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根结第五法音,终始第九法野,营卫生会第十八(1/2)
根结第五法音
阴阳之道与补泄之法:岐伯的深刻解析本篇节选深入探讨了阴阳之道和补泄之法,细致地解析了针刺之时准确把握气的逆顺的关键性和必要性,并郑重提醒读者,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高下悬殊,选择时必须慎重,不可掉以轻心。
岐伯说:天地之气相互感应,彼此交融,寒暖气候交替更迭,循环往复。那么,阴阳之道,究竟谁多谁少呢?阴道为偶数,阳道为奇数。当病发在春夏之季时,阴气少而阳气多,倘若阴阳失调,该如何判断什么该补、什么该泄?反之,病发在秋冬季时,阳气少而阴气多,由于此时阴气旺盛而阳气衰微,草木的茎叶便会枯萎凋落,湿雨亦会一直下渗到根部。
在疾病的表现上,即为阴阳相移,此时又该如何决定补泄之法?异常的邪气侵入经络,所引发的疾病种类繁多,难以胜数。如果医者不了解疾病的起因和现状,以及其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复杂关系,就会导致各个关口和枢机败坏失灵,致使精气外泄,阴阳极度失调,疾病自然难以治愈。九针的奥妙,关键在于掌握经脉的起止。
因此,了解了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便易于理解;若不知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则难以沟通,治疗效果亦会大打折扣。
黄帝关切地问:人体的行气逆顺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岐伯耐心地解释道:形气不足而病气有余,说明邪气盛,此时应紧急泄其邪气;若形气有余而病气不足,则表明正气不足,需紧急补其正气。
倘若形气不足且病气也不足,即阴阳之气皆不足,此时不可贸然使用针刺,否则将加剧不足,导致阴阳俱竭,气血耗尽,五脏空虚,筋骨枯槁。
对于老年人来说,这可能会导致死亡;对于壮年人来说,也难以恢复健康。若形气有余且病气也有余,即阴阳之气皆有余,则应紧急泄其邪气,以调和虚实。
因此,总的原则是:凡有余者用泄法,不足者用补法。所以说:针刺时若不懂得逆顺补泄的道理,可能会导致正气与邪气相搏。若气实却错误地用了补法,就会致使阴阳之气满溢,邪气充塞大肠和胃,肝肺之内发生胀满,阴阳之气错乱。而气虚却用了泄法,则会使经脉空虚,气血耗损枯竭,肠胃松弛折叠,肌肉消瘦皮包骨,毛发肌理枯焦憔悴。
如此,病人的身体状况将会迅速恶化,离死期不远矣。因此,运用针法的要领,在于精准地调和阴阳。调和好了阴阳,精气才会充足,形体与神气方能相合,使神气内藏而不致外泄。
所以说:高明的医生能够巧妙地调理阴阳之气,使之达到平衡;一般的医生则可能会时常扰乱经脉的运行;而粗浅的医术则可能直接危害人的生命。
因此,粗浅的医生在诊疗时不可不倍加审慎。他们必须仔细审察五脏的病情变化和五脏脉象的感应情况,以及经络的虚实状况和皮肤的柔粗程度,之后才能展开针对性的治疗。
终始第九法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