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迷雾重重(1/2)
“这次事件背后,可能有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影子。”
科林的声音透过加密通讯器传来,带着电流特有的细微杂音,却让隔间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证据?”
陆衍之的声音冷了下来,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隔间壁上的防滑纹路——
那纹路是军工级防滑涂层,颗粒间距精确到0.3毫米,此刻却成了他梳理思路的触点。
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三年前在叙利亚拉卡执行“夜莺行动”时,他就是这样摩挲着墙角弹孔边缘的铜制弹芯残留;
从“暗网联盟”看似无懈可击的伏击路线中,找出了对方依赖固定火力点的破绽,带着三名受伤队员在沙尘暴掩护下成功突围。
科林没有停顿,迅速调出一张卫星图片。
屏幕微光映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放大后的画面里,公海上漂浮的三个银色浮标格外刺眼,像撒在深蓝绸缎上的锡箔纸,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这些是‘中继数据浮标’,坐标北纬29°58′、东经123°10′,名义上是国‘全球海洋监测计划’2020年部署的遗留设备。你应该知道,这个计划从启动起就争议不断——
2021年联合国海洋委员会曾质疑其‘监测范围超出民用需求’,但国以‘气候变化研究’为由拒绝公开核心数据。”
他指尖在屏幕上滑动,调出浮标的技术参数页:“该计划名义上监测海洋温度、盐度,实则为国海军收集全球海域水文数据——
包括海水密度垂直分布、海底地形粗糙度,这些都是潜艇隐蔽航行的关键参数。浮标平时处于休眠状态,仅每季度传输一次常规数据,传输功率控制在10瓦以内,避免被监测到。”
“但我们部署在远东的‘棱堡’超视距雷达,在昨天下午14时07分捕捉到了异常。”科林的语气陡然严肃,“你清楚‘棱堡’的性能——
它采用双基地雷达体制,探测范围覆盖整个西太平洋,对低速移动目标的识别精度可达10米级,即使是深海浮标这种小型设备,也能锁定其信号特征。
当时三个浮标同时激活,激活时间与你们报告‘目标装置沉没’的时间完全重合,误差不超过10秒。”
他调出数据图表,红色曲线在14时07分处陡然飙升:
“浮标传输的加密数据流强度达到1.2Gbps。这个带宽是什么概念?
常规4K高清电影每部约50Gb,1.2Gbps的传输速率每秒可传输150b,相当于同时传输20部4K电影;
而国际海事组织规定的民用浮标,传输速率最高仅1bps,每秒只能传输128Kb——
前者是后者的1200倍,完全超出了‘监测海洋数据’的合理需求,更像是在传输高密度的作战指令或设备参数。”
“更关键的是加密算法。”
科林的手指点在屏幕角落的代码片段上,
“我们的密码团队对数据流进行了逆向解析,发现其核心算法与2023年dARpA‘海神之矛’项目泄露的代码片段有78%的相似度。这个项目你或许有印象——
2021年启动,由雷神公司负责硬件研发,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承担软件集成,初期预算50亿美元,公开的研究方向是‘深海环境适应性设备’;
但根据泄密资料,其真实目标是‘深海自主作战平台’,能在6000米深海执行侦察、拦截甚至攻击任务。”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了泄密事件的细节:
“当时泄密的研究员名叫艾伦?史密斯,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负责‘深海导航模块’的代码编写。
他因赌博欠下230万美元债务,试图向第三方出售项目核心代码,结果被FbI反间谍部门盯上,2023年6月在迈阿密机场被捕,最终判处15年监禁。
那次泄密虽然只流出了3%的代码,但我们的技术团队一直存有备份,这次正好派上了用场。”
科林的指尖在屏幕上点出一个闪烁的红点,红点周围的虚线标注着“数据流跳转路径”,像一张无形的网:
“还有一个关键线索——
‘海龙’小队失联前5分钟,我们在c-7区监测到一股定向数据流,正是通过这些浮标中转,先跳转至国关岛阿普拉海军基地,最终指向本土的白沙导弹靶场。”
“阿普拉海军基地是国在西太平洋的反潜核心枢纽,你应该清楚它的部署——
目前常驻12艘核潜艇,包括8艘‘弗吉尼亚’级和4艘‘洛杉矶’级,还部署了30架p-8A‘海神’反潜机,具备24小时全域反潜能力。
而白沙导弹靶场更不简单,它不仅是‘标准-6’防空导弹、‘战斧’巡航导弹的主要测试场地,更是dARpA‘非常规武器’的实验重镇——
2022年他们就在这里测试过‘电磁轨道炮’,当时炮口动能达到32兆焦,能击穿1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
科林调出解密的关键词列表,字体鲜红刺眼:
“数据流内容虽然还没完全破解,但‘样本回收’‘相位锁定’‘活体评估’这三个关键词已经确认,而且出现时间与你们报告的异常电磁脉冲完全同步——
事发时间14时12分,电磁脉冲强度1600V\/。这个强度是什么概念?常规军用电磁干扰设备的强度约800-1200V\/,1600V\/
足以瘫痪中小型舰艇的电子系统,更不用说‘蛟龙-3’这种深海运载器的通讯模块了。我们推测,这次电磁脉冲就是为了切断‘蛟龙-3’与外界的联系,方便后续回收目标装置。”
这个消息像颗炸雷,在陆衍之的脑子里轰然炸开。
他靠在隔间壁上,指尖停止了摩挲,防滑涂层的颗粒感还残留在指腹,却再也无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如果科林的情报属实,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完全变了。
“暗网联盟”很可能只是国抛出的棋子——用一个看似“非政府组织”的身份掩盖军方行动,既避免与我方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又能在事发后推卸责任;
那个沉入海底的装置根本不是什么“废弃实验品”,而是精心设计的诱饵,专门引诱“海龙”小队靠近,暴露我方的深海探测能力;
而“利维坦”,那个让声纳兵闻之色变的未知目标,或许就是dARpA“海神之矛”项目的实验产物,这次行动不仅是测试它的实战能力,更是为了回收“样本”——
很可能是装置里的某种核心部件,或是“利维坦”在行动中收集的数据。
这不是简单的军事对峙,而是一场用整个东海做棋盘、用“海龙”小队八名队员的性命做赌注的危险游戏——
国想借此摸清我国深海探测的极限,同时验证其新型武器在实战环境下的有效性,甚至可能在测试“生物-机械融合”这种突破伦理边界的技术。
“感谢你的情报,科林。”
陆衍之沉声道,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沉重,“我们会立即组织技术团队核实,有新发现会通过‘信天翁’频道同步给你——
这个频道的加密级别你放心,采用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每10分钟自动更换一次密钥,目前还没有被破解的记录。”
他顿了顿,想起了国军方惯用的战术,补充道:“另外,提醒你们的北部舰队,密切关注日本海方向。国很可能会有佯动——
他们习惯用次要方向的行动分散注意力,去年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时,就曾派‘罗斯福’号驱逐舰在日本海巡航,表面上是‘维护航行自由’,实则掩护‘俄亥俄’级核潜艇在朝鲜东部海域部署,这种战术他们用了不止一次。”
挂了通讯,陆衍之推开隔间门,刚走出去,路屿就猛地从座位上跳起来,手里举着的平板差点脱手。
少年的眼睛亮得像燃着的星,那是发现关键线索时特有的兴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