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256章 肺与大肠相表里﹣泻肚等于清肺火

第256章 肺与大肠相表里﹣泻肚等于清肺火(2/2)

目录

中医强调“有一分表证,便需一分解表”。感冒初期,若身体素质尚可,应鼓励适度出汗,以助邪气外排。倘若强行压制汗液,或误用寒凉药物闭塞毛孔,导致“表邪不解”,外邪便会由表入里,化热入肺,引发更严重的咳嗽、黄痰、高热不退,甚至诱发慢性鼻炎、支气管炎等旧疾复发。现代人饮食多辛辣油腻,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体质普遍偏热,素有“内热伏火”,一旦外感,更容易出现“寒包火”之证,即外感风寒,内有郁热,病情复杂,发展迅速。

因此,当出现肺热炽盛的表现,如咳嗽剧烈、痰黄黏稠、咽喉灼痛、鼻干鼻血、口渴喜冷饮、体温持续高于38.5c,甚至感觉“口鼻生烟”,此时再用感冒清热冲剂或柴胡冲剂等温性药物,无疑是火上浇油,不仅无法退热,反而会助邪深入。正确的选择应是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寒凉类药物,如双黄连口服液、羚羊清肺颗粒配合养阴清肺糖浆。双黄连由金银花、黄芩、连翘三味苦寒之药组成,清热解毒之力强,适用于风热感冒初起,症见发热、咽痛、咳嗽、黄涕者。羚羊清肺丸则药力更猛,含有羚羊角粉(现多用水牛角代)、大黄、黄芩、栀子等成分,具有清热凉血、解毒通便之效,专治肺胃热盛、痰火上扰之证,尤其适合高热不退、痰黄带血、咽喉红肿溃烂、大便干结、午后潮热加重者。而养阴清肺糖浆则侧重于滋阴润燥,保护肺阴,防止清热过度伤阴,或用于感冒后期干咳少痰、咽干咽痒、声音嘶哑的恢复阶段,是“祛邪扶正”理念的体现。

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核心在于分清寒热虚实,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感冒虽为常见小病,但若用药不当,轻则迁延不愈,重则引邪深入,伤及肺脾,甚至诱发心肌炎、肾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必须结合季节特点、气候环境、个体体质及具体症状进行综合判断,不可盲目跟风或凭经验用药。

**温热性质的感冒药(适用于风寒感冒):**

-**感冒清热冲剂**:专为风寒束表而设,尤宜于秋冬寒冷季节或空调环境受寒所致的感冒。即使体内略有积热,也应先解表寒,所谓“急则治标”。若感冒初起,仅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而无明显内热(如舌红、口渴、便秘),可单独服用此药,借其辛温发汗之力驱邪外出。但若已有内热表现,应配合清热药物使用,避免单一温药助火。

-**通宣理肺丸**:以紫苏、前胡、桔梗、陈皮、半夏等为主,重在宣肺止咳、散寒化痰。适用于风寒袭肺引起的咳嗽频作、痰白清稀、鼻塞声重、胸闷不舒等症状。其药性温和,不伤正气,适合老年人或体质偏弱者在冬季使用,是治疗风寒咳嗽的经典成药,尤其适用于慢性咳嗽因受寒诱发者。

**寒凉性质的感冒药(适用于风热感冒):**

-**双黄连口服液**:春夏季气候干燥炎热,流感高发,此药最为适用。由金银花、黄芩、连翘三味苦寒之药组成,清热解毒之力强,对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咽痛、咳嗽、黄涕有良好缓解作用,是家庭常备的清热类感冒药。但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泻。

-**羚羊清肺丸**:清肺泻火之力远胜双黄连,因其含有羚羊角(现用水牛角浓缩粉)与大黄,具有清热凉血、解毒通便之效。适用于肺胃热盛、痰黄黏稠、咽喉肿痛、大便干结、午后潮热加重者。临床常与柴胡冲剂联用,以增强退热效果,服后静卧,有助于邪退正安。但体弱便溏者不宜久服。

-**银翘解毒丸**:为治疗风热感冒的基础方,药性较羚羊清肺丸平和,重在疏风清热、解毒利咽。适用于春秋季节普通感冒,症状以发热、微恶风、咽痛、咳嗽为主,无明显高热或痰浊者,安全性和适用性较高,儿童及体弱者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羚翘解毒丸**:在银翘解毒丸基础上加入羚羊角,增强了清热镇惊、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烦躁、头痛、咽喉肿痛较重者。虽羚羊角已被替代,但仍保留其清热之功,是风热感冒较重时的理想选择,尤其适合儿童高热惊厥倾向者。

-**芎菊上清丸**:以川芎、菊花、黄芩、栀子、蔓荆子等组成,主攻上焦风热,尤擅缓解感冒引起的头痛、目赤、耳鸣、鼻塞。其方重在清利头目、疏散风热,适用于病毒性感冒中以头痛为主要表现者,但不适用于风寒所致的紧痛或遇冷加重的偏头痛。

-**止咳橘红丸**:此药组方复杂,兼顾肺、脾两脏,以化痰止咳为主,兼有清热之功。其中橘红、半夏、茯苓健脾化痰,石膏清肺胃之热,适用于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或“老慢支”痰多黏稠、咳喘不止的情况。但因其缺乏解表之力,不适用于新感风寒或风热初起的感冒咳嗽,应与通宣理肺丸等表里双解之剂区分使用。

**养阴清肺糖浆**:以生地、麦冬、玄参、白芍、贝母等滋阴药为主,辅以薄荷清热利咽,重在滋养肺肾之阴,润燥止咳。适用于秋冬季干燥气候下出现的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感冒后期阴液受损者。虽无强效退热作用,但可作为辅助药物,防止清热太过伤阴,促进机体恢复,是“扶正祛邪”的重要体现。

此外,还需注意:感冒初期应多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若发热持续不退、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中医治疗感冒强调“因时制宜”,春季重在疏风清热,夏季注意清暑化湿,秋季宜润燥养肺,冬季重在散寒解表。

总之,感冒用药不可“跟风”或“凭感觉”,必须结合季节特征、症状表现、体质类型综合判断。风寒感冒重在“散寒解表”,宜用温药发汗;风热感冒重在“清热解毒”,宜用寒凉之品清泄。同时,注意顾护正气,避免过度发汗伤阳,或滥用寒凉伤脾。只有辨证准确,选药得当,才能事半功倍,早日康复。盲目用药不仅延误病情,还可能引发并发症,得不偿失。科学认识感冒药的寒热属性,是自我药疗安全有效的关键一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