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技术突破(1/2)
声纳组的老周则掏出300度老花镜——镜腿缠着透明胶带,是上周不小心摔断后临时粘的,胶带边缘都起了毛——
他用衣角擦了擦镜片,死死盯着屏幕上的绿色信号波动,连眨眼都控制在每5秒一次。
他负责的“海眼-7000”声纳阵列,能探测到2000公里外0.1米大小的物体,25年的职业生涯里,他甚至能从杂音中分辨出外国潜艇螺旋桨的转速(比如俄制“基洛”级潜艇的螺旋桨转速约250转\/分,美军“弗吉尼亚”级约300转\/分),绝不能错过任何细节。
指挥中心再次被“高效到压抑”的忙碌笼罩,每个人都知道,深海里的未知生物不会给他们留多余时间。多争取一秒,就多一分掌握主动权的可能——也多一分让队员们平安回来的可能。
深海救援:平静下的暗流
“舟山号”护卫舰以28节的最高航速(约51.86公里\/小时,相当于高速公路上小型轿车的行驶速度)劈开水面,白色的浪花像碎玉一样从船舷两侧溅起,又迅速落回海里,在船后留下一道宽10米的白色水痕,远远望去像一条银色的带子。
只用了1小时40分钟,它就抵达了“海龙-3”所在海域——比原定计划提前了20分钟,舰长说“多快一秒,队员就多一分希望”。
此时的海面异常平静,蒲福风级仅2级——海浪高度约30厘米,像婴儿的手掌轻轻拍打着船身,连甲板上的救生圈都没晃动;
阳光透过薄云洒在海面上,粼粼的波光像撒了一把碎金,连“深龙-2000”救援艇的影子都清晰地映在水里,边缘没有一丝模糊。
若不是声纳屏幕上还残留着“利维坦”的声学痕迹(频率1.2赫兹,振幅0.5帕,类似远处的低频鼓声,闷得像敲在胸口),没人会相信这里曾发生过一场“跨文明接触”——
这里安静得像从未被惊扰过的秘境,只有偶尔掠过的海鸥发出几声鸣叫,打破短暂的寂静。
“深龙-2000”深潜救援艇从护卫舰的后甲板缓缓入水,银色的艇身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像一条蛰伏的巨大银色鱼。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深潜救援设备,最大下潜深度2000米,配备4个液压机械臂(最大抓取力5吨,能轻松抓起一辆小型家用汽车;
2023年演练时曾成功抓取模拟潜航器)和1套第三代磁吸式对接系统(对接成功率98.7%,比第二代提高了12个百分点,研发团队熬了300多个夜晚,攻克了“深海压力下密封”的难题)。
2022年南海救援中,它曾在1500米深海,顶着150个大气压的压力(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承受15公斤重量,能把普通铝合金压成饼状),成功将失联72小时的“深海-1号”潜航器拖回海面——
那次救援中,潜航器因推进系统管路破裂,氧气仅剩15%,队员们已开始写遗书;驾驶员老王尝试了3次才完成对接,最后救上来的队员嘴唇都发紫了,他自己也因为精神高度紧张,后背的汗水把制服都浸透了。
这次老王准备得更充分:
他在操控台旁放了2套备用对接装置,用红色绳子系在桌边,怕航行中颠簸碰掉;手里还攥着一块擦汗的毛巾,是他妻子织的,上面有个小小的“王”字,边缘还绣着蓝色的海浪图案;
“这次绝对不能出岔子”,他对着通讯器低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郑重,手指反复摩挲着毛巾上的“王”字——这是他第12次执行深海救援任务,每次出发前,妻子都会叮嘱“平安回来”。
“对接目标‘海龙-3’,深度1850米,距离500米,姿态稳定,偏差≤0.5米。”
老王盯着操控屏,屏幕光映在他脸上,把他眼角的皱纹都照得清晰。他双手微调银色操纵杆——
操纵杆的灵敏度是0.1毫米,每动一下,救援艇在深海里只会偏移1厘米,比绣花还精细。为了保证精准,他甚至屏住了呼吸,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的对接坐标,连眨眼都放慢了速度。
15分钟后,救援艇的对接舱成功与“海龙-3”的舱门咬合,舱内压力从18.5兆帕(相当于185个大气压,能把厚度1厘米的钢板压变形)缓慢平衡至0.1兆帕(标准大气压)。
这个过程持续了8分钟,老王全程盯着压力计,生怕出现“压力骤变”——深海救援中,压力变化过快会导致“减压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当舱门“咔”地一声打开时,龙王第一个钻了出来。他的蓝色潜水服上还沾着深海的泥沙,是那种深褐色、带着海腥味的黏土,有些地方因干燥已结成小块,蹭在救援艇的金属地板上留下痕迹;
他的头发乱糟糟的,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眼角的细纹都拧在了一起,但眼神依旧明亮,像淬了火的钢——
这是他第8次深入深海执行任务,每次都能平安带回小队,队员们都叫他“定海神针”。
“老王,辛苦你了!”
龙王拍了拍老王的肩膀,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笑意。他刚说完,就忍不住咳嗽了两声——在潜航器里待了太久,空气有些浑浊,喉咙干得发疼。
阿凯跟在后面,黑色作战靴踩上救援艇的金属地板时,发出“噔”的一声。他忍不住揉了揉左手臂——那里的灼痕还在隐隐作痛,皮肤摸上去比其他地方烫。
刚才在运载器里,他用医用体温计测量过,手臂局部温度达38.2c,比正常体温高了3.5c,碰一下都疼;但他还是笑着说“没事,小伤”,眼神却瞟向“海龙-3”的方向——
那是他参与改装的运载器,从设计到下水,他付出了3年心血,现在却成了“重伤员”,心里像被针扎一样。
他刚想伸手去帮着检查机械臂,手指刚碰到机械臂的外壳(还带着深海的凉意),就被龙王按住了肩膀。
“先休息,剩下的活儿让救援队员来”,龙王的声音很沉,带着不容拒绝的语气,阿凯只好收回手,乖乖地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却还是忍不住回头盯着机械臂,像盯着自己的孩子。
“怎么样,老王?能把‘海龙-3’拖回去吗?”
龙王递了瓶水给老王,声音里带着一丝不舍——这艘运载器陪他们执行过3次任务:2023年南海探测可燃冰时,它曾顶着每秒1.5米的暗流,成功采集到300毫升可燃冰样本,当时样本在保温瓶里还冒着细小的气泡;
去年太平洋热泉探测,它还帮小林拍摄到了罕见的管水母群,那些水母在屏幕上发光的样子,小林至今还存在手机里当壁纸;这次却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外壳上全是划痕,有些地方甚至凹陷了,看着就让人心疼。
老王叹了口气,指着屏幕上的受损报告,眉头皱成“川”字,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
“难。你看这里——左推进器外壳被子体撞凹了15厘米,金属都变形了,像被大锤砸过的铁皮;
右舷的声纳罩裂了条30厘米长、2厘米宽的缝,能看到里面的线路板,拖带时海水容易灌入内部电路,一短路就彻底完了。”
他点开三维受损图,红色区域在屏幕上格外刺眼,像一块丑陋的伤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