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253章 清胃养颜

第253章 清胃养颜(1/2)

目录

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在这万籁俱寂、星河璀璨的夜晚,让我们一同放慢脚步,卸下一天的疲惫,走进中医养生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智慧殿堂。今晚,我们将共同探讨一个既关乎外在容颜之美,又牵动内在生命之本的重要话题——清胃养颜。这不仅是一门融合了自然规律与人体奥秘的养生艺术,更是一种贯穿于日常起居、饮食男女的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美丽,从来不是浮于表面的粉黛修饰,而是由内而外、气血调和、脏腑安和的自然流露。清胃养颜的核心,可凝练为两大根本支柱:其一,是清除胃中积热,即中医所言的“清胃火”;其二,是调和七情六欲,即“调节五志”,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日益重视的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这不仅是中医养颜之道的精髓所在,更是千百年来历代医家、尤其是皮肤科大家们在临床实践中反复验证、代代相传的宝贵经验。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静心体悟,细细品味,并将其融入生活,真正践行。

让我们将目光穿越千年时光,投向那部凝聚着古人智慧的医学典籍——《中藏经》。其中记载了医圣华佗一段振聋发聩的论述:“五疗者,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酢浆,色欲过度之所为也。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掳散,始变为疗。”这段话,如同一盏穿越历史迷雾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对皮肤问题根源的深层认知。它清晰地指出,皮肤上所生的五种疔疮,并非仅仅是风邪、湿邪等外在病邪单独侵袭所致,更多时候,是内外因交织、日积月累的结果。情绪的剧烈波动——无论是大喜过望、暴怒伤肝、忧思过度、悲恸欲绝,还是惊恐失措、思虑成疾,这些情志的失调,都会直接扰乱人体脏腑的气机运行。肝气郁结则克脾,心火亢盛则灼肺,脾失健运则生湿,湿久化热则成毒。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寒热交替、冷暖无常,以及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不良习惯:恣意豪饮烈性美酒、偏嗜甜腻肥甘厚味、频繁食用易引发过敏反应的“发物”如海鲜、辛辣之品,以及发酵类饮品如米酒、醋饮等,更有甚者,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损及根本。这些因素如涓涓细流,日复一日地汇聚,导致“毒邪”在体内悄然积聚。这些邪气,如同无形的毒素,慢慢浸淫于五脏六腑之间,若不能通过合理的调养与排解及时疏泄、排出体外,终将由内而外,发于肌肤,形成各种皮肤疾患,如反复发作的痤疮、顽固的湿疹、红肿热痛的疔疮,乃至色素沉着、皮肤粗糙无光等亚健康状态。这正是中医经典理论中“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生动体现——体内的失衡,终将在体表留下印记。

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成因,我们又该如何拨开重重迷雾,寻找到通往真正清胃养颜的康庄大道呢?以下几点建议,融合了千年古训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认知,愿能为大家带来深刻的启发与切实可行的指导:

1.少下饭馆,多喝杂粮粥——以食为药,调养胃土,固本清源**

在心火、肺火、肝火、胃火这“五火”之中,与我们日常皮肤状态关联最为直接、最为频繁的,莫过于胃火。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如闪电,工作压力巨大,饮食往往极不规律,三餐不定,饥饱无常。更常见的是,聚餐频繁,常食辛辣刺激的火锅、油腻不堪的烧烤、重油重盐的快餐与外卖。这些高热量、高脂肪、高盐分的食物,极易在体内积聚,酿生湿热,导致胃火上炎。其典型的外在表现便是面部油光满面,t区尤为明显,痤疮、粉刺此起彼伏,尤其是额头、鼻翼、口周等区域成为“重灾区”,毛孔也因皮脂腺分泌过于旺盛而显得粗大、堵塞。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谷气盛则胃厚,胃厚则多食,多食则胃大,胃大则肿胀。”这揭示了饮食过量与脾胃负担加重的因果关系。反之,若胃火炽盛,不能及时清泄,则热毒内蕴,上熏于面,极易化热生疮,形成各类皮肤问题。

谈及此,不得不提一位令人敬仰的中医皮肤科泰斗——北京中医院的陈彤云教授。如今已86岁高龄的她,依然精神矍铄,目光炯炯,面色红润有光泽,肌肤细腻紧致,状态之好,令人惊叹不已。我曾在十余年前有幸得见其风采,彼时她已年过七旬,但容颜焕发,步履轻盈,看上去竟如五十许人,丝毫不见老态!跟随陈教授数十年的弟子陈勇医师,曾多次在讲座与访谈中深情分享恩师的养生之道,其中至关重要、被反复强调的一条便是“饮食清淡,五味调和,谨和五味,骨正筋柔”。陈老常言:“一味追求时下流行的骨感美而过度节食、盲目减肥的人,往往会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最终不仅难以拥有健康的皮肤光泽和红润的面色,反而容易出现面色萎黄、皮肤干燥、头发枯槁、精力不济等问题。真正的美,是内在气血充盈、阴阳平衡、脏腑调和的自然流露,是生命力的体现。”因此,她一生都主张饮食务必均衡全面,五味不可偏废,切忌暴饮暴食,狼吞虎咽,给脾胃留下足够的消化和休整时间。

尽管身为一代名医,德高望重,社交邀约不断,但陈老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极少涉足繁华的饭馆酒楼,能推则推,能免则免。她曾坦言,饭馆的菜肴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追求“色香味”俱全,往往油重味浓,大量使用味精、鸡精、辣椒油、花椒油等调味品,过多的油脂和刺激性调料,正是助燃体内胃火、滋生湿热的“柴薪”与“催化剂”。她日常的饮食极为朴素而富有养生智慧:最爱喝的便是八宝粥一类的杂粮粥品,将小米的健脾、糙米的养胃、薏仁的利湿、红豆的补血、绿豆的清热、莲子的养心、芡实的固肾、红枣的补气等多种谷物豆类巧妙搭配,文火慢熬,直至软烂成粥。这样一碗粥,不仅温软易消化,减轻脾胃负担,更能起到健脾养胃、清利湿热、补益气血的综合作用。她极少食用牛羊肉等红肉,认为其性温热,易助火,动物蛋白主要来源于清蒸的深海鱼类(富含优质蛋白与oga-3脂肪酸)和各类豆制品(如豆腐、豆浆、豆干,富含植物蛋白与异黄酮),再辅以大量新鲜的时令蔬菜(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与膳食纤维)和多样化的五谷杂粮,确保了身体所需各类营养素的充足与平衡摄入,从生命的源头上为肌肤的健康与活力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

在蔬果的选择上,陈老同样有着独到而精细的见解。虽然普遍认为蔬菜水果富含抗氧化物质,有益于痤疮的改善和皮肤的修复,但中医讲究辨证施食,并非所有蔬果都适合每一位胃火旺盛、湿热内蕴的个体。例如荔枝、龙眼、芒果、榴莲等南方热带水果,含糖量极高,且性味偏温热,中医称之为“助湿生热”之品,过量食用无异于“火上浇油”,反而会加重体内的湿热之象,导致痤疮更加红肿、疼痛,难以消退。许多皮肤问题患者因担心“发物”会诱发或加重病情,而对鱼肉、海鲜等优质蛋白敬而远之,实则大可不必因噎废食,走向极端。关键在于烹饪方式的智慧选择:水煮鱼因汤底多油、常加辛辣调料,油炸鱼因高温产生大量氧化物质和“火毒”,确实不宜;但若改为清蒸,则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天然鲜美与营养成分,减少油脂摄入和火性生成,是胃火旺盛者理想的烹饪方式。同样,适量食用清蒸的鸡胸肉或瘦猪肉,只要控制摄入量,搭配清淡的蔬菜,亦可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蛋白质,不必过度忌口。这正揭示了一个贯穿古今的重要养生道理:食物的烹饪方式,往往能改变甚至重塑其原有的性味与功效,化“害”为“利”,化“燥”为“润”。

再以我们日常食用的禽类为例,鸡肉性温,有温补脾胃、益气养血的作用,故适合体质偏虚、气血不足者食用,宜选用嫩鸡、童子鸡以炖汤,取其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之性。而鸭子因常年生活于水中,习性偏寒凉,故其肉质亦偏寒,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之效。因此,民间少有“炖嫩鸭子”的说法,多为“老鸭汤”。为何?因嫩鸭肉质鲜嫩,其寒性更甚,若直接炖汤,汤品寒凉之性较强,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不适。而老鸭经过岁月沉淀,其寒性有所收敛,加之长时间文火炖煮,寒性更减,反而能发挥其滋阴养胃、清热解毒的功效,是夏季酷暑时节理想的清补佳品。传统烹饪智慧中,嫩鸭多制为烤鸭,通过明火高温烤炙,以火之热力中和其肉质的寒性,使其性质趋于平和,达到“制性存用”的目的;又如南京名产盐水鸭,以咸温之盐长时间腌制,盐在五行中属火,亦能有效矫正鸭肉的凉性,使其寒而不滞,适口性更强。由此可见,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早已蕴含着深刻的养生哲理与平衡智慧。一般而言,经过炒、炸、煎等高温处理的食物,其“火性”都会显着增强,产生大量“焦苦之气”与“燥热之性”,对于本就胃火亢盛、痤疮频发、口干舌燥的人群,务必谨慎食用,尽量减少摄入。这一点,与现代营养学所倡导的“没有绝对的垃圾食品,只有不合理的烹饪方式和食用习惯”的理念不谋而合,都强调了个体化、平衡性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性。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心安即是颜如玉,神定方能气自华**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此言不虚,蕴含着深刻的东方智慧。除了饮食这一有形、可量化的影响因素外,情绪管理作为无形、却力量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清胃养颜的整体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甚至决定性的地位。中医理论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精辟地概括了七情对气机的直接影响。无论是大喜过望导致心气涣散,暴怒伤肝引发肝气上逆,忧愁思虑过度耗伤心脾之气,还是悲恸欲绝损伤肺气,惊恐不安使肾气不固,一旦这些情绪反应超出人体正常的调节范围,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都会导致全身气机的逆乱与阻滞。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机不畅,首先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郁气滞;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水湿不化,聚而成痰;心神失养则睡眠不安,肺卫之气不固则易感外邪。最终,这些脏腑功能的失调,都会通过经络气血的传导,外发于肌肤。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排泄器官,也是情绪波动最直接的“晴雨表”,自然首当其冲,出现面色暗沉无光、黄褐斑悄然滋生、皮肤敏感脆弱、易发红发痒,甚至因压力过大而爆发大面积的“压力性痤疮”。

因此,学会与情绪共处,做情绪的主人,而非奴隶,保持心境的平和、安宁与愉悦,是养颜护肤的最高级功法,也是最根本的“治本”之道。我们可以尝试多种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放松身心,调节情绪。例如,坚持练习轻柔舒缓的瑜伽体式,配合深长而有节奏的腹式呼吸,能有效激活副交感神经,平复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帮助身体从“战斗或逃跑”的应激状态回归到“休息与消化”的修复状态。静坐冥想,通过将注意力专注于呼吸、身体感觉或某个意象,将纷乱的思绪拉回当下,有助于清空脑海中的杂念,缓解长期积累的焦虑与压力,培养内心的宁静与觉知。沉浸于一本启迪心灵的好书,在文字构筑的宁静世界里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智慧的滋养,也是一种极佳的情绪调节方式。此外,积极而健康的人际互动也至关重要。多与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倾诉交流,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喜悦与微小成就,也能坦诚地表达困扰与压力,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情绪宣泄和压力释放途径。在真诚的沟通中,郁结之气得以疏解,内心的孤独感被温暖取代,心火自然平息,肝气得以条达。培养一项能带来心流体验的爱好,如园艺、绘画、书法、音乐等,也能让人在专注中忘却烦恼,获得深层次的满足感与愉悦感。

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动则生阳,活血化瘀,通达气血**

生命在于运动,肌肤的活力与光彩亦源于体内气血的顺畅流动。适度的体育锻炼,是激活生命能量、改善体质、优化皮肤状态的不二法门。建议每天坚持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跳绳或太极拳等。这些运动不仅能显着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摄氧能力和代谢效率,更能通过肌肉的规律收缩与舒张,显着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血液是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到全身细胞的载体,同时也是带走细胞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乳酸)和体内积聚的“热毒”、“湿浊”的主要通道。当血液循环因运动而加速,新陈代谢的速率也随之大幅提升,这有助于将体内日积月累的有害物质更快地通过汗液、尿液、呼吸等途径排出体外,从而有效减轻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的解毒负担,净化内在环境,改善微循环。当肌肤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同时代谢废物被及时清除,其细胞活力自然增强,修复能力提升,肤色会变得更加红润、有光泽,肤质也会变得更加细腻、紧致。运动还能帮助调节内分泌系统,减少因压力导致的皮质醇水平升高,从而间接改善因激素波动引发的皮肤问题。但需注意,运动应“适度”,过度剧烈的运动反而会耗伤气血,产生过多的自由基,不利于养颜。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夜卧早起,养阴蓄精,修复再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