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72章 黑涡区’的秘密

第72章 黑涡区’的秘密(1/2)

目录

特遣编队由三艘舰船组成,呈标准“品”字形战术队列悄然巡航。

旗舰“探索者”号侦察舰(舷号517)居于中前核心位,左后3海里处是054A改进型护卫舰“怒江”号,右后4海里为小型补给舰“青海湖”号,三舰间距精确到1海里误差内;

如同被夜色凝固的剪影,在南海墨色的海面上划出几乎无迹的航痕。这种编队并非随意排布:“探索者”号居中负责核心探测,“怒江”号左后警戒可拦截左侧来袭的空中\/水下目标;

“青海湖”号右后补给则能避免干扰探测设备,三者形成“探测-防御-保障”的三角闭环,是南海复杂海域隐蔽巡航的经典战术配置。

其中“探索者”号满载排水量4800吨,舰艏下方暗藏着8组被动声纳基阵(每组含24个高灵敏度水听器),呈环形分布组成覆盖360°的探测网;

其核心声纳模块采用“深海之耳”V3.0系统,有效探测半径达120海里。该系统的厉害之处在于“细微分辨力”:

2023年东海测试中,它曾在300米深海同时捕捉到抹香鲸(声纹主频20-40赫兹,带有生物呼吸的周期性波动)与某国常规潜艇(机械噪音主频5-15赫兹;

含螺旋桨转动的均匀脉冲)的信号,不仅精准区分两者差异,还通过分析螺旋桨叶片的磨损纹路,识别出该潜艇是“苍龙级”改进型;

(每艘潜艇螺旋桨因制造误差和使用磨损,会产生如同指纹的独特声纹,“探索者”号的声纹数据库已收录全球13类主流潜艇的200余组特征)。

“怒江”号作为护航主力,舰体中部的32单元垂直发射系统呈“田”字形排列,兼容鱼-8改进型反潜导弹(射程50公里,战斗部装药量80公斤;

采用“惯性+主动声导”复合制导,可在水下10-50米引爆,摧毁半径30米内的潜艇)与海红旗-16b中程防空导弹(射高15公里,拦截速度4马赫,能应对超低空掠海目标)。

2024年“南部海域-联合防空”演习中,它曾遭遇模拟“饱和攻击”:6枚模拟巡航导弹(其中4枚以10米高度掠海飞行,利用海浪杂波隐蔽)从不同方向袭来;

“怒江”号的346A相控阵雷达在80公里外锁定目标,垂直发射系统在12分钟内连续点火,最终以100%拦截率完成任务,事后分析显示,其对超低空目标的拦截反应时间仅2.3秒,比原版054A缩短0.8秒。

“青海湖”号则像编队的“移动粮仓”,满载排水量1.2万吨的货舱按“功能分区”设计:800吨燃油分装在12个防泄漏油罐(采用双层不锈钢材质,外层包裹5厘米厚的隔热棉;

防止燃油温度随海水变化影响燃烧效率),500吨淡水存储于双层水箱(配备紫外线消毒系统,每天可净化20吨海水补充储备)。

按编队每日53吨燃油(“探索者”号主机每小时耗油2.1吨,“怒江”号2.3吨,“青海湖”号1.8吨)、33吨淡水(船员饮用8吨、设备冷却15吨、清洁10吨)的消耗量计算;

恰好能支撑15天的无补给续航。连舰上厨房的冷冻肉库都暗藏“小心思”:按“每人每天0.5公斤”标准储备猪肉、牛肉及深海鳕鱼(富含oga-3脂肪酸;

缓解长时间航行的疲劳感),并采用-40c超低温冷冻技术,确保30天内肉质新鲜,船员在隐蔽巡航期间也能保证蛋白质摄入。

为规避潜在监测,舰队严格执行北约“阿尔法级”隐蔽规程——这套诞生于1978年冷战高峰期的规程,最初是为应对苏联红海军的“基辅级”航母反潜网络设计;

核心是“消除一切可探测信号”,涵盖雷达、通讯、噪音、光学四大维度。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征服者”号核潜艇正是依靠该规程创造经典战例:

当时它在阿根廷“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的雷达覆盖区(半径200海里)潜伏72小时,期间关闭所有主动设备;

仅靠K-20海底地形匹配系统(结合预先绘制的1:5000海底地图)导航,甚至为避免机械噪音外泄,将反应堆功率降至15%。

最终,它在距离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3海里处发射3枚鱼雷,将这艘万吨级战舰击沉,而整个过程中,阿根廷海军的反潜设备竟未发现任何异常。

而此次编队执行的规程,在原版基础上新增了12项更严苛的细节,针对性应对现代反潜技术:甲板仅保留波长450-500纳米的蓝光应急灯;

(该波段在海水中的散射率比红光低60%,不易被敌方光电探测设备捕捉),每盏灯的亮度被严格限制在5流明(相当于满月夜树下的光照强度,人类裸眼需适应10分钟才能看清周围);

船员需佩戴AN\/pVS-14夜视仪(分辨率640x480,在微光环境下可识别100米外的物体)才能看清甲板通道,且禁止携带任何反光物品;

连纽扣都换成哑光钛合金材质,手表表面贴防反光膜,甚至船员的鞋带都采用无金属头设计,避免月光或星光反射暴露位置。

主动雷达彻底断电,导航全靠舰载惯性导航系统(INS)与预先绘制的1:海底地形图匹配。

这套2024年列装的新型INS采用航天科技集团研发的“北斗三号”双模定位芯片(北斗+INS双模融合,即使北斗信号受干扰,INS也能通过陀螺和加速度计修正误差);

在“东海-2024”联合演习中,曾支撑某驱逐舰在无任何外部信号的情况下,沿舟山群岛附近复杂的海底暗礁区(暗礁最小间距仅50米)精准航行320海里;

最终定位误差仅8米——相当于一个篮球场的长度,比传统INS的误差缩小60%。

所有通讯转为加密短脉冲模式:每次发送时长严格控制在0.3秒内(短于大多数舰载雷达的0.5秒信号捕捉周期),发送间隔延长至15分钟;

信号强度被压减至0.5瓦(仅为民用渔船通讯功率的1\/10,敌方雷达需在10公里内才能探测到),且每次发送后会随机切换2.4Ghz-5.8Ghz之间的128个频段;

避免形成可追踪的信号轨迹。为验证效果,编队出发前曾在南海某海域进行测试:即使让一艘配备“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在50公里外监听,也仅能捕捉到“间歇性的电磁杂波”,无法识别信号内容或定位来源。

就连船员的日常动作都有严格限制:走路必须踮脚(减少鞋底与甲板的碰撞震动,避免被敌方被动声纳捕捉),说话只能用手势或耳语(音量控制在20分贝以内,避免声音通过船体结构传播到海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