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240章 没有火力的血是死血

第240章 没有火力的血是死血(2/2)

目录

耳朵犹如黑炭般漆黑,这是肾气衰败的征象,肾气衰败之人必死无疑。

《证治准绳》云:“黑色属水,主寒,主痛,乃乃足少阴肾经之色也。”

黑色仿若寒潭之水,当身体内有寒有痛时,便会如墨染宣纸般显露出来,此乃肾经衰败之色。

姜良铎能够通过耳朵诊病,盖因中医认为耳朵乃宗脉之所聚,恰似人体的一幅全息图。当人体某一脏腑部位发生病变时,经络的传导作用恰似一条看不见的丝线,将病变之讯息传递至耳廓的相应部位,使其显现异常,耳朵的色泽、形态、感觉皆会如变脸般发生改变。

譬如,有一病人因肺癌切除了右肺,二十五载岁月悠悠而过,其他一切安好,唯独右耳的耳垂如被岁月侵蚀的花朵般明显萎缩。中医只需一眼,便能洞悉此人是否尚有火力,疾病是否已至严重之境。现今的耳针治疗,便是基于此原理。

《家问》有言:“耳焦如炭色者,为臂败,臂败者必死み死也。”一旦耳朵出现如此状况,按中医之法,当务之急便是急救,且需用能起死回生之重磅办法。

“耳轮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牡杜。”关元,乃是与人体火力关系紧密之穴位,恰似人体的丹田,是任脉上的一个救命穴,位于脐下三寸。顾名思义,关元之意,便是关住即将耗散的元阳,留住人体之火力,实乃能起死回生之重要穴位。在关元之位置,任脉、小肠经、脾经、肾经、肝经如百川归海般汇合于此,诊治关元,犹如对众多经络进行集体治疗。

由此观之,在慢性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若发现病人耳朵变得如薄纸般脆弱、如枯萎的花朵般凋零、褶皱如蛛网般增加,且毫无光泽可言,那就绝不可等闲视之了。

耳轮犹如生命的晴雨表,而决定耳轮状态的关键,不仅要有如潺潺溪流般的血液,更重要的是要有如熊熊烈火般的人气,如此方能使血脉充盈,耳轮丰满如珠。

我有一亲戚,因脑血栓而住进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情况危急。当时,他的血压低得如坠深渊,这无疑是血栓最易滋生的温床。血压过低,血流便如迟暮的老人般缓慢,若动脉再有损伤,血液黏滞度如胶似漆,血栓便极易形成。

送至医院后,医生依循此类病症的常规治疗之法,在静脉点上了防止血栓形成的药物,病人的生命体征总算稳定下来,然而却如泄气的皮球般萎靡不振,神志时清时糊,脸上的皮肤也仿佛紧紧粘贴在骨头上,耳朵干瘪得如泄气的气球,整个人在短短一个上午的时间里,就仿佛被抽走了精气神,皱纹如沟壑般布满全身。

我赶忙找来大学同学高颖,她可是医院的大内科主任,凭借在中医神经内科领域的卓越贡献,已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博士生导师。她一来,便要求值班医生立刻在输液中加入生脉饮。果不其然,下午病人便如枯木逢春般精神焕发,脸变得如满月般丰满、圆润,耳朵也如雨后春笋般支楞起来了。

生脉饮乃中医之名方,专治因气虚而引发的各种疑难杂症。配方之中,党参与人参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其补气之效,犹如熊熊烈火,炽热而强大,能振奋人体的火力,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各个器官的功能。当它变成输液剂型后,生脉饮的作用愈发直接,力量更是如排山倒海般巨大。

它赋予了衰弱的病人鼓动和利用血液的神奇能力,仿佛是为他们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危重病人面部皮肤颜色变黑,犹如生命的黑夜降临,是可怕的生命危象。

我有一个朋友的母亲,在70岁时毅然决定换掉那颗一直存在问题的心脏瓣膜,这本是一场看似并不复杂的手术,却最终以失败告终。经历了两次开胸的折磨,她的身体如同被狂风摧残的花朵,一蹶不振。先是肺衰竭,上了呼吸机,不久又被告知肾功能出现问题。家属惊恐地发现,病人原本白净的脸色突然变得如墨般漆黑,之后不久,腹水和呼吸衰竭接踵而至,无奈之下只能进行气管切开,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对于面色发黑,西医的解释是心脏功能不佳,血细胞从负荷氧气转变为负荷二氧化碳,血液的颜色也因此不再鲜红,就如同窒息时嘴唇的紫绀,脸色变黑也是缺氧的标志。然而,心功能一直不好的病人为何到后来才会脸色变黑呢?中医的解释则更具说服力: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犹如五颗神秘的星辰,分别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五个脏腑。黑色,是中医所说的肾出现问题后所显现的颜色。重病、久病之人面色变黑,意味着其他器官上的疾病久治不愈,最终累及肾(人体火力、元阳的发源地),肾气如同一座被攻破的城堡,彻底衰败了。而肾犹如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守,自然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6.只补血而不补火,人依然会血虚。

唐容川在《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中指出:“运血者,即是气。”

血需要气的推动,方能正常运行。

中医治疗血虚,绝不会单一地开具补血药,也不会只让病人食用阿胶、红枣、桂圆,更不会盲目相信单纯补铁,如服用硫酸亚铁就能解决血虚问题。

单纯的补血药物和食物,或许能让你摆脱贫血的困扰,使你的血细胞数量达标、结构正常,但却无法改变你血虚的状况。尽管指标看似正常,可你依旧会无精打采、浑身乏力,这就如同有米无炊,或者米多火小,饭始终无法煮熟。

所以,即便没有贫血,只要血虚,缺乏火力,依然需要补血。而且,补血时一定要在阿胶、生地、桂圆等补血药之外,加上黄芪、党参之类的补气药,如此,这个方子才能如灵动的骏马般奔腾起来,才能使血细胞背负氧气的能力得以增强。中医讲究“气为血之帅”,也就是说,血需要有气的统率和推动,才能在周身运行,进而发挥作用。

中医有一着名补血方剂,名曰“当归补血汤”,其中仅两味药,一味乃当归(此乃妇科之“圣药”,补肝血之效极佳),另一味则为补气之黄芪。

饶有趣味的是,虽名曰补血汤,然补气之药黄芪之剂量,竟五倍于补血之药当归,此充分表明,唯有补气,方可最终生血。

有一种病症,名曰红细胞增多症——你一听,或许会心生疑惑:红细胞多了,有何不妥?岂不是无需担忧贫血之症了?殊不知,罹患此症,红细胞过多,血液黏稠度便会增加,血流变得迟缓,全身血管皆扩张充血,非但未能为人提供必需之氧气,人体微循环更会因血细胞过多而变得更为糟糕,血栓更易出现,故而需将人体多余之血放出,以此作为治疗之法。其中之道理,亦颇为简单:人体之火,犹如煮饭之火,火力仅能煮熟那么多米,米多了,火不够,所煮之饭便会夹生。

●夏天可饮生脉饮●··

夏天,人应适当饮些生脉饮,尤其对于老年人、易出汗之体弱者而言。

生脉饮中,除党参之外,尚有五味子与麦冬,五味子具收敛之效,以防上汗过多而伤元气;麦冬则可补阴,助力将失去之阴液补回。此乃夏天体质虚弱者可放心服用之补剂。

7.实火多为社汉,虚火多为情种。

元·朱丹溪《楼致余论》有云:“二脏(指肝肾)皆有相火,而上扰于心。心者,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物大禽然两起,虽不交会,亦皆暗流而充而疏泄矣。”

肝和两个脏要是有火呀,那叫相火,而心火呢,就是君火啦。要是心诗船所汇动,情绪受到干扰,相火就会跟着心动而乱动起来。相火这么一乱动,精微物质就要流失啦,耗载了哟。

好多人都晓得,上火可不能一概而论呢,得分虚和实哦。

实火呀,就是身体壮实的人上火。一般来说呢,阴还处于正常水平,但是阳太多啦,绝对地多了,人就火气大了。这时候用牛黄解毒丸、黄连清胃丸之类的去火药清热,绝对没问题的啦,这些药能把冒尖尖的那一部分阳给消下去呢。

而虚人的上火呢,是阴低于正常水平,把本来并不壮实的阳显了出来,是相对地多了,可不是真的火大,而是阴虚哦。对这种虚火,一般需要吃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把虚下去的阴补上来,好和正常的阳对应,让阴阳找补平衡啦。

同样是上火,虚实不一样,一个需要泄,一个需要补呢。

怎么判断啥时候该泄,啥时候该补呢?有几个特点可以掌握哦。

凡是疾病早期,身体壮实,胃口好得很,喜欢吃肉,面色赤红,大便干燥,口臭口苦,同时还不会轻易就感到虚弱、无力的,这一般就是实火啦。极端而典型的例子,就像张飞、李逵那种类型的,有孔武之力,大多是劳力者。治这种上火也相对简单,痛快地拉一次肚子,上火就去了大半啦。

但凡疾病后期,身形消瘦,食欲欠佳,面色尤其唇色呈现嫩红之态,男性嘴唇亦会如女子般娇艳,且常感腰腿酸软无力,心思沉重,易失眠,易为外物所感,整个人处于一种消耗状态时,若其上火,通常便是虚火了。

此类人在言情小说、电影中屡见不鲜,多为命运多舛之情种,多愁善感,感情不顺,失恋或单恋者居多。譬如电影《胭脂扣》中梅艳芳所饰之如花,身形消瘦,神情恍惚,郁郁寡欢,乃劳心之人,典型的因情致虚。

梅艳芳本人即为阴虚体质,身形消瘦,敏感而多情,据传其至死都深爱着刘德华,对任何人都要念叨,这份感情至死都未能如愿………梅艳芳未遂的感情助她将《胭脂扣》中的如花演绎得活灵活现,也将自己带入了绝症。其子宫癌,难说没有情绪方面的问题。

中医有云“七情化火”,“七情”即七种异常的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任何一种情绪若得不到宣泄,都会积聚,化为火,此火乃典型的虚火,会暗中损耗身体的元阴、肾阴,乃至危及生命。

导致阴虚上火者,必有身体因素,如疾病消耗、治疗失误或饮食不当,更为重要的则是情志不畅。现代人欲望纷繁,情绪问题往往超越身体问题,常由心神扰动导致肝肾之精耗散,致使阴虚较阳虚更为常见。

8.口渴、便秘未必尽皆上火

张景岳于《类经附翼》中言:“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得布散,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故而饮一溲二,以致源泉不滋,天壤枯涸者,皆因真阳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

阳气羸弱至无法蒸化水液之境地,水之精微便难以布散周身。水只降不升,则会饮少溲多,恰似源泉无法润泽,土地必将干涸,此乃阳气不足所致之消渴症。

中医所言之上火与自然界之火有共通之处,皆为燃烧,皆需耗损水分,故上火时人会因缺水而口干。有一种口渴之人,其体质属阴虚有火,饮水乃自救之举,然因体内有火,故虽总饮水,却总觉口渴。

倘若此人身形较瘦,喜饮水,且食欲旺盛,食量颇大,那么除需养阴外,尚应化验一下血糖。此阴虚有火极有可能为糖尿病之先兆,糖尿病于中医中被称为“消渴”、“消证”。

现今,糖尿病发病已呈明显年轻化趋势,三十岁之人便可能罹患此疾,尤其父母患有糖尿病者,更应提高警惕。糖尿病实乃由胃火炽盛,进而导致胃阴虚乃至肾阴虚所致。

还有一种口渴,仿佛是久旱的大地,嘴唇也如干涸的河床般经常干裂,其特点是口渴难耐却又不想喝水,或者喝水之后感觉水就像停滞在肚子里的一潭死水,既不解渴,又难以排出。同时,还会伴有排便困难的症状。这种情况既非上火,亦非阴虚,而是气虚所致。往往是由于元气太过羸弱,无法将营养物质顺利输送上去,若是用中医辨证的话,大多属于“阳不化气”。因为阳气虚弱,水虽被喝入腹中,却不能如云雾般散布、蒸腾,而是迅速化作尿液排出体外,严重的甚至会“饮一溲二”,即喝一杯尿两杯,出的比进的多,“有降无升”,故而会不断地感到口渴。

此时切不可去火,而需服用补药,犹如为人体注入一股强大的火力,方能使水为身体所用。例如补中益气丸等,便是较为适宜的选择。服用之后,口渴和大便不通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这种口渴和便秘的根源在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补药恰似一把钥匙,能够帮助开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通道,使水不再如炽热的火焰般迅速蒸发,而是被身体充分吸收利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