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256章 肺与大肠相表里﹣泻肚等于清肺火

第256章 肺与大肠相表里﹣泻肚等于清肺火(1/2)

目录

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在这静谧而安详的夜晚,我们再次相聚,共同开启一段深入探索中医智慧的旅程。今晚的主题,是一个看似奇特、却蕴含深厚哲理与临床价值的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更具体地说,便是“泻肚等于清肺火”。初听之下,或许您会感到不可思议:大肠位居下焦,主司排泄;肺脏高居上焦,主司呼吸,一上一下,相距甚远,如何能彼此呼应、相互影响?但中医的奥妙,恰恰在于这种超越解剖位置的整体观与气机联动的思维。它不只关注器官的局部功能,更重视脏腑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相互关系。接下来,请允许我为您层层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带您走进中医“天人相应、脏腑互通”的深邃世界。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并非象征性的连接,而是气机、功能与病理变化上的真实互动。肺主气,司呼吸,其气以肃降为顺,犹如秋日清风,将清气下沉,推动全身气机下行;大肠主传导,司排泄,其功能的实现,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肺气的向下推动。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而其气机的下降,亦如清泉下流,带动大肠蠕动,使糟粕得以顺利排出。若肺气壅塞、宣降失常,如外感风寒、风热犯肺,或内伤情志、肺气郁闭,则大肠传导无力,便会出现便秘、排便不畅;反之,若大肠积滞,宿便内停,浊气上逆,亦会扰肺,引发咳嗽、痰多、胸闷,甚至加重肺热壅盛,出现高热、喘促等症。二者一上一下,气机相通,互为影响,堪称人体“上下通调”的典范,也体现了中医“上病下取、下病上治”的治疗智慧。

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案例:一位长期受顽固性便秘困扰的女性朋友,尝试了各类润肠通便的药物,如芦荟胶囊、番泻叶、乳果糖等,初期尚有效果,久之则失效,甚至产生依赖。某次感冒后,她服用了感冒清热冲剂,本为解表清热之药,却不料几日后大便竟前所未有地顺畅,仿佛久闭的闸门被悄然打开,腹中沉重感顿消。此后,她偶然发现,每逢感冒服用此类药物,便秘便随之缓解。这并非巧合,而是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生动体现。清代着名医家唐宗海在《医经精义》中明确指出:“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肺气通畅,如风助帆,大肠传导自然有力。而感冒清热冲剂中的荆芥、薄荷、桔梗、杏仁等成分,尤以杏仁最能宣降肺气,既能止咳平喘,又能推动肠蠕动。这就像“提壶揭盖”——茶壶注水已满,若盖紧壶盖,水难流出;唯有揭开盖子,气机一通,水便顺势而下。同理,宣通肺气,即是在为大肠“揭盖”,使浊气得降,糟粕得行,便秘自解。

这一原理在临床中具有深远意义。例如,许多呼吸道感染患者,如患气管炎、肺炎或流感,常伴有高热、咳嗽、痰黄、咽喉肿痛等症状。即便使用退烧药后体温暂时下降,若大便仍不通畅,往往不久后体温又会反弹,咳嗽加剧。其根本原因,便是“肺火”无路可泄。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不耐邪扰,热邪入肺,需借大肠为出路,通过泻下使热毒随粪便排出,即“肺热下移大肠”。若大便闭结,火毒内陷,不仅发热难退,还可能引发神昏、咳喘加重,甚至发展为肺痈等重症。因此,保持大便通畅,实为清肺泄热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通腑泄热法”的核心思想。临床上常见面部粉刺、痤疮频发者,多属肺胃热盛,浊气上冲,治当通腑泄热,所谓“釜底抽薪”,正是此意——不从表面清火,而是从根源疏导。

进一步而言,对于体质尚实、因外感风热或肺胃积热所致的发烧,适当使用缓泻药物,反而能加速病愈。泻药在此并非伤正,而是“以通为补”、“以泻为清”。正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所倡“攻邪已病”,他认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侵体,当速攻速去,岂可姑息留滞?他在《儒门事亲》中强调:“唯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其余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此喻极为精妙——鲧治水以堵,终致泛滥;若体内有实邪而妄补,无异于闭门留寇,反助病势,使热邪更深。因此,张从正主张“以攻为守”,通过汗、吐、下三法,迅速驱邪外出,恢复正气。

张从正身处温补成风的金元之际,当时社会风气崇尚补益,世人“闻攻则不悦,闻补则乐之”,医者亦多迎合,以致积热内蕴、虚不受补者比比皆是。他毅然提出“以攻为补”的革新理念,强调“邪去则正安”,认为泻药用之得当,其效胜于补药。医书评其“为人放诞,无端仪”,看似贬语,实则赞其不拘成法、敢破常规的医者风骨。他主张“君子贵流不贵滞”,气血贵在流通,滞则生疾,通则不病。正因如此,他被召入太医院做御医,却因不耐官场繁文缛节与保守风气,毅然辞归,回到民间继续践行其“攻邪存正”的医学理想。其学术思想,对今日饮食丰盛、运动不足、肠胃积滞普遍的现代人,尤具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常因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绪压抑而导致“内热积滞”,此时盲目进补,反而助火生痰,不如适时通腑,让身体“轻装上阵”。

当代中医学者亦在继承中创新。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亚健康”课题的首席专家,经过长期临床观察与研究,提出: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高脂高糖、运动量普遍不足的背景下,传统的“一日一行”已非唯一标准,更宜提倡“两天三次大便最健康”。此说并非降低排便标准,而是强调胃肠应保持轻盈通畅,避免长期饱胀、积食内停,从而减少内热、痰湿、肺火等潜在隐患。这一观点与古训“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要想长寿,腹中常清”一脉相承,皆在倡导一种“清疏为养”的养生智慧——不以“补”为贵,而以“通”为要。

在具体调护上,若遇感冒发热兼大便不通,可选用纯大黄制剂“新清宁”,其性苦寒,能泻热通肠,力专效捷,适用于实热便秘、高热神昏者;或选用“麻仁润肠丸”、“麻仁滋脾丸”等缓下之剂,润肠通便,适合肠燥便秘、老年体虚者。使用时应以“大便通畅”为度,不必强求每日排便,更忌长期依赖泻药。关键在于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食辛辣、油炸、甜腻之品;配合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情绪舒畅,因肝气郁结亦会影响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此外,日常可通过拍打肺经(沿手臂内侧前缘)、按摩天枢穴(肚脐旁开2寸)、深呼吸练习等方式,促进肺与大肠的气机互动。清晨起床一杯温水,亦能激活胃肠蠕动,辅助排便,简单而有效。

从更深层的哲学角度看,肺与大肠的关系,也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肺属金,大肠亦属金,同气相求;肺主皮毛,大肠主排浊,二者共同参与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与能量调节。呼吸与排泄,看似无关,实则同属“气机出入”的范畴。现代医学也逐渐认识到“肠-肺轴”(Gut-LungAxis)的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影响肺部免疫反应,而肺部感染也可能改变肠道功能。这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不谋而合,显示出古老智慧的前瞻性。

养生之道,贵在细微处着手,持之以恒。我们不必等到疾病发生才想起调理,而应在日常中建立“通、清、和”的生活方式。让呼吸深长,让排泄顺畅,让身心轻盈。正如古人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我们的气机畅通,脏腑协调,自然百病不生。

希望大家在聆听之后,不仅能理解“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深刻内涵,更能将“保持大便通畅”视为日常保健的重要一环。让我们从呼吸与排泄的协调中,感悟中医整体观的智慧,守护身心的平衡与安宁。

3.常用感冒药如何辨清寒热,科学选用

肺火问题多发于两个季节——春季与秋季。这两个时节气候反复无常,气温忽高忽低,空气湿度变化大,昼夜温差显着,人体的免疫系统和调节机制容易受到挑战,抵抗力随之波动。在中医理论中,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外因,而肺作为“娇脏”,位居五脏之首,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是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正因其娇嫩敏感,不耐寒热,一旦外界气候变化剧烈,肺便首当其冲,成为外邪侵袭的主要目标。

尤其在春季,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自然界生机勃发,但同时也为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温床。中医称之为“春瘟”流行之季。此时的感冒多属风热性质,起病较急,症状明显,常见咽喉肿痛、扁桃体红肿、发热、咳嗽、鼻塞流黄涕,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若未及时干预,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甚至诱发流感大范围传播。中医治疗此类风热感冒,强调“疏风清热、解毒利咽”的治疗原则,常用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丸等中成药。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这些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如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确实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抗菌和抗炎作用;而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它们性味多属寒凉,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有效缓解风热之邪引起的各类上火症状。

然而,有一种常被大众误解的中成药是“感冒清热冲剂”。尽管名字中带有“清热”二字,实则其药性并非清热,反而以“散寒”为主,更贴切的名称应为“感冒去寒冲剂”。这是一种典型的“名不副实”的药物,极易误导患者,导致误用。该药主要成分包括荆芥、防风、羌活、白芷、川芎等辛温发散之品,药性偏温,功能为疏风散寒、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束表之证。若患者仅表现为嗓子疼,但并无恶寒、无汗、头身酸痛、鼻流清涕等典型风寒表证,贸然服用此药,反而会助热上炎,加重咽喉肿痛,甚至引发口干舌燥、面赤上火、便秘等内热症状。因此,感冒清热冲剂不仅不适用于肺热或风热感冒,反而可能“火上浇油”,加重病情。

真正适合使用感冒清热冲剂的情况是:因受凉引发的风寒感冒。例如冬天穿衣过少,或夏季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受寒,导致卫阳被遏,出现怕冷、无汗、头身紧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此时服用感冒清热冲剂,可通过发汗的方式将体表闭郁的风寒之邪驱散出去,达到“汗出邪退”的治疗目的。它的作用在于“宣肺散寒”,而非“清肺降火”,不能用于体内实热或肺火旺盛的状况。中医强调“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药必须与病性相符,否则适得其反。

与之作用相近的还有柴胡冲剂,其核心成分柴胡具有和解表里、疏肝退热的功效,尤其对因外感风寒或少阳证引起的低热、头痛、胸胁胀闷、体温轻度升高者效果显着。柴胡为“少阳专药”,能引邪外出,疏解半表半里之邪。若症状较轻,也可不依赖药物,采用物理发汗法:如饮用热姜茶或葱白豆豉汤后盖被捂汗、蒸桑拿、或用热水泡脚至全身微汗,再安静入睡,往往一觉醒来症状大减。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或感冒清热冲剂也可作为辅助手段,关键在于“透表达邪”——让身体适度出汗,使外邪随汗而解,恢复卫气的正常运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