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主动追踪(1/2)
海图的背光屏发出冷冽的蓝光,上面用红色虚线标注着近三年该海域的7处船舶失踪点,均集中在大陆坡(水深200-2高斯,可检测微弱的磁场变化)正实时监测周围的磁场波动,数据通过光纤传输至中央服务器,延迟小于100毫秒。
EEG-9000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第三代脑电设备,采样率达1000hz(每秒可记录1000个脑电信号点),能捕捉到神经元放电的微秒级变化;
比第二代设备的敏感度提升50%。此前在“嫦娥五号”月球样本研究中,它曾立下汗马功劳:科研人员面对月球玄武岩样本时,EEG-9000成功监测到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异常脑电活动——
γ波频率从30hz升至45hz,潜伏期从200s缩短至150s,证明人类对未知天体物质存在本能的认知兴奋,这一发现被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期刊上。
内侧是隔离区,四个透明亚克力舱室(高2.2米,宽1.5米,壁厚10毫米,抗压强度达10个大气压)各住一名“接收者”,舱室中央放置着一个边长1.2米的铅合金屏蔽箱;
箱体壁厚12毫米,外层包裹三层铜网电磁屏蔽层(网孔直径0.1毫米,可阻挡低频磁场),内层涂有镍铁合金吸波材料(吸收高频电磁波)。
实验室测试数据显示,它能阻挡99.9%的外部电磁干扰:包括高压输电线的50hz工频磁场(屏蔽后强度从-40db降至-120db);
手机基站的2.4Ghz微波信号(屏蔽后几乎检测不到),甚至能削弱80%的x射线辐射,是保护内部装置不受干扰的“金钟罩”。
但此刻,屏蔽箱的观察窗上已能看到微弱的幽蓝荧光在缓慢流动——
荧光呈丝状,直径约0.5毫米,顺着箱体内部的纹路蜿蜒,像是有生命的溪流在寻找出口,偶尔还会在观察窗上凝聚成直径1-2厘米的小光斑;
停留2-3秒后又消散,留下淡淡的蓝色痕迹,用纸巾擦拭却无法去除。路屿凑近观察,发现荧光的流动方向与船体的航向一致;
像是在“跟随”着什么,他拿出光谱仪检测,显示荧光的主峰波长为470纳米——
与三个月前渔民描述的蓝绿色光点波长完全吻合。
“装置共鸣指数从12%升至37%,与航向偏差度呈负相关、航速呈正相关!”路屿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颤音;
他面前的27英寸4K显示屏上,代表共鸣强度的红色曲线正以每分钟5%的速度陡峭上升,曲线下方的数值栏里;
“航向偏差度-2°→共鸣指数+8%”“航速12节→共鸣指数+15%”的实时数据不断刷新,每一个数字都在印证他之前的猜想。
“‘透镜效应’确认了——刚才我们调整航向时,装置的能量波动同步偏移了17.5度,和卫星记录的‘黑涡区’信号源方位角完全吻合,我们绝对在靠近它!”
路屿的手指悬在记录板上方,笔尖因用力而微微弯曲,墨水滴在“共鸣指数变化表”上,晕开一个小黑点。他突然想起出发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周明教授曾拉着他的手警告:
“小屿,那东西可能不是‘被动响应’外部信号,而是在‘主动追踪’信号源——它就像一个雷达,我们的船是目标,你们要做好它‘醒过来’的准备,一旦共鸣指数超过50%,立刻撤离,别抱有任何侥幸。”
当时路屿还觉得教授过于谨慎——毕竟在实验室里,装置的共鸣指数从未超过20%,但此刻看着屏幕上逼近40%的指数,他的后背瞬间渗出冷汗,手心也变得潮湿。
他快速翻阅实验日志,发现之前的实验室环境与深海航行存在关键差异:实验室里没有深海的特殊磁场和低频声波,而这些可能正是触发装置共鸣的“钥匙”。
“我们还是低估了它的敏感度,”路屿喃喃自语,“它在深海里,才是真正的‘活跃状态’。”
四名“接收者”是经过三个月层层筛选的特殊人员,从200余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筛选标准包括生理指标(脑电波稳定性、听觉\/视觉敏感度);
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注意力集中度)及特殊技能(声纹识别、信号解码等),每人都具备一项与任务高度匹配的“特殊能力”,堪称“深海探测的梦之队”。
38岁的“龙王”陈龙:深海声纹的“活探测器”
陈龙是退役海军特种兵,曾在南海舰队服役18年,精通深潜救援、声纹识别等技能,因多次在深海任务中化险为夷,被战友们称为“龙王”。
2019年“南海深潜救援”任务中,他创造了至今无人打破的纪录:当时一艘编号“长城-21”的常规潜艇因推进系统齿轮箱损坏,被困在3000米深海,通讯系统完全失效,潜艇内的氧气仅够维持72小时。
陈龙搭乘“深海勇士”号深潜器下潜救援——当时深海能见度不足1米,深潜器的摄像头几乎无法使用,他只能靠潜水服头盔内的通讯器(灵敏度达-120db)捕捉微弱信号。
在嘈杂的背景噪音(包括深潜器的机械声、海水流动声)中,他精准识别出潜艇核反应堆冷却泵的运转声(频率15赫兹,带有周期性的“嗡嗡”声);
并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判断距离:“声音每增强6分贝,距离就缩短一半,就像用耳朵‘看’路。”
最终,他在72小时的救援窗口期内,精准判断出潜艇的位置(误差仅10米),成功完成对接,救起38名船员。
事后听力测试显示,他对10-20赫兹低频声波的敏感度是常人的4.2倍,能在100分贝的背景噪音中,分辨出深海中不同地质结构(玄武岩反射声纹尖锐,石灰岩反射声纹浑厚)的差异——
这种“超能力”让他成为此次任务中“捕捉深海低频信号”的最佳人选。
26岁的林晓:地外信号的“解码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