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51章 迷雾重重

第51章 迷雾重重(2/2)

目录

上次在南海识别出“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改进型号时,他也是这副模样,连声音都带着抑制不住的颤音,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发抖。

“衍哥!有突破!国‘锁眼’卫星的信号被我们解密了一段,虽然是残缺的指令片段,但里面明确提到了‘利维坦’‘phase3激活’‘生物-机械融合体’!”

路屿把平板递到陆衍之面前,屏幕上的代码片段里,几个关键词被标成了醒目的红色,“你看这个‘生物-机械融合体’,之前我们还以为‘利维坦’是纯机械装置,现在看来根本不是!”

他手指飞快滑动,调出一份声纹分析报告,红色的波形图在屏幕上跳动,像一颗正在搏动的心脏,每一次起伏都标注着精确的“频率值”:

“还有这个!我们对‘利维坦’的声纹进行了频谱分析,除了机械推进器的低频震动——

频率在12-18hz,完全符合7叶大侧斜螺旋桨的推进特征,这种螺旋桨能减少30%的水下噪音,是国核潜艇的标配——还夹杂着一种2.3hz的节律性声音!”

路屿的声音更激动了,他调出另一篇论文的截图:

“我对比了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2023年的论文数据,论文作者是海洋生物学家山田隆司,他的团队2022年用‘深海挑战者’号载人潜水器;

在马里亚纳海沟6000米处捕捉到15只大王乌贼,通过植入式传感器记录了它们的生理数据——

其中心脏搏动频率正好是2.2-2.4hz,误差不超过0.1hz,和‘利维坦’的声纹完全吻合!”

陆衍之的瞳孔猛地收缩,指节因为用力攥紧而泛白——

生物-机械融合体?

这已经超出了常规武器的范畴,甚至突破了“武器”的定义。

他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拉卡的废墟里,那次“夜莺行动”的收尾阶段,他们从“暗网联盟”的地下据点里,缴获过一份加密的dARpA秘密文件,文件编号是dARpA-2022-078,当时用了三天才破解成功。

文件里清晰地提到:

“利用深海生物基因片段,结合钛合金骨架,研发具备自我修复能力的水下作战平台”——

具体方案是用大王乌贼的肌肉组织包裹钛合金骨架,利用生物组织的柔韧性减少水阻,钛合金提供抗高压的结构强度,而自我修复能力则依赖生物细胞的再生功能。

当时他还以为这是天方夜谭——

生物组织在6000米深海的高压环境下,存活时间不超过24小时,而且机械部件与生物神经信号的兼容问题,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至少十年内不可能突破。

但现在看来,那个疯狂的计划可能已经进入了实验阶段——“利维坦”的2.3hz心跳声,就是生物组织存活的直接证明。

“衍哥,还有更怪的!”

路屿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调出被动声纳的实时数据,数据曲线呈平缓下降趋势,

“‘利维坦’的上浮速度从8节降到了3节,现在停在c-7区下方500米处。

这个深度太刻意了——正好是‘蛟龙-3’的最大工作深度!

‘蛟龙-3’的设计参数里写得很清楚,在500米深度时,它的机械臂灵活性、推进系统响应速度都是最佳状态,一旦超过600米,海水压力会导致液压系统操作迟滞,反应速度会下降40%。

‘利维坦’停在这里,不像是巧合,更像是在……等待什么?”

他又调出YLc-8E型红外探测器的数据,温度曲线在尾部区域明显上扬:

“而且YLc-8E显示,‘利维坦’的外壳温度比周围海水高4c——500米深海的海水温度约4c,它的外壳温度稳定在8c,这已经很异常了。

更奇怪的是它的尾部,有三个直径约5米的区域正在快速升温,现在温度已经达到25c,我们推测是在预热某种推进系统。”

“会不会是dARpA之前公开过的‘深海等离子推进’技术?”路屿眼神里带着疑问,又自己给出了答案,

“我查了资料,这种技术需要预热10分钟才能启动,启动后水下速度可达20节,比常规螺旋桨推进快一倍,而且噪音极低,在深海几乎无法被声纳捕捉。

如果‘利维坦’启动这种推进系统,我们根本没法追踪它的动向。”

就在这时,声纳兵赵磊突然从座位上弹起来,椅子腿在地面上划出刺耳的声响。他的脸涨得通红,双手死死攥着耳机线,大喊:

“指挥官!‘海龙’小队的信号!备用音频频道接收到微弱通讯,是龙王的声音!”

备用音频频道是40.6hz的国际海事应急频道,采用跳频技术,抗干扰能力极强,即使主频道被电磁脉冲屏蔽,也能通过分散的频率点传输信号。

这个频道他们已经不间断监听了4小时,前3小时只有滋滋的电流杂音,赵磊的耳朵都听得发麻,中间揉了三次太阳穴,手指因为长时间握着调节旋钮而僵硬,却始终没敢离开岗位;

此刻突然出现的人声,像黑暗中亮起的一根火柴,微弱却足以点燃所有人的希望。

“是40.6hz频道!跳频周期1.2秒,信号强度一开始只有10db,我正在调增益!”

赵磊的手在调节旋钮上飞快转动,额头上渗出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他清楚龙王的声音意味着什么——

那是“海龙”小队的队长,是八名队员里经验最丰富的老兵,他的声音,就是队员们还活着的证明。

手指甚至有些不听使唤,调了三次才把信号强度从10db提升到30db,杂音终于弱了一些,隐约能听到人声。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通讯屏上,整个指挥室里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连呼吸都下意识放轻了。

电流杂音像炸开的静电,滋滋声中,龙王沙哑的声音从混沌中闯出来,破碎,断断续续,每一个字都像从干裂的喉咙里挤出来——

那是缺氧导致的虚弱。根据“蛟龙-3”的设计标准,氧气储备低于20%就会触发一级警报,此刻18%的储备量,换算下来只剩约13小时的供氧时间,而且这还是在队员们减少活动、降低耗氧的前提下。

“……运载器左舷受损……刚才的电磁脉冲烧了导航系统……罗盘一直在转……没法定位……”

龙王的声音里带着喘息,每说一句话都要停顿一下,像是在积攒力气,

“氧气储备仅剩18%……应急灯在闪……我们关了非必要设备,还是掉得快……”

“……看到‘利维坦’了……”龙王的声音突然低了下去,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颤抖,“它在发光……淡蓝色的……我用光谱仪测了,波长大概450n……像把银河揉碎在金属上……”

陆衍之的心猛地一沉——450n属于蓝光波段,他清楚这种光在深海的特性:

在水下的穿透力比红光强5倍,能传播50米以上,所以龙王才能在漆黑的深海里清晰看到。

而且这种波长的光,往往与生物发光有关,比如深海磷虾的发光就集中在440-460n,这更印证了“生物-机械融合”的猜测。

“……海底的装置也在亮……”龙王的声音继续传来,断断续续,“频率一样……1秒闪一次……像是在回应‘利维坦’……”

同步闪烁的频率,绝不是巧合。

陆衍之立刻反应过来——

这很可能是“利维坦”在通过光信号确认装置位置,为后续的回收做准备。

一旦“利维坦”完成回收,“蛟龙-3”和里面的八名队员,就再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