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55章 深海危机

第55章 深海危机(1/2)

目录

水面之上,指挥中心

“有反应了!”

路屿的低呼声打破了舱内的寂静,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显然是过于兴奋,尾音都有些变调。

他的屏幕上突然闪过一串极其复杂的数据流——每秒刷新约1000个字符,仅持续了0.8秒就消失了,但他提前设置的

“数据捕捉程序”(基于深度学习的实时数据抓取算法,能在0.01秒内识别并保存目标数据流)

还是截获了其中的30%,截获的数据在屏幕上以绿色块突出显示,像一片小小的绿洲。

“我伪装成编号‘子体-07’的身份,发送了一个‘采样状态查询’的指令——用的是之前捕捉到的子体信号格式,连校验码都模仿了它的周期规律,竟然收到了回应!”

他指着屏幕上的绿色字符,手指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你看,这是‘子体-07’的历史信号特征,这是我发送的指令,两者的匹配度达到98.7%,所以才没被识破。刚才我还以为要失败了,手心都出汗了。”

他的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键盘的按键因为快速按压而发热,能感觉到指尖传来的温度,屏幕上跳出一个解析后的表格:

“大部分数据还是加密的,但我解析出了一段环境参数:深海水温4.2c(1850米深海的正常水温约2-4c,符合预期,这个温度下海水的密度是1030kg\/3,比海面海水密度高1.5%;

密度数值旁画着一个小小的水滴图标),盐度35‰(全球海洋平均盐度约35‰,东海海域因长江入海,盐度通常在32-34‰,这里达到35‰,说明‘利维坦’可能来自外海;

盐度数据用蓝色标注,旁边有个箭头指向外海方向),溶解氧浓度2.1毫克\/升(深海溶解氧浓度通常低于5毫克\/升,这个数值属于正常范围,说明周围海域没有特殊的氧气消耗源;

溶解氧数据旁画着一片小小的绿叶),这些和‘探索者-2号’传回的实时数据一致,说明指令没有被识破。还有……”

他突然停顿了一下,眼神里充满了震惊,手指悬在键盘上,像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有一段生命体征读数!”

“生命体征?”

陆衍之立刻凑到屏幕前,他的呼吸不由得加快了——

如果“利维坦”内部有生命体,那意味着这个庞然大物并非完全自主的机器,它的行为模式可能存在弱点(比如生命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或者对特定刺激的反应,比如麻醉剂、声波干扰等)。

他的手指按在屏幕边缘,指甲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指尖能感觉到屏幕的冰凉,与他内心的燥热形成鲜明对比。

“是的!”

路屿调出一段波形图,图上的曲线平缓而有规律,像一条缓慢起伏的山脉,曲线的峰值和谷值都很稳定。

“信号很微弱,信噪比约1:5(信噪比越低,信号越模糊,1:5意味着有效信号强度只有噪声的1\/5,需要通过3次滤波才能清晰识别,滤波后的曲线变得平滑了许多),但能清晰分辨出:

心率每分钟23次(人类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这个心率远低于正常水平,比深度昏迷患者的心率还低),体温28.5c(人类正常体温是36-37c,这个温度属于低温状态;

接近冬眠动物的体温),呼吸频率每30秒1次(人类正常呼吸频率是12-20次\/分钟,这个频率同样极低,每次呼吸的间隔长得让人揪心)。

这个体征和人类深度冬眠状态(心率约30次\/分钟,体温32c)相似,但更极端——像是在某种低代谢状态下维持生命,可能是为了减少能量消耗,适应深海的极端环境。”

他用鼠标在屏幕上圈出一个区域,区域内有一个红色光点,光点在缓慢移动,“信号源定位……就在‘利维坦’的中部区域,距离它的‘头部开口’约50米,那里的金属外壳有一个明显的凸起;

直径约8米,高度约3米,之前我们以为是设备舱,现在看来,可能是‘生命维持舱’——凸起周围的鳞片密度比其他区域高,鳞片之间的缝隙更窄,可能是为了保护内部的生命体,像一层额外的铠甲。”

难道那里面有人?是被劫持的船员?还是国的实验人员?

陆衍之的脑子飞快地运转,无数个疑问涌了上来——2023年国曾有一艘深海科考船“深海挑战者号”在东海失联,当时国宣称船上5名船员全部遇难,但从未公布遗体或残骸,也没有说明失联原因。

“深海挑战者号”的失联位置是北纬28°15′,东经125°30′,距离现在“利维坦”出现的位置仅80海里,会不会和“利维坦”有关?

当时国海岸警卫队的搜救报告里提到“海域出现异常电磁信号,干扰了搜救设备”,现在想来,那可能就是“利维坦”发出的信号,当时他们还以为是海底火山活动引起的。

陆衍之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脑子里浮现出“深海挑战者号”的资料图,那是一艘白色的科考船,船身上印着国海洋局的标志,现在想来,那艘船可能根本不是在科考,而是在为“利维坦”提供补给。

就在这时,通讯频道里突然弹出一个红色的加密通讯请求——来自科林少校,北约联合反潜舰队的联络官,他们的舰队此刻正部署在距离“利维坦”200海里的海域;

负责监测海面动态,舰队由3艘护卫舰和1艘预警机组成,配备了“宙斯盾”防空系统和“拖曳线列阵声纳”。通讯请求的图标是红色的三角,旁边闪着紧急信号的光晕。

陆衍之立刻接通,科林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急迫,透过耳机传了过来,还夹杂着背景里的警报声——那是尖锐的“呜呜”声,像消防车的警笛,让人心里发紧:

“陆指挥官!我们的‘北极星’监听系统刚刚截获了国太平洋司令部与一个秘密单位的通讯——

用的是最高级别的‘量子加密’,我们花了1分20秒才破解出一句话,通讯时长只有0.8秒,显然是为了避免被追踪。

内容是:‘普罗米修斯之火已点燃,守护者被唤醒。必要时,执行净化协议。’”

科林的声音顿了顿,能听到他急促的呼吸声,“‘北极星’系统的解密成功率通常在90%以上,但这次因为通讯时间太短,只能确认95%的内容,剩下5%是根据上下文推测的,但核心信息不会错。‘净化协议’这四个字,我们反复核对了三次,绝对没错!”

“普罗米修斯”!

这两个字像惊雷一样炸在陆衍之的耳边——路屿之前截获的国加密文件里,多次提到这个授权代码,文件里说“普罗米修斯”是某个深海项目的代号;

预算高达230亿美元,由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主导,参与机构包括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项目启动时间是2018年,目标是“开发深海超级武器系统”。

而“守护者”很可能就是“利维坦”。但“净化协议”是什么?听起来绝不是什么“保护”措施,更像是“毁灭”——毁灭证据,包括“海龙”小队、海底装置,甚至可能波及附近的舰队。

陆衍之想起上次国在叙利亚销毁化学武器时,用的代号就是“净化行动”,当时直接炸毁了整个武器仓库,连附近的平民区都受到了波及,新闻里的画面是一片火海,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另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