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小针解第三法人(2/2)
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当邪气侵入人体时,风寒等外邪往往会侵害头部,因为头部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部位。所以说邪气在上,强调了邪气对头部的影响。
浊气在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饮食都进入胃中,其中的精气会向上输送到肺,而浊物则会留在肠胃中。如果不能适应寒温气候的变化,或者饮食不加节制,就会导致肠胃发生疾病,所以说浊气在中。
清气在下,这句话的意思是清冷寒湿的地气侵袭人体时,必然会先从足部开始。因为足部是人体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容易受到寒湿之气的影响。所以说清气在下,强调了地气对足部的影响。
“针陷脉则邪气出”的含义是,当针刺入头部的穴位时,能够将邪气排出体外。这是因为头部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通过针刺头部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阳气,从而达到祛除邪气的目的。
“针中脉则浊气出”的意思是,当针刺入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穴时,可以将体内的浊气排出。足三里穴是人体的重要穴位之一,它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通过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浊气的排出。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的意思是,如果针刺过深,对于表浅部位的疾病,不仅不能将邪气排出,反而会使邪气随着针的深入而内陷,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在针刺时,要根据疾病的部位和病情的深浅来选择合适的针刺深度。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的意思是,人体的皮肉筋脉等各个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分布位置和功能,它们与不同的经络相互关联。例如,皮肤与肺经相关,肌肉与脾经相关,筋与肝经相关,脉与心经相关等。因此,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不同的经络和组织的关系来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取五脉者死”的意思是,如果患者的疾病在内脏,而五脏之气已经不足,此时如果反而用针在五脏的各条阴经上猛泻其气,就会导致五脏之气更加虚弱,从而使疾病无法治愈,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取三脉者惟”的意思是,如果过度泻除六腑的三阳经之气,会使病人的精神受到惊吓,胆怯畏惧,难以恢复。因此,在针刺时,要注意适度泻气,避免过度泻气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夺阴者死”的意思是,如果在尺泽穴后的五里穴连续针刺五次,就会过度泻除人体的阴气,导致疾病无法治愈,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夺阳者狂”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不小心泻掉了三阳经的正气,那么就会导致人变得癫狂。这里的“三阳经”指的是人体的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当这些经络中的正气被泻掉时,人体的阴阳平衡就会被打破,从而引发各种异常的症状,其中之一就是发狂。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这句话的意思是,高明的医生能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和眼睛的颜色变化,以及诊察尺脉和寸口脉的小大、缓急、滑涩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病情。通过这些观察和诊察,医生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气血是否通畅,以及是否存在邪气入侵等情况,从而准确地诊断出患者所患的疾病。
“知其邪正”这句话的意思是,医生需要了解疾病到底是由虚邪还是由正邪所引起的。虚邪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时,外界的邪气趁机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正邪则是指人体本身的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而引起的疾病。了解疾病的病因对于治疗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病因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这句话描述的是持针的姿态和进针出针时左右两手的不同动作。在针刺治疗中,右手主要负责推动针具,而左手则起到扶持和控制的作用。这种左右两手的配合可以使针刺更加准确和稳定,同时也有助于调整针具的角度和深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气至而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施用补泻手法时,要使针下得气才可以出针。得气是指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这表明针刺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只有在得气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补泻手法的作用,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气在于终始一”,这句话可谓是至理名言啊!它着重强调了运针调气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医生必须自始至终都要专心一意。在针刺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医生需要全神贯注地观察患者的反应,不能有丝毫的分心。因为只有这样,医生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针刺的手法和力度,以确保调气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要知道,针刺治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医生具备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而要想掌握这些技巧,医生就必须始终保持专注和专心。只有这样,医生才能在针刺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患者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针刺的深度、角度和力度,从而让针刺的效果更好,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再来看“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这句话,它的含义可真是深刻啊!这句话告诉我们,络脉就像是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将气血渗透灌注到全身筋骨肌肉的各个部分。而这些气血渗透灌注的节点,一共有三百六十五个之多!这些节点在人体的气血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系统。
通过调节这些节点的气血流通,我们就能够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就好比是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关键的零件,只有这些零件都正常运转,整个机器才能顺利工作。所以说,了解和掌握这些节点的位置和作用,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是指病人的脉象呈现出微弱无根、按之若无的状态,这表明其脏腑之气已经极度虚弱。这种情况下,如果治疗时不遵循正确的方法,反而从外在的病所之处与阳经的合穴入手,采用留针的方法来补益阳气,那么就会导致阳气更加亢盛,而内脏的阴气则会进一步衰竭。五脏的精气因此而加重损耗,最终导致死亡。在临死之际,由于体内已经没有足够的气来推动身体的活动,所以病人会表现得异常安静。
而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则是指病人的脉象表现为沉弱,轻按下去似乎感觉不到,这意味着阳气已经极度衰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治疗时不采取恰当的措施,反而选择在四肢末梢部位的输穴进行针刺,并采用留针的方法来补益内在的阴气,那么阴气就会过于旺盛,从而迫使阳气反向内入。阳气内入后,就会引发厥逆之病,而一旦发生厥逆,病人就会面临死亡的危险。在临死时,由于阴气过盛,病人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的症状。
之所以要“察其目”,是因为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会向上输注到眼睛,只有这样,眼睛的色泽才会鲜明。通过观察眼睛的状态,我们可以了解到五脏六腑的精气是否充足,从而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好坏。那颜色鲜艳夺目,仿佛在黑暗中也能绽放出光芒一般。如此鲜明的色泽,让人不禁联想到它所发出的声音,必然也是洪亮而清晰的。这里所说的声音洪亮清晰,并不是指普通的响亮,而是一种与平常截然不同的状态。当他发出这种声音时,就好像是在寂静的夜空中突然划过一道闪电,或者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起千层浪涛,让人无法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