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51章 徵四失论篇,方盛衰论篇,解精微论篇

第51章 徵四失论篇,方盛衰论篇,解精微论篇(1/2)

目录

徵(zhi三音)四失论

徵,意在惩处。徵四失,即针对四种过失予以惩罚。此文将详尽探讨医生在施治过程中易犯的四种过失,并提出相应的惩处措施,旨在警示医者,促使其不断提升医术,以保障病患的福祉。宽敞明亮的殿堂内,黄帝端坐其中,威仪庄重,不怒自威。他那深邃的目光仿佛能洞察一切,周身散发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质。雷公在一旁恭敬地侍坐,神色谦卑而专注。

黄帝缓缓开口,语气深沉而有力,犹如洪钟大吕,在殿堂内回响:“先生,你博闻强识,自幼潜心研习医术,通读医书无数,历经世事变迁,对于医者成功与失败之事,定有独到见解。试说说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究竟何在?”

雷公略一沉吟,拱手答道:“回禀陛下,臣自幼秉承家学,孜孜不倦地研习医术,严格遵从医经之教诲,按理说应当十全十美,达到医经中所言的十全效果。然而,在实际诊治过程中,却时常出现过失,这其中缘由,臣实在百思不得其解。”

黄帝微微点头,双目炯炯有神,继续说道:“是你年纪尚轻,智力未足,经验尚浅?还是你将所学与各家学说杂合运用,未能融会贯通,故而出现了偏差?人体经脉有十二,络脉有三百六十五,这是人尽皆知之事,亦是医生施治时所依循之理。然治病未能达到十全之效,乃因精神难以专一,思维分析欠缺条理,外在脉证与内在病情关联不足,故而时常疑惑丛生,判断失误。

诊病不明阴阳逆从之理,此乃治病失败之第一因。阴阳乃万物之本,医者若不明阴阳之理,犹如盲人摸象,难以准确把握病情,自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有医者从师学习未成,便妄自给人施治,还妄称所用方法正确,甚至另创新名以邀功请赏,胡乱使用砭石治病,留后遗症,给自己招致过错。此为治病失败之第二因。

这些医者急于求成,不顾病人安危,自以为是,实乃医者之大忌。他们妄自创立新名词,看似创新,实则缺乏扎实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只会误导他人,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危害。”“再者,不问病人之贫富贵贱、坐榻厚薄、形体寒温,亦不关心病人之饮食状况,不辨别个性之勇敢怯懦,不知运用比类异同之法加以分析,如此行事,只会扰乱自身思绪,难以明辨是非。此乃治病失败之第三因。

病人的生活环境和身体状况对病情有着重要的影响,医者若忽视这些因素,就如同在迷雾中前行,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更有甚者,诊病时不问病人初病之由,诸如是否曾有忧患、精神是否受过刺激、是否饮食无度、生活起居是否违背常规,亦或是中了毒?在未弄清这些情况下,便仓促把脉,又怎能准确判断病情?只会胡言乱语,乱说病名,最终为自身粗疏技艺所困,陷入窘境。这是治病失败的第四个原因。

这些医者缺乏耐心和责任心,不深入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现状,仅凭简单的把脉就妄下结论,实属不负责任。”“因此,当今世上有些医生,言辞虚妄,如同驰骋千里之外,却不明尺关寸脉之理,诊治疾病不知参考人事。医道之要,从容自信最为可贵。若坐下把脉,却诊不中五脏之脉及各种疾病起因,便开始自怨自艾,甚而责怪老师传授不精。若治病不循医理,不珍惜医术,不分场合草率施治,偶然治好,亦愚昧地以为侥幸成功,沾沾自喜。唉!医道深奥精妙,何人能解其中真谛?医道之大,可比天地,与四海相匹,若不明医之要旨,即便传授明白道理,亦会变晦暗不明。

医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和医德。”通过以上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医生在施治过程中,若出现精神不专一、思维分析不条理、阴阳逆从不明、胡乱施治、不关心病人具体情况、不问初病之由等过失,都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因此,对于这些过失,必须予以严厉惩处,以儆效尤。同时,医生们也应当引以为戒,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提高自身的医术水平,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医者仁心的宗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条充满挑战与责任的医者之路上,每一位医生都应怀揣敬畏之心,砥砺前行,以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为病患点燃生命的希望之光。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方盛衰论篇

本篇节选深入地论述了气之盛衰、气之逆顺的核心概念及其对人体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详细解析了五脏气虚所引发的各种梦境。雷公好奇地问道:“请问气的盛衰之中,何为逆?何为顺?”

黄帝耐心地解答道:“气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阳气通常从左向右运行,而阴气则从右向左运行。这一运行轨迹体现了阴阳二气的自然流转与平衡。正如自然界中日出东方而日落西方,阳气的运行方向象征着生命力的上升与扩展,而阴气的运行方向则象征着能量的收藏与内敛。老年人的气往往从上而下运行,而少年人的气则从下而上运行。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年龄阶段人体气血运行的特性。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气血运行趋于缓慢和下沉,而少年人正值生长发育期,气血运行旺盛,具有较强的上升动力。

因此,在春夏季节,如果病症表现为阳症阳脉,这便是顺,意味着生机旺盛,因为春夏时节阳气旺盛,阳症阳脉与之相应,春夏大地生机勃勃,万物生长,阳气充盈于外,人体阳症阳脉与之相协调,显示出身体的健康与活力;反之,如果出现阴症阴脉,则为逆,可能危及生命,因为阴气与春夏之阳气不相协调,阴气的过度表现可能会抑制阳气的生发,导致身体机能的紊乱。

同样地,在秋冬季节,疾病表现为阴症阴脉是为顺,有望康复,因为秋冬时节阴气为主,阴症阴脉与之相符,秋冬万物凋零,自然界进入休养生息的状态,人体阴症阴脉顺应了这种变化,体现了身体的自我调整与保护;若呈现阳症阳脉,则是逆,预后不佳,因为阳气与秋冬之阴气相冲突,阳气的过度旺盛可能会破坏阴气的收藏,导致身体能量的过度消耗。”

雷公接着问:“那么,气有余的情况下也能导致厥症吗?”

黄帝点点头,解释道:“确实如此。如果阳气上升而不下降,足部便会感到厥冷,这种寒冷可蔓延至膝盖。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在秋冬季节出现这种情况,治疗起来较为困难,因为青少年之气本应旺盛向上,却因阳气不降而受阻,与秋冬的阴气主导相悖,青少年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阳气的充分滋养和推动,如果阳气不降,就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而老年人在相同季节出现此症状,反而较易治疗,因为老年人的气本从上而下运行,阳气不降虽为异常,但在秋冬之际,其影响相对较小,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已经逐渐适应了气的缓慢运行,阳气不降对他们的整体影响没有青少年那么大。另外,如果阳气上而不下,还可能引起头痛及巅顶的疾病。这种厥病颇为奇特,看似属于阳证却不见阳证的表现,似属阴证又无阴证的迹象,五脏之气相互隔绝,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患者仿佛置身于空旷的原野,失去了气的滋养与引导,又似独自伏在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仅存一丝微弱的呼吸,性命可能危在旦夕。

这种状态下,患者的身体机能极度紊乱,气的运行无法正常维持生命的各项功能。”“所以,气虚所导致的厥症,会使人产生各种荒诞不经的梦境。厥逆越是严重,梦境就越是离奇迷乱。如果三阳脉悬绝,三阴脉细微,便说明人体少气。

肺气虚时,人会梦见白色的物体,或梦见有人被杀,流血遍地,尸体横陈;在金旺的时节,则容易梦见交战的情景,因为肺属金,金旺之时,肺气虚的表现更为明显,金的肃杀之气会影响肺的功能,使人在梦境中感受到恐惧和冲突。

肾气虚时,人会梦见舟船及淹死的人;在水旺的时节,则会梦见自己置身水中,心中充满恐惧,因为肾属水,水旺之时,肾气虚的梦境与水相关,水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会引发人在梦境中的不安和恐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