑进工坊,大声喊道)李掌案!苏巧姐!你们猜我在宫外看到什么了?

李墨:(放下手中的刻刀,笑着说)看你这高兴的样子,莫不是看到什么好吃的了?

阿福:(打开布包,里面是几个花折鹅糕,虽然造型不如当年在工坊里做的精致,但花瓣纹路依稀可见)你们看!宫外的点心铺在卖花折鹅糕!我买了几个,味道跟咱们当年做的差不多,老板说,这是从宫里传出来的方子,老百姓都爱吃!

(苏巧拿起一个,仔细看了看,眼眶有些湿润)

苏巧:没想到,咱们当年闲得没事琢磨的吃食,真的传到民间了。你看这花瓣纹路,虽然没咱们做得细,但也有那股子意思。

李墨:(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笑容里满是欣慰)是啊,咱们宫束班做手艺,讲究“匠心”,做吃食也一样。这花折鹅糕能流传出去,让老百姓也能吃到,比咱们做出再好的木簪、再精致的雕花,都让人高兴。

王匠头:(从外面走进来,手里也拿着一个花折鹅糕,笑着说)我刚才在宫门口也买了一个,味道不错。你们几个啊,当年没白瞎琢磨,这花折鹅糕,算是咱们宫束班的另一种“手艺”了,传得远,也传得好。

(四人围坐在工坊里,手里拿着花折鹅糕,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当年琢磨这道点心的日子,阳光透过木窗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惬意。窗外,洛阳城的街道上,点心铺的老板正高声吆喝着“花折鹅糕,新鲜出炉咯”,声音远远传开,伴着淡淡的米香和肉香,成了隋都洛阳里一道温暖的烟火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